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位居三公的王戎被称为吝啬鬼,有哪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 二 )


可见 。王戎实为真性情之人 。对母至孝 。对子至爱 。对妻宽容 。对友至诚 。以现代观点视之 。实为理想之好男人也 。
“吝啬”王戎
王戎的吝啬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王戎的名声也就是因其吝啬而被毁 。“自执牙筹 。昼夜算计 。恆若不足 。”《资治通鉴》描述:王戎“性复贪吝 。园田遍天下 。每自执牙筹 。昼夜会计 。常若不足 。”王隐《晋书》描述:王戎“好营生 。广收八方园田 。水碓周遍天下 。聚敛积实 。不知纪极 。翁妪二人 。常以象牙筹昼夜算计 。家资远及田牧 。” 王隐《晋书?王戎传》也曾描述 。王戎生性至俭 。不能自奉养欲 。饮食取通 。财不外出 。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
《世说新语》中俭啬篇共九条 。王戎一人就占了四条 。其“吝啬”程度可见一斑 。
书中记载 。司徒王戎 。既贵且富 。区宅、僮牧、膏田、水礁之属 。洛下无比 。契疏鞅掌 。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别的文人一般在深夜 。要么月下弹琴吟诗 。要么酒酣耳热地逍遥快活 。王戎官至尚书令 。拥有大量田产 。富甲一方 。按理说王戎更有潇洒的资本 。可王戎不仅不享受 。每天晚上还拖着他夫人一起用自制的牙筹(一种计算工具)在灯下算来算去 。挖空心思地盘算着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 。
王戎对自己吝啬 。对女儿也同样吝啬 。王戎女儿嫁裴頠为妻时 。曾经向王戎借了数万钱 。久而未还 。后女儿回娘家 。王戎就拨弄他那把心爱的算盘 。“(王)戎色不悦” 。脸拉得比驴脸还长 。脸色要说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这数万钱对王戎来说 。其实不过九牛一毛罢了 。“知父莫如女” 。王戎女儿自然知道父亲心里想的是什么 。于是赶紧想办法把钱给还了 。王戎“乃释然” 。
在侄子成婚的时候 。王戎又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侄儿结婚 。王戎作为叔叔不得不送点贺礼 。他左思右想 。挑了一件薄薄的单衣做贺礼 。可过了一段时间 。王戎越想越心疼 。越觉得自己损耗巨大 。于是又责命侄子婚后交了回来 。
最最荒谬的莫过于“钻核卖李” 。“王戎有好李 。卖之 。恐人得其种 。恒钻其核 。”王戎家中有优良品种的李树 。生产香甜的李子 。惟恐他人得到种子 。于是费尽心思 。每次出售前都将李核钻坏 。使他人没法用来种李 。
这些故事听来都很生动 。让人忍俊不禁 。但看过之后 。也让人产生怀疑 。这还是那个不收父亲老部下一分一厘 。对孩子“情之所钟”的王戎吗?有人说 。他是在官场沉浮中迷失了自我 。一味追求名利 。陷于世俗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一个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的大家公子 。在那个名声重于天的年代 。即使再贪财 。再吝啬 。也没有必要因为一件单衣 。几个李子让自己名声受污吧?
所以 。对于王戎的“吝啬”这个问题 。我更倾向于另一个观点 。王戎这么做是伪装吝啬 。避祸乱世的 “自晦”之举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那个例子 。王戎早年丧父时 。因辞谢故人的礼金而成名 。或许还会有人说他是年少为扬名 。刻意自苦 。那么我们接下来再看这样一件事情 。
王戎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 。戎虽不受 。厚报其书 。此时的王戎早已显名富贵 。已没有“显名”之忧 。他本不必克制自己 。尽可暴露自己的贪婪本性 。而他不仅不受 。还厚报其书 。可见说他青年伪装慷慨 。晚年才见真性的说法是说不通的 。
这则故事在《晋书》中也有记载 。戎渡江。绥慰新附 。宣扬威惠 。吴光禄勋石伟方直 。不容皓朝 。称疾归家 。戎嘉其清节 。表荐之 。诏拜伟为议郎 。以二千石禄终其身 。荆土悦服 。征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 。为司隶所纠 。以知而未纳 。故得不坐 。然议者尤之 。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 。岂怀私苟得 。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 。然为清慎者所鄙 。由是损名 。连武帝都以“不欲为异”为其开脱 。可见他在朝是清正廉洁的 。但却是因为这样一件事情让他损名 。王戎真是比窦娥还冤 。
后人也为他开脱 。孙盛《晋阳秋》说道:“戎多殖财贿 。常若不足 。或谓戎故以此自晦也 。” 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云:“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 。获免忧祸 。既明且哲 。于是在矣 。” 戴逵又说:“运有险易 。时有昏明 。如子之言 。则蘧瑗、季札之徒 。皆负责矣 。自古而观 。岂一王戎也哉!” 南朝人刘孝标则云“戎性通任”
既然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王戎就此顺水推舟 。让其坐实 。好在乱世中自晦避祸 。当时 。世道混乱 。政权更替 。在惊涛骇浪中 。每个名士都有自身的为人方式 。作为独立的个体存活于世道 。成就魏晋的一段风骨 。王戎这何尝不是聪明之举 。他最终保全了自己 。活了72岁 。是竹林七贤中寿命最长的一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