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 。综理密微 。克勤小物 。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 。”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 。只会夸夸其谈 。好高骛远 。也是不会成功的 。办大事的人除了有远大的抱负 。还要有严谨的态度 。脚踏实地的作风 。
最后 。不可虚掷光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学早起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 。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教人珍惜时间的诗句 。曾氏家风也十分重视勤劳这一宝贵的品质 。曾国藩在早年的家书中教给弟弟们的课程中就有早起这一项 。他对早起的解释是黎明即起 。醒后勿沾恋 。后来的家书中也多次提及关于早起的事情 。甚至在儿子新婚后不久就告诫儿子不可虚掷时光 。要在大好年华认真读书 。
文章插图
外王之道
(1)处世之学
首先 。和谐处理上下级关系 。“仁”和“礼”是曾国藩处理社会关系的核心思想 。主要是通过“诚”和“恕”体现出来 。在处理和下级的关系中 。要以诚待之 。用自己的诚心对待下属 。不搞特权压迫 。不摆官架子 。从湘军中实行的“厚饷高鑫”政策可以看出 。曾国藩对待下属的确做到了诚心和宽恕 。为了镇压太平军起义 。曾国藩对士兵实行厚饷制 。对待军中将领实行的是高薪制 。有了物质保障 。官兵们就可以专心训练 。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工资 。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 。
其次 。思报社会之恩 。受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 。曾国藩认为 。为人要对社会怀有感恩之情 。要有责任心 。他在家书中明确提出了三种行善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来自于《孟子》“见牛未见羊”的典故 。“见牛未见羊”指的就是做好事要以目见为准 。第二个方法就是随缘布施 。第三个方法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星岗公之言:济人需济急时无 。这句话的意思是救济别人危难的时候要给他需要的东西 。
最后 。适当的交际圈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进京做翰林 。受到过很多良师益友的帮助 。后来身居高位更是交际广泛 。曾国藩一生朋友甚多 。但他视为毕生知己且始终相得的却只有两位 。一位是刘蓉 。一位是郭崇焘 。但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却不主张朋友越多越好 。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指出朋友太多反受其累 。他指出 。朋友大部分都交情不深 。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这种泛泛之交;另一方面 。他结合自己的交友经验 。认为结交能给自己指导的人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 。所以曾国藩建议子女要适当缩小自己的朋友圈 。多和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来往 。
文章插图
(2)持家之方
首先 。让儿孙一无可恃 。曾国藩在当官之初 。就在家书中表明了自己做官不存发财之念 。并且自己的财产也是归曾氏大家族所有 。随着曾国藩社会地位的提高 。他并没有改变他做官的初衷 。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不留财产给子孙 。“历觉有国有家之兴 。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 。则反是” 。曾国藩看到了历代统治阶级贪婪腐败导致民不聊生 。激化了社会矛盾 。导致国家的灭亡 。因此他吸取历史教训 。主张重俭黜奢 。在一封给儿子纪鸿的信中 。曾国藩对官宦之家提出了一个治家良方 。那就是不给儿孙后代积蓄财产 。让子孙自己去奋斗 。
其次 。睦邻为和家之辅 。曾国藩十分注重与乡亲邻里的关系 。他深知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 。加之早年深受其祖父“人待人无价之宝”的训示影响 。在家书中也多次叮嘱家人要和乡亲邻里保持和睦的关系 。所以睦邻友好也是曾氏家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国藩早年的亲身经历也使得他知道团结乡里的重要性 。早年间曾国藩在两次科举中都名落孙山 。再次考取功名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钱 。这时候靠的就是乡亲的接济 。才能顺利参加考试 。
最后 。治家八字诀 。所谓的八字诀 。指的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曾国藩祖上代代都是农民 。曾氏家族是传统的农耕家庭 。到他父亲时家族才出了一个秀才 。自此曾家就树立了半耕半读的家风 。曾国藩根据祖父的治家理念 。总结了治家八字诀 。即“书蔬鱼猪 。早扫考宝” 。治家八字诀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他首先提出了四件事:种蔬、养鱼、养猪、种竹 。从四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重视劳动 。让家人在优越的环境中保持寒门子弟的志气 。亲自动手劳动 。自给自足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享受田园劳动的乐趣 。至于“早扫考宝” 。早就是早起 。扫即打扫庭院 。考指的是祭祀祖先 。宝指的是善待邻居乡亲 。
推荐阅读
- 有哪些淘宝店你买完就逢人推荐?
- 蒸熟的螃蟹可以放冰箱冷冻吗
- 淘宝内部优惠券去哪里找?
- 如何区分书法的优劣,为什么?
- 夏天香蕉放冰箱好还是外面好
- 唐朝盛世期间,为什么是长安洛阳两京并重?
- 《鬼灭之刃》怎么样?
- 香蕉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 大家有没有被珍爱网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