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 三 )

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
③《本草经疏》:"莱菔子,味辛过于根,以其辛甚,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 。"
④《本草新编》:"萝卜子,能治喘胀,然古人用于人参之中,反奏功如神 。人参原是除喘消胀之药,莱菔子最解人参,何以同用而奏功乎?夫人参之除喘消胀,乃治虚喘虚胀也,虚症反现假实之象,人参遽然投之,直至其喘胀之所,未能骤受,往往服之而愈喘愈胀者有之,虽所增之喘胀乃一时之假象,少顷自然平复,然终非治之之善,少加萝卜子以制人参,则喘胀不敢增,而仅得消喘胀之益,此所谓相制而相成也 。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 。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 。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为然,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 。"
⑤《医学衷中参西录》:"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 。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 。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以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分乎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莱菔子拼音Lái Fú Zǐ
英文名Radish Seed
别名萝卜子、芦菔子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补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phanus sativus L
采收和储藏:翌年5-8月,有果充分成熟采收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放干燥处贮藏 。
原形态莱菔,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 。直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外皮绿色、白色或红色 。茎分枝,无毛,稍具粉霜 。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大头羽状半裂,长8-30cm,宽3-5cm,顶裂片卵形,侧裂片4-6对,长圆形,有钝齿,疏生粗毛;上部叶长圆形,有锯齿或近全缘 。总状花骗子顶生或腋生;萼片长圆形;花瓣4,白色、紫色或粉红色,直径1.5-2cm,倒卵形,长1-1.5mm,具紫纹,下部有长5mm的爪;雄蕊6,4长2短;雌蕊1,子房钻状,柱头柱状 。长角果圆柱形,长3-6cm,在种子间处缢缩,形成海绵质横膈,先端有喙长1-1.5mm;种子1-6颗,卵形,微扁,长约3mm,红棕色,并有细网纹 。花期4-5月,果期5-6月 。
生境分部原产我国,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且有大量的栽培品种 。
性状性状鉴定: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长约3mm,宽2.5mm 。表面红棕色,一侧有数条纵沟,一端有种脐,呈褐色圆点状突起 。用放大镜观察,全体均有致密的网纹 。质硬,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的种仁,有油性 。无臭,味甘,微辛 。以粗大、饱满、油性大者为佳 。
显微鉴定:粉末:黄棕色 。
1.种皮栅状细胞淡黄色、橙黄色或黄棕色 。断面观细胞1列,一般径向10-37μm,切向7-12μm,外壁及侧壁上端薄,侧壁大部及内壁增厚,侧壁中部尤厚;表面观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壁厚2-4μm,胞间层极细 。
2.种皮下皮细胞形大,断面观扁长圆形,外壁及侧壁皱缩,细胞界限不清楚,其下与栅状细胞相接 。此外,有内胚乳细胞、子叶细胞;种皮表皮细胞民粘液化观察不清 。
化学成分种子含芥子碱(sinapine)和脂肪油30%,油中含大量的芥酸(erucic acid)及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还含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和22-去氢菜油甾醇(22-dehydrocampesterol) 。另含菜菔素(raphanin)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