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


我个人认为 。从方法论来看 。中庸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灵活性”不能损害“原则性”;而“和稀泥”是不管“原则性” 。一味“灵活”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
一、中庸强调“原则性” 。“和稀泥”没有原则
中庸之道 。本意是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 。后引申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 。“不偏不倚”代表的是公正、客观、原则 。上至国家大事、中至各种政策、下至日常处事 。都有“原则” 。触及原则的必须坚守“原则”和“底线” 。
古人说:“欲知平直 。则必准绳;欲知方圆 。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自知》)意思是说 。若想知道平直与否 。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若想知道方圆与否 。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 。它表明立规矩存准绳的目的和重要性 。比如儒学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基本特征 。每个人怎么对待它 。都有各自的原则 。而不能“和稀泥” 。

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

文章插图
中庸“忠”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 。“苏武牧羊”的典故 。说的就是坚持原则 。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 。被扣留 。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 。欲使其投降 。苏武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 。不畏强权 。宁愿受苦寒十九年 。捍卫的是民族气节和汉朝的尊严 。在忠于国家和民族上 。一点也不能让步 。
中庸“诚”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人与人相处感情深厚 。靠的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 。古有“曾子不食言杀猪守信”、“皇甫绩守信求责”、“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 。都是在传递诚信的做人原则 。
中庸“义”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 。孟子说:“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中国历史上 。舍生取义的人数不胜数 。文天祥一生正气、为国赴死 。维新变法失败后爱国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 。不就是舍生取义吗!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
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

文章插图
封建社会 。皇帝之位来源于百官跪拜之中 。明代内阁首辅申时行就被后人评价申为“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和稀泥”高手 。这样的调节各种以及和事佬角色注定了他在位期间难成大业 。
二、中庸强调“灵活性” 。这是中华“和谐”文化 。“和稀泥”只有“圆滑”
和谐文化与中庸灵活性有很大的关联性 。
孔子说:“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古人说:“知欲圆 。而行欲方 。”(《淮南子·主术训》) 。
表明 。智谋是灵活变通的 。而行为必须方正不苟 。人生于世 。处世的智慧可以圆通、灵活一些 。而做事必须恪守原则 。不做违背道义、触犯礼法的事情 。这是为人处世的方圆智慧 。古人还说:“礼有经 。亦有权 。”(《晋书·志第十》) 。意思是说 。礼节要有常规的 。也要有变通的时候 。
“礼”的作用是在于中和 。也就是和平 。人与人的相处 。社会的秩序与国家的治安 。都需以“礼”来实现“和为贵” 。人学会中和才能不走极端 。才能走向成功 。但是怎么学会中和呢?孔子说:聪明睿智 。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 。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 。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 。用谦恭来调节 。这就是损抑过分 。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古人推崇恭、慎、勇、直的为人处世美德 。但同时必须用礼字来中和才算得上完美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为了使个人品德修养要遵循中庸之道 。即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行为标准和完美目标 。孔子还说:“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这是中庸的艺术 。
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 。维护矛盾的同一性 。追求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指导思想要求协调处理个人与群体 。家庭与社会 。人类与自然等各种关系 。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关系的稳定为最高目标 。这是和谐文化的基础 。
中庸的处世方法 。即在遵循社会法治与道德基础之上 。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 。像一道润滑剂 。把人与人之间因凌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 。其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 。能让人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