《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政策为什么会失败?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政策为什么会失败?】确实是悲哀 。“改稻为桑”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只要去实施 。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归于失败 。这就是大明王朝的悲哀 。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政策为什么会失败?

文章插图
来个长篇大论吧 。
《大明王朝1566》中 。改稻为桑是虚构的历史事件 。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明朝嘉靖年间的朝堂与社会的现实状况 。
大明王朝的朝堂内部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 。在这场激烈的对抗中 。以徐阶为首的清流首先发难 。却在严党的严防死守中节节败退 。严党趁势反击 。眼看清流就要一败涂地 。紧急关头 。嘉靖出场 。挽回了局面 。并与严嵩达成默契 。严党放清流一马 。继续维持着朝堂的平衡局面 。
政治平衡可以继续延续 。但财政吃紧 。亏空严重 。但国库没有办法凭空变出银子来 。
归根结底 。缺钱 。
内阁首辅严嵩提出了“改稻为桑”的主意 。从经济角度算账 。改稻为桑确实能够提高财政收入 。还能供给洋商的丝绸订单 。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
嘉靖很高兴 。同意这个建议 。专门强调不要加税 。不能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
但这个事情有弊端吗?弊端很大 。但徐阶和张居正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 。却没有一个人提出来 。而是默许通过了 。他们根本没在乎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而是着重于如何扩大对手的漏洞 。
上层不经考察 。拍拍桌子定下方略 。但到了下面基层 。执行中就出大问题了 。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政策为什么会失败?

文章插图
落实政策的地方官员胡宗宪就首先感到不妥 。他认为:此事太过操切了 。如果用三年时间 。逐步缓改 。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还是有成功的希望 。但是上面却要求一年之内出成果 。这很不现实 。
如果仅仅从纸面计划上看 。改稻为桑真是个好事情 。不仅增加了朝廷的资金 。农民的收入也能提高 。还振兴了整个织布行业 。纺织资本家也能赚到不少钱 。从朝廷到地方 。从官员到百姓 。本应该皆大欢喜 。
真的那么美好吗?不见得 。
政策是个好政策 。执行起来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
于是 。各路神仙纷纷登场 。拉开一幕轰轰烈烈的大戏 。
以前讨论过嘉靖搞的三角权利平衡的政治格局 。朝廷由三种权力派系构成:严党、清流、司礼监 。严党与清流互相牵制争斗 。司礼监从中谐调和监督 。看到哪方要倒了 。就上去扶一把 。哪一方势力太涨 。就去摁一下 。始终维持着这个三角平衡 。
咱们看看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 。严党、清流、司礼监都做了些什么 。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政策为什么会失败?

文章插图
一、严党
高层(决策):首辅严嵩 。
中层(监督管理):严世蕃
基层(贯彻落实):郑泌昌 。何茂才
政策下放到基层 。执行政策的严党基层官员不顾浙江商贾和农户的实际情况 。要求当地作坊一年之内织出五十万匹丝绸 。
为什么时间要求这么紧迫?胡宗宪的三年逐步缓改不是挺好的吗?
当然要时间紧迫 。如果三年逐步缓改 。利益就都让朝廷和老百姓得了 。执政官员和地方上的富商和豪强怎么有机会从中获取暴利?
改稻为桑 。种桑比种稻利润高很多 。那么田地越多 。获利就越多 。富户和豪强当然想多占土地了 。多占了田地 。再让原有土地上的农民租种当佃户 。是不是就赚大发了 。
纺织资本家们也很赞成 。因为管理桑田的人手比管理稻田要少得多 。有一部分农民就会失业 。失业了就要找工作 。纺织厂正好雇来当廉价劳动力 。
官员们也很赞成 。通过土地的买卖 。这些富户、豪强、商人们想获得土地 。就要经过官员们的手 。官员们就能大笔大笔地拿回扣 。
但是老百姓可不同意 。人家自己的土地 。自己种桑 。自己收茧 。自己卖蚕丝 。为什么不自己赚钱呢 。非要卖给你富户地主和豪强?
三年缓改 。老百姓就能逐步得利了 。
这可不行 。要逼着老百姓把田地交出来 。就必须有所要挟 。怎么要挟?现在就执行政策 。毁掉稻田 。你卖了田 。给你钱 。你买粮活下来 。你不卖 。今年没有收成 。饿死你全家!
够不够混账?
为了快速推行改稻为桑 。当地官员派人骑着战马践踏秧苗 。但戚继光火了 。把兵调走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