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二 )


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1 。创作内容大多跟屈原有关
这个时期的骚体文学作品主要以屈原的身世遭遇为题材 。抒发对屈原“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情 。赞扬追忆屈原“忠贞不悔”气节 。
其后楚宋玉作《九辩》、《招魂》,汉贾谊作《惜誓》,淮南小山作《招隐士》,东方朔作《七谏》,严忌作《哀时命》,王褒作《九怀》,刘向作《九叹》,皆拟其文而哀平之死于忠——《郡斋读书志》
2 。辞赋不分
我们现在把“辞”(即楚辞体)、骚体与“赋”(即汉代大赋)当然性的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 。但在当时 。汉人大多以辞为赋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论及贾谊时也说“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离骚》、《吊屈》都是楚辞体作品 。司马迁把它们都归之为赋 。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其不得为诗云尔 。意思是因为辞和赋一样 。是诵读而不是歌唱 。这样的分类是把词賦和诗歌区别开来 。因为那时候的诗是可以咏唱的 。
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3 。哀、怜、伤的情感特征
宋玉“阂惜其师”、“哀怜屈原”而写下《九辩》、《招魂》 。淮南“悯伤”而作《招隐》——整体来看 。汉代骚体作品无不表达着哀怜悲伤的情感 。没有丝毫欢快喜悦 。
这种忧愁感伤的基调在骚体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定调 。我们或许可以对骚体文学的源头《离骚》进行解题来探究一二: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 。骚,愁也 。”
屈原的人生经历决定了骚体从一开始便蕴含着悲剧色彩 。其在表达形式上再配以百转千回的骚体句式 。特别是句中反复出现的“兮”字,含有强烈的抒情咏叹意味 。所以无论是内在还是表象 。骚体文学的悲怨哀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
4 。严格遵守骚体句式
用“寻兮字成句”来定义骚体文学 。这个标准肯定不是绝对的 。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这一点在两汉的骚体文学当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
当然 。这种突出也是具有其必要性的 。这个时期的骚体文学以其鲜明的文体特色刚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如若没有一丝不苟的模仿 。骚体便会失去其文体特色而泯灭于众 。
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建安 。汉献帝年号 。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的时代 。不可或缺 。不能被遗忘 。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文姬为代表的建安才子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造就了世人仰慕的“建安风骨” 。
虽然骚体文学不是建安时期的主流创作方向 。但还是有不少佳作流传于世 。如王集《登楼赋》、蔡文姬《悲愤诗》、潘岳《秋兴赋》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 。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建安时期骚体文学的一些特征 。
1 。骚体与诗体、赋体融合
之前说到汉代骚体文学严守句式 。后期更是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步步走向极端 。完全失去了屈原宋玉时摇曳多姿、百转千回的韵味 。不再被人认可 。
穷则思变 。骚体文学也是如此 。经过“建安风骨”的浸润 。四六句式、五七言诗早己得心应手 。于是 。骚体与赋体、诗体的融合便水到渠成 。这个时期创作了很多诗、骚、赋相杂的作品 。如曹植《七启》、秘康《琴赋》、阮籍《大人先生传》、鲍照《芜城赋》等等 。
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2 。骚体的题材更加丰富
与两汉骚体文学不同 。建安乃至后来的骚体作品题材更加丰富 。出现了咏物的《柳赋》、《李赋》、《蝉赋》;写景抒怀的《秋兴赋》《山夜忧吟》;自感身世的《悲愤诗》、《胡茄十八拍》———至此 。骚体的描写对象已经跟其他文学作品没有区别 。
题材内容上的极大丰富无疑对扩大骚体文学的影响、增强骚体文学的生命力有着积极意义 。
综上 。我们可以看到 。骚体文学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都经历了起源——发展——兴盛——衰微——再度兴盛这么一个波浪线的历程 。骚体文学被屈原和宋玉创造出来之后 。受到当时以及后来两汉文人的追捧 。模仿者层出不穷 。
作为骚体文学的两大高峰之一的两汉时期 。出现了专门论述骚体文学的著作《楚辞章句》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学习 。并参考其他骚体文学作品 。我们认为两汉时期的骚体文学主要有四个特征:以屈原为主角、词賦不分、以兮为标志独特的句式、悲愤哀怨的情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