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什么?( 三 )


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什么?

文章插图
这些地区,宋朝都是想去平定、收服的 。也只有把这些地方收复了,才能更好的保证宋朝的自身安全,这是宋朝的既定国策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赵匡胤之后,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继承人来掌控大局 。如果继承人的能力不强 。承担不了这个重任 。政权就有危险 。
由于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才会出现“金匮之盟”的约定 。据《宋史·魏王廷美传》记载:
初 。昭宪太后不豫 。命太祖传位太宗……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 。盖欲太宗传之廷美 。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故太宗既立 。即令廷美尹开封 。德昭实称皇子
这个说法不是孤证 。在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王禹偁的《建隆遗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中都有记录 。对于史书记载 。如果只有一个记录 。得不到印证,可以认为是孤证 。可信度不高 。如果多处记录都记了同一件事 。一般史学家都是予以采信的 。可是后来偏偏有人认为这是太宗事后篡改史书 。在此我要说明的是,赵光义篡改史书 。没有证据证实 。他更不可能篡改到元编的《宋史》 。
赵匡胤死的时候 。赵光义37岁 。赵德昭25岁 。赵德芳17岁 。赵德昭经过的磨练少 。政治上不够成熟,按现在的话说还比较“嫩”(关于这一点 。下文我要讲到) 。赵匡胤对他尚处于一个逐步培养的阶段 。而赵德芳更是刚刚步入政坛 。因此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难以堪当大任、应付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局势 。
960年陈桥兵变时 。赵光义已经21岁 。参加了兵变 。经受过大风大浪的考验 。而当时赵德昭才九岁 。
所以,在当时 。赵光义是唯一能够承担这个责任的合格继承人 。
赵光义继位后 。宋朝政权平稳过渡 。除了与辽国作战不利 。燕云十六州问题没有能解决外 。其他问题都在他手上得到了解决 。
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什么?

文章插图
2.赵光义处于事实上的储君地位 。
后人之所以认为赵光义得位不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太祖暴亡,没有来得及立太子,因此才让赵光义趁机上位 。其实,宋太祖早已明确了继承人,就是晋王赵光义 。
由于五代十国乱世中的特殊政治环境,王朝更替频繁 。大家都不立太子 。那么 。谁是合法的接班人呢?按照惯例:亲王兼任首都行政长官,就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
自唐天佑以来 。中国多故 。不遑立储贰 。斯礼之废 。将及百年 。
唐末以后,国家太乱了,“城头变换大王旗”,皇帝都不立储君,将近一百年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代十国的这个游戏规则:
后周世宗柴荣 。继位前封晋王、任开封府尹 。这和赵光义完全一样 。赵光义继位前也被封晋王 。任开封府尹 。加同平章事、兼中书令 。宋军进占太原之后 。赵光义被封为东都留守 。别赐门戟 。位列宰相之上 。由于宋取之于后周 。所以赵光义的这个身份 。几乎等同于周世宗柴荣继位之前 。其寓意再也明白不过 。
后梁太祖朱温曾经想把皇位传给其养子朱友文 。遂封其为博王、任开封府尹 。
后唐李嗣源封其继承人李从荣为秦王、任河南尹 。兼中书令。
后晋高祖石敬瑭因子幼 。遂传位给年长的侄子石重贵 。石重贵继位前 。被封郑王、任开封府尹 。而石重贵登基后 。又封石敬瑭的儿子石重睿为开封府尹 。完成了一个轮回,这很像是另一个版本的金匮之盟。
五代十国传弟不传子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如:吴越国主钱佐因儿子年幼 。“以其弟倧袭位” 。由他的弟弟钱弘倧继位 。
又如:建隆元年 。南平国主高保融去世 。因其子高继冲年幼 。其弟高保勖继位 。高保勖去世后,复传位于高保融之子高继冲 。这是金匮之盟的另一个翻版。其做法与“太宗传之廷美 。而廷美复传之德昭”如出一辙 。
再看赵德昭 。赵匡胤对他这个儿子是怎么培养的呢?赵匡胤生前一直没有给他封王 。授其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尚处于培养锻炼的阶段 。完全看不到有立他为接班人的意志表示 。而赵德芳更加年轻 。赵匡胤授其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属于刚踏入政坛,与皇位继承更沾不到边 。
如果把以上这些事实联系起来看 。就会发现:宋太祖传位给他的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一点也不奇怪,恰恰是其深谋远虑的体现 。赵光义作为合法的接班人 。并非不明确 。而是早已明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