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我将分三部分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 。骚体文学的概念
其二 。两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
其三 。建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
只有明确了骚体文学的概念 。才能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演变过程 。所以我们首先从骚体文学的概念入手 。

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1 。所谓骚体 。郭建勋先生《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中曾有定义:骚即楚辞 。骚体即楚辞体 。
郭先生之所以如此定义 。是因为“骚”指的就是屈原的《离骚》 。而《离骚》被收录于屈原、宋玉等楚人的作品集《楚辞》当中 。也是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后来人们经常用“骚”来概括《楚辞》 。形成了文学史上这个公认的定义 。
2 。骚体即楚辞体这个定义虽然看起来很明确、清晰 。但实际上还不够完整 。它只是确定了一个演变过程而已 。使得我们还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弄清楚什么是楚辞体 。才能真正完整的理解什么是骚体 。
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根据现存的资料 。我们一般认为“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 。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
太史公所言《楚辞》很明显指的是收录屈原和宋玉等楚国人的作品集 。后来 。这个名称不断扩大 。不仅仅局限于楚国人的作品 。如《汉书·地理志》载:
楚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 。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 。汉兴,高祖王兄子澳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 。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 。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 。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 。枚乘、邹阳、严忌、淮南王刘安、严助、朱买臣等人模拟楚辞的作品也被认定为楚辞 。至此 。楚辞这种地方性的歌谣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概念被确立和认可 。
王逸在《楚辞章句·九辩序》也对这个逻辑关系进行了阐述 。认同“楚辞”是屈原在继承楚国民谣的基础上创立 。他的学生宋玉继续发扬,最后发展到被时代认可 。
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楚辞体 。是以屈原作品为范式的文体形式 。骚体即楚辞体,推而论之 。其内涵也就是以屈原作品为范式的一种文体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屈原、宋玉及其模仿者==楚辞体==骚体 。
3 。既然骚体文学是以屈原的作品为范式 。那么我们只有进一步对屈原的作品特征进行分析 。才能明确骚体的本质属性 。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屈原作品 。古往今来 。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 。作品也多如星辰 。《文心雕龙·章句》中第一次对楚辞的特征进行描述:又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 。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 。总结了《楚辞》“寻兮字成句”的句型特点 。
这个观点得到现代学者郭建勋先生的认可 。他说:“兮字句是骚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分屈宋以后作品是否骚体的主要标志” 。
虽然我们把兮字句作为判定是否骚体的标准异议不太明显 。但从现有的资料也可以找到不同的看法 。例如 。在骚体文学两座高峰之一的宋代 。晃补之编辑的《续楚辞》、《变离骚》以及朱熹写的《楚辞后语》收录了一些几乎完全没有包含兮字句的篇章 。可见不同时代的人还是有着不一样的文学观点和主张 。
既然如此 。我们只有分而论之 。
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从“楚辞”概念的不断扩展我们可以看出 。屈原和宋玉是这个概念不断扩展的源头 。然而 。如果只有开创者没有继承和发扬的人 。任何文体或者学说只能是一种个别的、昙花一现的偶然 。不可能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绵绵不绝 。
两汉紧承屈、宋源头 。骚体文学创作激情迸发 。出现了骚体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出现了第一本骚体文学集——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
《楚辞章句》收录汉代作品七篇: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 。它们是汉代骚体文学作品的典范 。对它们进行学习之后 。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特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