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姓氏起名 锡伯族起名习俗与姓氏( 二 )


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 , 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 , 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 。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 。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
填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 。这一天农户家向粮仓焚香礼拜,在粮囤里插上香,周围洒上灰圈,以避邪,求丰收 。
二月节
农历二月初二 , 俗称“龙抬头” 。这天,收回“喜利妈妈” 。为了送“喜利妈妈”还位 , 用荞面和成面团再用刀削成不规则形的面片 , 名叫“荞面特合勒” 。下锅煮熟后,拌红糖吃 。近族各户男女老少都去叩头,吃荞面片 。家家户户用灶塘中的灰,从井台撒到家门,撒成一条较宽的灰道 , 叫做“领龙”(或“引龙”) 。
西迁节(又称“四一八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 节日这天 , 家家都要把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盛装 , 相聚在一起,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 , 吹起“墨克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的民族舞蹈“贝勒恩”,来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 。
十月节
锡伯族称“专拜依车”,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下元节” 。为缅怀祖先,每年这一天也要上坟将用纸叠成的衣、裤一起烧化,谓之“送寒衣” 。
怀亲节
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 , 所以叫“四、一八节” 。这是二百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又有怀念亲人之意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 , 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 。
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 , 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 , 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
祭地节
祭地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耕开始前选日进行 。节日这一天 , 每家选择一头肥猪,在自家后院设置的祭坛上,先用清水浇猪身,家长烧香在猪身上晃三下,口念着祝词,面向西天行跪拜礼,祈求地神和天神保佑人畜两旺,喜获丰收 。
然后宰猪,将猪血洒在鬃毛埋进土里 。在把猪头煮成半熟品供在祭桌上 。如果节日的这天或隔日下于,那么这年就是丰收年吉兆 。如果节日这天或隔日刮大风,那么这年可能是灾年的凶兆,就要到祈年树下祭拜地神和天神 , 祈求消灾灭难 。
抢千烛,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 。接前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做烛 。烛是一种特殊的用面和清油做成,做好后送到指定的庙里 。
烛的数量不限,然后有喇嘛将烛排好,庙里做一只特大的烛放在中间向着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群星 。
3、揭秘锡伯族的由来与起源锡伯族文化的历史悠久,说起锡伯族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几千年 。在几千年前 , 锡伯族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民族,经过漫长时间的的积淀和发展变革,锡伯族发展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模样 。这其中锡伯族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历史呢?让我们来看看锡伯族的起源和由来吧 。
历史上 , 锡伯族是个很少有人知晓、名不见经传的弱小民族,却有20多种不同的称呼和写法 。如在西汉末年被称为须卜;东汉以后又被称为鲜卑、西卑、犀纰、胥纰、私比、师比等;北魏、隋、唐、宋时期则被称为室韦、失韦、失围;元代和明代前期被称为失必、失必儿;明朝后期和清代史书中,则把这个民族的族称写成实伯、斜婆、洗白、史伯、西伯、西北、席百、席北、席伯、锡北、锡卜、锡伯等 。
锡伯二字最早出现在清太祖实录中关于乌拉部克锡纳都督被杀后,其孙“逃往锡伯部绥哈城”的记载,以后陆续见诸于《圣武记》等史籍中 。此后的史书中,用锡伯二字的越来越多,辛亥革命以后基本统一使用锡伯二字 。但锡伯族家谱中仍有使用西北等字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认定民族成分时,使用了“锡伯”二字 , 这才有了统一规范的用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