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谢邀!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意 。常规的区分方法是查看这一句是否有主体 。也就是“我”或者“某个人” 。并且所描写的事物带有明显的情感 。比如爱 。恨 。愁 。怨等等 。
如果存在主体 。并且事物带有感情 。那么就是有我之境 。比如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这个主体显然是作者本人 。而那个“血”字和“哀”字又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那么 。这一句就是有我之境 。
比如杜公《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以及其原型——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都算得上是客观的风景描述 。若论情感色彩 。仅仅是山水本身的雄旷气势 。这就是无我之意 。
同样 。杜公《春望》“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一个溅泪 。一个惊心 。或许是拟人 。总是作者赋与了花鸟以情感 。那么 。按王静安先生的话说 。这就是“以我观物 。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因为作者的悲伤 。所以在作者眼里 。花鸟也变得哀愁起来 。而李白《秋浦歌》里有一句“猿声催白发 。长短尽成丝” 。同样也是把没有明确情感的猿声定位成精准的悲伤之意 。而且强行地和年华老去结合起来 。
这就是有我之境 。
显然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可能存在质疑的结论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最大的区别不是有没有主体 。而是所描写的事情有没有被作者赋与情感 。
因此 。可以得出一个未必正确的论断 。所有纯粹写景 。写事的诗句 。都可以是无我之境 。比如“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应当是无我 。而“白花檐外朵 。青柳槛前梢”却带有一丝清新之意 。所以可以纳入有我之境 。
或者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同样一个事物 。比如梅花 。那么纯粹写景就是无我 。比如“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如果带有个人情感 。就是有我 。比如“零落……香如故” 。
同样是花和鸟 。杜甫心情悲伤的时候是“溅泪”和“惊心” 。可是当杜甫自信的时候却是“春来花鸟莫深愁” 。高兴的时候“花径不曾缘客扫” 。痛苦的时候“花近高楼近客心” 。如果是写实 。还有“寒食江村路 。风花高下飞 。”若是有我无我之间 。还有“唯见林花落 。莺啼送客闻 。”
李商隐《无题》“蜡炬成灰泪始干”显然是有我 。而“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便更倾向于无我 。
李易安《声声慢》“雁过也 。正伤心”肯定是有我 。而“梧桐更兼细雨”便是无我 。
有我无我的核心就是
有情无情!
以上仅为小可个人观点 。毕竟读《人间词话》还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 。不喜勿喷 。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这是一对浪漫的美学概念 。出自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代表作——《人间词话》 。王国维先生将其视作两种艺术境界 。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文章插图
其实 。这对概念是很好理解滴 。简单地说 。“有我之境”可以理解为“我”的感情充分地表露于外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指“我”的感情极其平淡、含而不露、物我合一的境界 。
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文章插图
仔细想一下 。是不是能够体会到?
举个例子来说 。何为“有我之境”?“泪眼看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有我之境 。花为何“不语”?是因为作者“泪眼” 。作者伤心 。所以看到的花、“乱红”都呈现出一副悲伤的状态;“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也是有我之境 。看到花为何“溅泪”?是因为作者有“感” 。听到鸟叫为何会觉得“惊心”?那是因为作者“恨别” 。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文章插图
所以说 。有我之境其实就是寓情于物 。因为人的情绪有波动 。所以物也变得有了感情 。初中的时候 。语文老师教过我们赏析诗词 。有一类诗词应该这样分析:“以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xxxx的思想感情” 。如今想来 。这类诗词应该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了 。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文章插图
了解了“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也就容易理解了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 。为什么说它是无我之境呢?仔细想想 。你能在这句诗里面找到一个“我”吗?你能在这句诗里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波动吗?在这句诗里 。菊就是菊 。山就是山 。菊花和南山不会因为“我”而悲伤或愉悦 。一切是那么的平和、淡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