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为什么呢?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那么 。另外的两“不孝”又是什么呢?这在《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于礼有不孝者三 。事谓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 。一不孝也;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 。二不孝也;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 。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 其中的“礼” 。相当于今天的“规范” 。而凡事都有自己的“规范” 。上述意思 。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依照规矩 。“不孝”有三种表现形式:对于父母 。一味地顺从 。见他们有过错 。也违心地屈从 。使他们陷入了“不义”的窘境 。这是“不孝”的第一种表现(可见:孟子并不赞成对父母一味地“顺从”);家境贫穷 。父母已老 。儿子却不出去做官(或做事) 。以挣钱赡养他们 。这是不孝的第二种表现;不娶妻生子 。不能传宗接代 。致使家中无后人祭祀祖先 。这是“不孝”的第三种表现 。综合起来看:这三种“不孝” 。“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
因而 。崇尚儒家礼仪的封建社会 。都把不能“传宗接代”视为家门最大的不幸 。即:“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而且 。越是“尊贵”的家族 。越在乎“有后” 。上至皇帝 。下至黎民百姓 。为了传宗接代 。不是尽情地娶妻纳妾 。就是无节制的生育 。有的 。为了维持家族血脉的流传 。还会采取“过继” 。“借腹生子” 。以及其他极端手段 。延续香火 。在民间 。不生男孩的妇女 。会受到歧视;在皇宫 。后妃之间 。甚至演义出“狸猫换太子”的荒唐故事 。直到如今 。“无后为大”的意识 。仍在某些人头脑中挥之不去 。故而 。在妇女怀孕期间 。就想方设法地测试腹中孕育的究竟是男是女 。
然而 。旧观念存在的土壤 。正经受着时代车轮的碾压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及“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理念的出现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淡化 。
其他观点: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 。我们先了解下春秋战国之时人们的生死观 。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在孟子的时代 。中华大地是没有宗教的 。不像现在信仰宗教的人们 。认为人活着就是赎罪 。死后去到天堂得到永生才是好的 。那时的士大夫阶层认为 。所谓永生既不是长生不老 。也不是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而是自己的精神理念得到传承就是永生!所以左丘明在《左传》里讲人若有“立功立德立言” 。称之为三不朽 。是为圣人(左丘明早于孟子一百多年)!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那么我们的精神理念谁来传承呢?那就是后世子孙 。而在那个时代 。国家实行嫡长子制 。百姓自然重视儿子 。有儿子才能有传承 。有了传承 。则意味着生命不灭 。这就是孟子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根本原因 。另外 。儿子除了可以传承精神理念 。物质财富的继承又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故而无后为大!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时至今日 。其实这一思想观念还是没变 。只是传承并非只有儿子 。女儿也可以传承 。甚至他人亦可 。当然我们更希望是自己人 。宗教徒认为信仰上帝或者真主、佛主是为永生 。而我们则认为思想得到传承是永生 。我们重在精神的永生不在肉体 。只要活在后世人们的心中就是不死 。而不是活在上帝的心中 。个人以为这是更为健康的生死观!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我个人比较喜欢读一些历史书 。哲学书 。下面是我个人的体会 。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
通俗理解意思是:不孝顺有很多种 。但是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
其实细读《孟子》 。这句话之后还有内容 。可能被好多人忽略了 。
这段文字的原文是:“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 。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
很多人断章取义 。误解了孟子的本意 。我觉得用白话文来解释此内容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种理解:没有娶妻生子最为不孝 。因为不娶妻生子就没有后代 。一个家族如果没有后代 。先人宗庙陵墓就没有人去祭祀打扫 。先人死后也就成了孤魂野鬼 。所以这是不孝 。
第二种理解:舜为什么娶妻之前先不告诉父母 。是怕其父母不同意 。如果他父母不同意他就不能娶妻 。也就不能生子 。不能生子当然就是不孝 。可是君子认为舜的情况是特殊的 。他这样的安排就等同于告知父母了 。他没有不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