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总是不断想方法给孩子创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在这一过程中 。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今天与大家分享12条教育孩子法则 。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
【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归属法则: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 。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 。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 。
比如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 。由着孩子瞎吃瞎玩 。不锻炼不劳动 。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不健康的家庭环境 。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 。
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 。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 。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 。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
希望法则: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 。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 。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
我们对孩子期待值颇高 。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 。而爱找差距挑毛病 。孩子得了95分 。只纠结在为什么丢了5分上 。高标准严要求固然正确 。但无形中也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 。
力量法则: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 。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 。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 。胜利了也不光彩 。
当然 。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 。比如下棋等 。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 。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 。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 。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 。“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
如果孩子与大人吵架赌气 。无论谁有理 。大人都要主动与他们和解 。成年人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尤其对孩子 。该道歉该认错要及时进行 。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 。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 。也会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
管理法则: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 。父母必须负起管理责任 。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 。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 。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
另一方面 。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 。合理的管教关怀 。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 。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 。
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业、表现、爱好等)太听之任之 。好像是给孩子更多自由 。但孩子却会因为感觉家长对自己“不在乎”而产生疏远 。
声音法则:平等地对待孩子 。给他们发言权 。倾听他们的声音 。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 。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忽视他们的心声 。久而久之 。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 。不爱与家长交流 。
而且 。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 。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 。孩子也会学样 。不肯听大人的话 。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
对年幼的孩子 。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 。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 。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 。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 。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从而羞于在人前开口 。也不要令孩子非要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
榜样法则:“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 。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 。
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对孩子产生影响 。除了家庭内的榜样 。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影视作品 。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 。
如果发现孩子误交损友 。不要武断地阻止他们来往 。而要了解情况 。孩子们都需要友谊 。害怕孤独 。要为孩子寻找和扩展新的健康友谊圈 。

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文章插图
求同存异法则: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 。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 。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 。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 。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
另一方面 。很多时候 。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 。敢于说出真理 。童言无忌 。要结合“声音法则” 。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 。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 。当然 。如果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 。也要耐心地解释 。
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们 。往往还无法进行多方位思维 。而只会延续自己的思路 。因此对事物考虑不周全 。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 。可以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 。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