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
这是出自于《论语》 。是孔子说的一句话 。然而对于它的真正含义 。我们今人的理解却往往大相径庭 。甚至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这句话就是‘成家立业、立身处事’的意思 。就是说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了自己独立的事业和家庭 。到了四十岁应该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什么疑惑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文章插图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确切说是出自于《论语?为政》篇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 。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 。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
单就“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的详细解释就是 。人到了三十岁 。通过以前的学习 。通过对社会了解和认识 。应该确立了自己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 。到了四十岁就应该对自己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不再有什么疑惑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文章插图
“立”为什么就是礼而不是成家立业的意思?
道理很简单 。结合孔子所说的这一段话不难发现 。他这是在总结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果还不够明确的话 。我们可以结合孔子的其它言论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意思是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 。自立于学礼 。完成于学乐 。\"《论语?尧曰》子曰:“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 。无以知人也 。”意思就是 。不懂得礼义法度 。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理解他人说的话 。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 。不难发现 。孔子所说的立就是指礼 。也就是为人处世的礼法、道理 。
“不惑”为什么就是对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不再疑惑而不是对整个人生不再有疑惑?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文章插图
仔细研究《论语?为政》篇可以发现 。孔子完全是在自述他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 。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 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 。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道德修养 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再者说 。孔子虽然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 。但他本人的态度却非常谦虚低调 。比如说孔子就曾经向老子请教学问 。再看孔子的治学观点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 。因此可以肯定 。孔子的不惑是对自己三十岁确立的基本原则的不惑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文章插图
综上不难理解 。孔子“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的观点告诉我们 。到了三十岁应该形成自己立身处事的观点和原则 。确立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而且到了四十岁 。这种原则、方向和目标都应该已经成熟 。我们要向着自己确立的方向和目标奋勇前行 。最终实现自身的理想、直至人生的最高境界 。
其他观点: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励志或鞭策话语:三十而立 。这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 。
这句话出自《论语十二章》 。原文为:“吾有十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文章插图
在这些语句中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是我们最常用到的 。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是什么意思?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的立 。指的是立身、立家、立业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文章插图
意思是说 。人到了三十岁 。就应该依靠自己的本领 。独立承担社会责任了 。要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要从事并胜任比较固定的职业 。要有自己的栖息场所和家庭了 。
“四十不惑” 。指的是人到了四十岁 。就应该很成熟了 。对世事要有洞察能力 。要对人生和事业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 。不再迷茫和困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