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不要被现代影视剧误导 。古代攻城容易守城难 。在大多情况下 。攻打城池并不比野战危险 。古代州、县城池 。被攻下是常态 。能守住才是奇迹 。攻城的野战大军 。是主力和野战精锐 。守方在没有野战部队增援下 。是很难守住城池的 。
明末孙传庭在河南败于李自成 。退守潼关 。以孙传庭之能、潼关之险 。李自成一战即破;宗泽守开封、于谦守北京 。依仗天时地利人和守住都城 。成为千古名将典范 。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文章插图
一、古代州县城墙不是影视剧里的高达数十米的大墙 。明以前多为泥制土墙 。大雨都能造成坍塌 。
除去京城、重要关隘 。古代一般州、县城墙也就2层楼高 。仅约4、5米 。远不是影视中高达20多米的城墙(宋都城开封城墙高为13米) 。
明以前的州县城墙 。是夯土墙 。大多年久失修 。经常会发生下陷 。甚至会在雨天坍塌 。平时也就起个防贼防盗的作用 。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守城 。命人制造大量泥砖和泥浆 。城破哪里补哪里 。说明古代城墙质量不堪 。
明朝开始虽然有了砖制城墙 。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高度和强度 。由于威力巨大的火炮替代了投石机 。实际更增加守城难度 。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大多数州县依水而建 。有水门和码头 。很难建设护城河系统 。攻城方可直抵城门 。用冲车撞击城门、城墙 。古代城门是木制外蒙铁皮 。很难经受撞击 。木制城门也无法抵御火箭齐射 。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文章插图
三、州县守备将校、士兵与攻城的名将、野战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如果攻方主力是二十万野战精锐 。而守方要防守的城池有100座 。守方总兵力相当 。该如何迎敌?守方一定是集中兵力 。或寻机决战 。或固守重要关隘 。而不是分散到各个城池 。
州县守城的武将 。只是县尉、校尉 。和身经百战攻方大将作战 。无疑是以卵击石 。历史上州县极少能在没有野战军增援下守住城池的 。一旦守住能名动天下(如杨延昭用水浇墙 。结冰退敌) 。
守备州县的地方部队数量很少 。多为几百上千 。官兵大多没有实战经验 。守城临时征召的城市居民 。不但缺乏纪律 。甚至连护甲、武器都没有 。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文章插图
守方武器简陋 。严重缺乏弓箭手和弓箭 。
守城最好的武器是弓箭 。但对于古代州县来说 。弓箭手是稀缺的兵种 。弓箭是极其昂贵的军事物质 。无法大量采购和储存 。
古代一个县城的弓箭产量 。弓一般数十把、箭数百支 。缺少弓箭的守城部队 。是无法形成对攻城方的威胁的 。而攻方弓箭手能直抵城下 。近距离射杀城墙守军(野战军多的是神箭手) 。
攻城的危险在于攻击大城、都城和战略要塞 。这些城池有护城河、高墙、瓮城、野战军 。攻城方式与州县完全不同 。主战场一定是在城下的野战 。
如北京西安襄阳这种战略要地 。守军(包含野战军和平民参战)往往需要10万以上 。在大城守城战中 。防守方不能全部部署在城内 。主力需驻扎在城外 。甚至分兵到离城较远的山丘、水源扎营 。与城池互为犄角 。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文章插图
城下守军以壕沟、木栅、拒马、护城河等作为防线 。任务是防止敌军和攻城设施靠近城门和城墙 。城墙守军以弓箭、火炮等火力配合支援 。
在这种战法下 。攻方被层层阻击 。很难找到薄弱环节 。因为城外守军在城墙火力掩护下可以快速机动 。弥补薄弱地段 。失利时可退回城内 。
这种战法叫“守险不守郫“ 。电影《圣女贞德》、《特洛伊》就体现了这种战法 。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大战皇太极也是如此 。
所以大城的攻城战第一阶段 。只是野战的延续 。攻方士兵并没有觉得有特别的危险 。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文章插图
如果攻方已隔绝孤城外界联系、攻城锤开始撞击城门、搭起云梯等重型设备爬墙头的时候 。那是攻方占绝对优势 。守方到了绝境(守方无野战力量) 。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
古代战争不会轻易攻击大城市 。攻击方清楚 。一旦攻击大城市 。有可能将已方优势消耗在攻城战中 。只有关乎战争命运的战略要地才会不惜代价攻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