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期间我军的条件异常艰苦 。虽说边区也有兵工厂 。但是鉴于人才、技术、设备、材料、资金的多重限制 。边区造的武器弹药质量都非常差 。
比如说《亮剑》中李云龙就曾经抱怨过“边区造手榴弹爆炸只有两瓣” 。这是对边区造最客观的评价 。傻大粗的手榴弹尚且如此 。制造工艺更精密的子弹就更不在话下了 。
日军则是一支拥有完整国防工业体系支持下的列强军队 。所使用的子弹是在标准化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优质弹药 。而八路军使用的子弹是边区兵工厂仿制出来的山寨货 。
所谓的“边区造”说好听点是简陋兵工厂 。然而事实上就是一个作坊 。这些作坊最初只具备对武器装备最基本的维修和保养能力 。后期经过走私获得一些机械设备以后才获得一定的生产能力 。因此边区造的子弹与日军造的子弹差距可想而知 。
很多人都知道边区造的子弹质量很差 。但是究竟差在哪里 。似乎没多少人正真清楚 。所以网络上充斥着许多主观臆断出来的观点 。有说钢铁不行的 。也有说被甲铜不行的……最厉害的是居然有人说边区造能把弹头装歪的 。
很显然大多数人都不懂子弹制造的核心技术 。这才出现了上述中提到的各种奇葩臆断 。不论是条线艰苦的过去 。还是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的当下 。子弹制造的核心技术一直都是发射药技术 。
比如说大家常常取笑堂堂的东亚大国印度 。说它连子弹都造不出来 。却说不清楚印度人为何造不出子弹来 。其实原因与当年八路军使用的边区造子弹基本相同 。即子弹发射药技术不过关 。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解答问题:抗日战争期间 。边区造的子弹与日军造的子弹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射药技术上 。
那么问题就来了——区区子弹发射药 。为何会成为制约子弹制造的技术瓶颈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
▼下图为日军使用的6.5×50mm有坂步枪弹 。这样的原装子弹采用高性能发射药装填 。而八路军连饭都吃不饱 。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很难生产出优质的发射药 。仿制的子弹自然与日军原装子弹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
文章插图
所谓“内弹道”指的是弹药在膛内被击发到弹丸离开枪口的过程;与之对应的就是“外弹道” 。即弹丸离开枪口到命中目标的过程 。
内弹道性能决定了外弹道性能 。而决定内弹道性能的直接因素就是发射药 。其次才是枪管带来的影响 。
举个例子:八路军在战斗中通常会使用到两种子弹 。一种是日军造的原装子弹 。另一种是边区造的仿制子弹 。
当射击距离较远时 。必须使用日军造的原装子弹 。因为原装子弹使用的发射药是性能优良的标准产品 。所以不但打得远 。而且打得准 。
当射击距离较近时 。就可以使用边区造子弹 。因为边区造子弹使用的发射药是边区兵工厂用土办法制作的 。性能很不稳定 。所以射程近 而且打不准 。
“打得远且打得准”与“打得近且打不准”之间的区别 。本质上就是内弹道的性能差别 。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发射药性能上的差别 。
子弹发射药这种东西说起来真的一点都不复杂 。它就是使用棉花浸泡在浓硝酸液与浓硫酸液配置而成的药水里所得到的产物 。学名叫做硝化棉 。
用于枪械子弹发射药的硝化棉叫做“双基硝化棉” 。用于火炮的炮弹发射药的硝化棉叫做“三基硝化棉” 。日军造的6.5×50mm原装子弹所使用的发射药就是含氮量为13.7%的双基硝化棉 。
很显然 。生产条件简陋的八路军兵工厂并不具备生产“双基硝化棉”的能力 。原因除了受设备、原材料等因素制约以外 。最重要的是受化学工业水平的制约 。
这就意味着边区造并没像日军那样的合格硝化棉 。但是战争的迫切需求倒逼那些老一辈军工人必须生产出造子弹所需的硝化棉 。
因此边区造兵工厂只能按照硝化棉的基本原理进行生产 。即使用棉花浸泡在浓硫酸和浓硝酸溶液中获取 。
这样生产出来的硝化棉存在着一个对于边区兵工厂而言近乎于无解的问题——无法控制氮含量 。所以边区造生产的子弹发射药质量参差不齐 。氮含量过高的发射药容易造成炸膛 。氮含量低的则膛压不足 。
这样的子弹是不可能达到6.5×50mm有坂步枪弹262Mpa的平均膛压的 。所以内弹道性能非常差 。有可能上膛的这一发子弹膛压超过了262Mpa 。而下一发则远远小于262Mpa 。
推荐阅读
- 海肠和沙虫有什么区别
- 踩屎感最好最软的鞋排名有没有,不考虑价钱也不考虑支撑性有哪些推荐?
- 板栗外壳发白了还可以吃吗
- 脚比较肥,穿什么鞋好看?
- 战场上杀过人的士兵算不算杀人犯?
- 板栗仁表面有黑点能吃吗
- 你穿的哪个牌子的鞋子最舒服?
- 板栗仁怎么防止氧化变色
- 大家有哪些好穿不累脚的高跟鞋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