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APP被怀疑窃听用户隐私,手机版“窃听风云”是真的吗?


这一轮关于App偷听的讨论 。是从315央视揭露声牙盒子、探针监听手机信号 。分析用户数据开始的 。声牙这种东西部署在商店、饭馆、商场 。7*24小时收集、分析手机信号 。分析客人消费特征 。再将数据卖给广告商 。
媒体由此很快联想到手机App是不是有类似行为 。于是看到爆炸性的新闻:“外卖App偷听用户谈话” 。你说小龙虾 。就能看到小龙虾广告 。和朋友聊到火锅 。就看到火锅广告 。
很多人并不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或者说这方面的能力很差 。你只需要给个结论他就当真 。至于推理过程 。如何证明 。文章作者用的是统计测试 。几个朋友拿几部手机 。聊聊天 。验证一下结果 。惊人的报道就出来了 。
而要证明两件事有相关关系 。仅仅这点统计量是不够的 。更别说将相关关系证明为因果关系 。当时看到那篇文章 。有媒体朋友问我 。我就举了个类似的例子:有人发现 。早晨听到公鸡叫 。太阳就出来了 。统计了几天 。发现都这样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太阳是被公鸡叫起来的 。这个例子过于荒诞 。很容易理解 。
要证明某个APP是否真的偷听了用户谈话 。你得从程序代码中找到行为分析来证明这个APP做了录音、将录音转换为文字数据 。将数据上传的证据 。
手机软件当然能够实现窃听 。在至少十年前 。还在塞班的年代 。就有手机窃听木马干这件事 。安卓时代实现更为简单:偷偷录音 。上传录音文件到服务器 。
但这些程序的行为 。都没能逃过安全研究人员的技术分析 。至少5年前 。有一个叫宝贝监控的手机病毒 。用来收集信息的数据库被黑客端了 。上面泄露了数万条电话录音和短信内容 。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人工智能分析 。将语音转换成文字 。
但是 。至今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安全厂商的研究人员 。分析出某个中国商业公司的APP在干着偷听用户谈话这回事 。曾经被公开的案件里 。我看到过这样的:
美国法官要求亚马逊在谋杀案调查中提供 Echo 音箱数据
3 年前(指2014年) 。阿肯色州一名男子被控谋杀 。检察官要求亚马逊交出发现尸体房间内的 Echo 音箱数据 。亚马逊最初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由 拒绝 了这个要求 。但随后做出了妥协。
techcrunch.cn
还有这样的:
《XX智能电视引发窃听疑云》一文中:
在智能电视中 。集成了符合行业标准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包括数据加密 。以保证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防止数据遭到无授权的收集或使用 。
语音识别帮助用户通过语音指令去控制电视机 。这是智能电视的一项功能 。用户可以启用或禁用该功能 。
XX不会保存语音数据 。或是将这些数据出售给第三方 。如果用户愿意并使用语音识别功能 。那么语音数据将在用户请求语音命令搜索时 。语音数据将被发往一台服务器 。搜索用户请求的内容 。并将用户需要的内容返回至电视机 。
TechCrunch
那么App到底有没有偷听用户谈话呢?这个话题还是热了好几天 。尽管没有任何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来证明 。怀疑App偷听 。或滥用隐私信息分析的文章还跟着出了好些篇 。逻辑推理能力不够的人 。还真被唬到了 。
于是 。我在朋友圈写了一段《疑邻盗斧》的故事:
觉得部分写app偷听文章的人 。接触传统教育还是太少了 。
有个成语小故事 。估计没看到过 。我贴一下:
原文: 人有忘斧者 。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 。窃斧也;颜色 。窃斧也;言语 。窃斧也;动作态度 。无为而不窃斧也 。
俄而 。掘其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 。动作态度 。无似窃斧者 。
译文: 从前有个乡下人 。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 。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
后来 。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 。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 。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 。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 。再留心看看他 。怎么也不像贼了 。
寓意:不注重事实根据 。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
在有关隐私和方便的讨论话题里 。还是熊厂的李厂长说的最直白 。但是 。耿直的李厂长挨骂了 。李厂长要是会装逼的话 。反而会得到掌声 。
对隐私和便利 。你去问普通人让他选哪一个?他可能两个都要 。如果必须选择、只能选择一个 。答案可能是便利 。
对于媒体来说 。同样也可以做一个选择题:设想你的文章更想给谁看?是街头跳广场舞的大妈?是天坛公园长廊上7×8小时打牌等死的大爷?还是你更想让一个更懂你的人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