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字真言,如何才能体悟到“道”的状态?


朋友邀请 。回答一下老慢对“道”的理解 。
人的天性、本性、共性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往外看 。但是 。越是如此 。越不容易活得好 。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也越糟糕 。为什么呢?因为主观自我的东西往往与客观实际的需求不匹配 。不匹配当然容易倒霉不顺 。
所以 。中华老祖宗就想了 。怎么才能让每个人、让社会整体都活的好一些呢 。答案就是: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往外看 。必须从客观的天的角度往内看 。
【《道德经》一字真言,如何才能体悟到“道”的状态?】天的角度 。就是从客观整体公需、大趋势、客观发展规律的角度看问题 。往内看 。就是当前的客观时势需求是什么 。你就该怎么做 。如此 。才能做到凡事与客观需求匹配 。凡事做到了恰到好处 。你和你生存的大环境才会好起来 。中华智慧的核心原理正是如此 。
“道”字讲的就是这个中华智慧的根本原理 。

《道德经》一字真言,如何才能体悟到“道”的状态?

文章插图
道 。行为举止围绕“目” 。古文字中 。目:从客观角度看问题 。所以 。“道”就是:不能从个体自我的主观意愿角度看问题 。必须从客观的天的角度看问题 。天就是天意、天命、天理、老天爷 。就是当前的环境需求、大趋势、客观发展规律 。
所以 。“道”字的定义与中华文化的根本智慧是完全一致的 。
那么 。如何衡量一个人“悟道”的层次与程度呢?
很简单 。中华文化中有一个非常客观的衡量标准 。这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甲 。看问题非常客观匹配 。做到了凡事匹配并都产生了恰到好处的结果 。这就是最佳的“悟道”层次 。
乙 。比较客观匹配 。自己与需求基本匹配 。即85%的事情都能做到匹配和恰到好处 。这是“悟道”的第二好的层次 。
丙:做不到 。但努力追求客观匹配 。自己虽然悟性不足 。但在全力以赴去寻求客观匹配和恰到好处 。这是第三好的“悟道”层次 。
丁:虽然做到了客观匹配 。但觉得主要是自己主观能力的作用 。这是“悟道”的第四好的层次 。
戊:知道该客观匹配 。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第五层 。
己:不知道该客观匹配 。走一步说一步 。但撞了南墙知道回头 。第六层 。
庚:不仅不知道客观匹配最好 。反而比较主观自我 。第七层 。
辛:不仅不知道客观匹配最好 。反而玩命追求主观自我的东西 。第八层 。
壬:凡事都非常主观自我 。寸步难行 。事事倒霉不顺 。第九层 。
癸:主观自我到了极点 。不仅自己倒霉不顺 。还非常具有破坏性 。损人不利己 。第十层 。
想要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 。欢迎关注老慢的头条号 。
其他观点:
这个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东西 。如果用现代科技语言勉强比喻:好像电磁场之类的东西 。这个东西人可以通过修炼觉察感知到 。这个东西初始的原态可以变化衍生出万物大千世界 。
其他观点:
《道德经》学习札记二:古文断句的讲究
小学语文老师还教过:要想读懂一篇文章 。我们还要会分段 。总结中心思想 。要会古文断句 。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字 。不分段 。无标点 。真正一气呵成 。后被人分为“道”、“德”两篇共八十一章 。这样分段似乎没有太大分歧 。但再往下就出现不同的断句 。比如 。《道德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
这里 。道:名词 。又作动词 。娓娓道来、言说;可、非:互为反义词 。可否、是非;常:形容词 。通常、一般、普遍 。
常见断句“道可道 。非常道” 。释义:“可以言说的道 。就不是普遍意义上的道” 。另断“道可 。道非 。常道” 。释义:“既可说又不可言说的道 。既是又不是的道 。才是普遍意义上的道” 。
如果仅就字面意思的理解 。基本一致 。但所传达的内涵却有区别 。前者三字断句 。似三字经 。朗朗上口 。但采用单一的否定句 。表达不够完整 。因为道德经处处闪耀着辩证法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和范畴 。如大小、高下、智愚、巧掘、阴阳、损益…… 。对称地表达自然的二元对立性质 。作为论证道的论据 。而“道可 。道非”的表述形式正好与之前后吻合 。整体风格更工整 。再者 。作为论点陈述 。这样的表述也与论点出处《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形而上相呼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