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边区造的子弹和日军造的差在哪?( 二 )


这就造成士兵在开第一枪未命中的情况下通过修正瞄准以后仍然不能命中 。试问战场上有多少机会能让士兵做这样的从容修正射击机会呢?
可见影视剧中对边区造子弹“就图听个响”的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由于发射药引起子弹极差的内弹道性能 。最终导致射击精度差的问题 。这就是边区造子弹与日军造的原装子弹的差别 。
▼下图为拉格朗日假设和几何燃烧定律在阐述内弹道学中的曲线图 。边区造子弹无法套用拉格朗日假设和几何燃烧定律来为枪弹对膛内的气体流动规律和火药燃烧规律分别建立的理想模型 。因为发射药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边区造子弹命中目标完全依靠信仰 。而不是科学 。无法与日军标准的制式子弹相比 。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造的子弹和日军造的差在哪?

文章插图
建国至今 。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 。军事装备制造与研发水平总体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能造出优质的子弹发射药 。
这一点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19884年两山轮战期间显露无遗 。做为同样使用苏制7.62×39mm中间威力弹的军队 。我军的枪支寿命总是低于越军 。
起初大家一致将问题归咎于国产常规武器用钢上 。认为枪管寿命不及越军的原因就是钢材性能差异造成的 。
后来我国在研发95式自动步枪以及5.8×42mm系列小口径枪弹时 。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枪管钢寿命低于设计寿命 。且枪弹击发时烟气极大 。
最终大家接受了这个事实——发射药技术不过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抗日战争期间边区造子弹不如日军造的子弹的差别:不仅仅是抗战时期子弹发射药不如日军 。现在同样不如 。
子弹发射药的水平考验的是一个国家化工工业水平 。更考研一个民族的技术积淀程度 。我国固然是世界上工业链最完整的“世界工厂” 。但是化工技术的积淀仍然不如那些曾经的列强国家 。所以我们距离造出优质的子弹发射药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
不仅是子弹发射药 。炮弹发射药技术水平也曾经差强人意 。比如说上世纪70年代末 。我国从德国引进了先进的120mm坦克滑膛炮技术 。然而在实现国产以后出现了严重问题——膛压低于原装火炮 。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炮用发射药质量不符合要求 。导致炮弹发射时膛压不足 。很显然 。发射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所以我国只能采用增大药室的粗暴方法来弥补发射药短板 。即把13.5升的药室直接增大至16升!这也是配备此炮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炮塔异常硕大的原因 。
经过30年的努力 。我国炮用发射药技术已经获得突破 。这得益于北方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国际市场风生水起的火炮生意 。市场倒逼厂家必须研发高性能发射药技术 。
而子弹发射药技术就差强人意了 。由于我国的枪弹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受欢迎 。因此发射药技术一直没有突破 。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下 。高性能发射药技术还有待提高 。
▼下图为正在雪域高原风驰电掣的国产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 。由于炮膛药室容积增加到惊人的16升 。所以它的炮塔设计得十分硕大 。以至于外国军事专家一度认为它是一种自行榴弹炮 。发射药技术的落后局面一度制约了我国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 。至今仍然是我国化学工业有待突破的领域 。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造的子弹和日军造的差在哪?

文章插图
第一、受化学工业水平的制约 。抗日战争期间边区造子弹与日军造子弹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射药技术上 。日军子弹使用先进工艺生产的高性能硝化棉做为发射药 。而边区造使用作坊仿制的低性能硝化棉做为发射药 。
第二、发射药的性能差异造成了子弹质量的性能差异 。优质发射药可以让子弹在发射过程中获得极佳的内弹道性能 。因此日军造的子弹打得又远又准;边区造的子弹发射药性能参差不齐 。所以内弹道性能极不稳定 。射程和精度无法保证 。
第三、发射药技术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化学工业水平 。总体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综合工业水平 。我国的枪弹发射药水平尚需时日才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所以不仅抗日战争时期的子弹发射药性能很差 。当下也无法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发射药相提并论 。从这一角度来看 。我军子弹与日军子弹存在的差距只是缩小了 。而差距的现实并未改变 。
▼下图为我国研发的87式5.8mm步枪弹 。由于发射药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生产的子弹发射药至今无法达到日产水平 。有人曾经建议子弹生产应当实现民营化 。只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发射药技术才有可能健康地、快速地发展起来 。作者对这种看法深以为然 。因为我国的炮用发射药药就是在国际军火市场中被倒逼发展起来的 。永远躺在温室里的枪弹发射药没有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