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永济县 。前对中条山 。下临黄河 。常有鹳雀飞临 。取名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 。以两付对联组成一曲千古绝唱 。至今无人超越 。
诗歌语词朴素精炼 。心胸广阔 。只写了夕阳落山 。黄河入海的大景致 。舍弃了小景致 。但读后给人印象不仅仅是天地山河景像 。就连草木人畜都使人想像得活灵活现 。也是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 。
而这首诗歌真正的精华是后两句 。尽管天地山川尽收眼底 。但要看得更远 。就需更上一层楼 。揭示了高瞻远瞩的深刻哲理 。
这不仅使人联想起宋苏轼《题西林壁》里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样在揭示看清事物的哲理性 。都是在不同的角度上 。写出的一种异曲同工 。揭示其道理如同一辙 。谢谢 。
我是江凝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其他观点:
最近在看混子曰写的唐诗半小时 。看到这道问古诗的问题 。就像尝试解答一二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 。正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 。除了这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外 。还有一首《凉州词》传诵了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就从这两首诗的风格可以看到 。王之涣很擅长于写边塞风光 。而且内心豁然而豪放 。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他出身在山西太原 。在盛唐时期正好就属于边塞 。也就是说当高适、王昌龄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边塞而有感而发的时候 。王之涣童鞋只需要出门右拐就能看到边塞风光 。这种天时地利的成长条件 。让他性格豪放视野开阔 。想象力非常丰富 。
而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市 。它和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可见 。它本身的高度和气势定是恢弘壮丽的 。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 。分分钟就被带到了千万诗歌爱好者的眼前 。
这种“看着远方太阳慢慢紧靠着大山而匿迹 。天际边的黄河水萦绕着云雾而滚滚流动 。最终流向大海”的画面 。几乎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感受到 。那种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 。
而诗人能写出这样的恢弘画面 。也正是他心胸的宽广与志向远大 。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后面两句更是点睛之笔 。流传千古 。简单10个字 。把人们从景物中带到更深的哲学世界里:想要看到更多 。就要站得更远 。不言而喻 。人们想看到更多的不仅是风景 。还有理想抱负 。那也要更高的视野才能进一步达成呀 。
要知道 。身为四大名楼的鹳雀楼从来不缺游人光顾 。尤其是在唐朝 。在王之涣上楼之前 。其实已经有不少诗人也在上面灵感乍现 。吟诗一首 。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比如诗人李益就曾留下与王之涣同名的《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 。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 。远目非春亦自伤 。
借景抒情 。婉约惆怅 。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慨 。和王之涣童鞋的风格大相径庭 。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另外还有诗人畅当留下的《题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
感受一下 。是不是和王之涣的大画面气势有所差距?这就是为什么在王之涣之前 。鹳雀楼一直没有声名鹊起 。直到这首《登鹳雀楼》出现 。人人都欲登楼观景 。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这就好比这座楼无意中选了王之涣作为代言人 。一首诗就成了最好的广告语 。而且还是流传千古的广告效应 。成就了这座网红款4A景区 。
所以 。王之涣这首诗告诉我们:
1、多出去看看祖国大河河山的风景 。并把它带到更多人面前;2、人生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3、产品营销推广的有效方式之一 。就是包装成文化来宣传 。一首诗流传千古 。而且辐射的人群超越时空 。
你们觉得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