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王之涣 。《登鹳鹊楼》
王之涣(688一742)字季陵 。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后迁居绛县〈今山西省绛县) 。开原初 。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 。因被诬去官 。乡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县(在今河北)尉 。天宝元年病逝 。葬于洛阳 。王之涣为人任侠尚气 。豪放不羁 。作品音韵铿锵 。被当时乐工歌女谱曲吟唱 。名噪一时 。他的诗作大多已散佚 。《全唐诗》中仅存六首 。
这首诗是写景诗的佳作 。也是绝句中的名作 。其特点:第一是描写生动 。用字恰切 。它写出了鹳鹊楼的特色 。依山临河 。不止一层 。"依"字形象生动 。勾勒出旷野落日的景色 。"入"字雄浑有力 。写出了黄河奔腾向海的气势 。第二是感情饱满 。蕴含哲理 。诗歌不仅表达出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而且能够给人启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使视野更开阔、深远 。就要立足更高 。就要奋斗不息 。此诗对仗工整 。两联都是对偶句 。"白日"对"黄河""依"对"人" 。"山"对"诲" 。"尽"对"流" 。"千里目"对"一层楼"音韵和谐 。读起来柳杨顿挫 。自然流畅 。
其他观点: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 。其解读及写作背景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是一首千古绝唱 。是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无论从音律、起承转合、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都堪称上品 。唯一不足的是 。这首诗的作者被人冒领 。却无证可考 。但大多数版本认为这首诗是王之涣所作 。鹳雀楼上也是王之涣所题 。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文章插图
当时唐代诗歌盛行 。统治者也比较重视诗歌的创作 。当时武则天也是爱才惜才之人 。当她看到这首诗时 。感觉非常流畅自然 。就问旁边的李峤 。这是谁的作品 。李峤狡黠的回答是朱斌的 。于是武则天就赏赐朱斌绫罗绸缎千匹 。并且加官进爵 。而真正的作者王之涣却穷困潦倒 。无人问津 。清代学者在整理王之涣的诗时 。就没把登鹳雀楼作为他的诗整理在一起 。所以后人也有疑义 。
正因为这首诗有人冒领 。才有高适、王昌龄、岑参等人为王之涣打抱不平 。才有了鹳雀楼赛诗 。文人名流齐聚鹳雀楼 。但没有一首诗超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下面就来看看这首诗:
登鹳雀楼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文章插图
王之涣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登鹳雀楼》携着盛唐大开大阖的壮丽气象成为了唐人五绝的压卷之作 。也成为了熠熠生辉于青史的千古绝唱 。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文章插图
“白日依山尽” 。在宏大雄观的落日依山西下的景象描绘中点明了时间——黄昏时分 。而地点 。已于题中一目了然——鹳雀楼 。此楼在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市 。即隋文帝杨坚起家的“蒲坂”附近 。建于黄河之岸 。《蒲州府志》中提到:“(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 。时有鹳雀栖其上 。遂名 。”可知 。因该楼常有鹳雀栖息 。所以叫作鹳雀楼 。“黄河入海流” 。楼高目远 。眼看那奔腾的长河东去入海 。前两句的景物铺垫 。实为笔力高绝、想象开阔 。豪迈之下 。尤见鼎盛国势及盛唐诗风 。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文章插图
“欲穷千里目” 。想要把眼界放到高远的极致 。便不能仅止于此 。“更上一层楼” 。还需再上一层楼!后两句哲理犹深 。人生在世 。莫不如此 。登高望远 。只有继续付出努力 。才能到达更高的境界 。正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所表达的真谛 。通透达观 。引人向上 。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文章插图
王之涣早年学业有成 。不到三十岁即抛开仕途、走访亲友 。此诗写于他35岁之龄 。缩万里江天于咫尺笔端、融进取精神于磅礴胸壑 。昂扬奋进、意义深远 。《古今诗话》中谈及颧雀楼相关诗作时言道:“河中府鹳雀楼 。唐人留诗者极多 。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可以说 。王之涣这短短的挥毫数笔 。成就了永世不消的振奋人心的壮美光辉 。
【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