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政权不下乡?( 二 )


士绅以国家权力经纪与地方社会代表的双重身份 。扮演着联结官府与民间的中介角色 。因为有这么一个中介 。国家才可能在“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框架下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控制 。而社会一般成员才可能避开跟国家权力发生直接的接触 。
在过去的传统社会 。不管政治是清明还是昏暗 。总有若干士君子并不是汲汲于利禄 。也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而是富有公共关怀的精神 。即使无法施展“治国”之抱负 。也怀有“仁里”之理想 。致力于社会构建 。造福地方 。如北宋吕大钧、南宋朱熹、明代王守仁、清末张謇 。
其他观点:
不大清楚 。但是我以为与行政制度 。官僚体系有关系 。在清代有八品 。从八品 。九品 。从九品的官职 。但是这些官职好像都狱吏 。仓官这类小官 。能够管理 。一个地域的就到七品 。管理一个县 。县以下不设置行政长官 。由宗法制 。家族制 。推举长老 。里正管理本村 。乡的事务 。甚至对族人有一定的处罚权利 。从文化上 。由长辈 。族长等备份高的管理也符合儒家的价值 。封建统治者与读书人共天下 。与地主士绅共天下 。工田商业振兴主要依靠富豪士绅 。读书人没考上进士没有做官 。但是举人是有钱粮的 。一般这些人就容易成为村乡里的族长或者士绅 。长辈 。这些人就成为了正式的行政机构与家族宗法制的纽带 。朝廷的政令施行依靠这些人在乡村鼓动认同 。族内需要和官府打交道 。也会由这些读书人出面 。于是皇权与读书人共治天下就形成了 。我是这么理解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