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十二仙女图介绍 敦煌壁画飞天仙女( 二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隋代飞天(隋 莫高窟401窟 北壁龛顶)
佛宝盖一侧的飞天 。头戴宝冠 。隆胸细腰 。有女性身材特征 。手捧莲花或花盘散花 。凌空在祥云中盘旋 。自由翱翔 。色彩艳丽热烈 。在龛顶描绘众多的飞天是隋代洞窟的特点 。
敦煌之最:莫高窟建窟最频繁的朝代 。隋代是莫高窟建窟最频繁的朝代 。根据不完全统计 。隋朝一代 。前后仅三十八年 。却在莫高窟建窟一百余个 。其中新建石窟一百零一 。重修北朝石窟五个 。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 。一百八十余年 。现存洞窟仅三十六个 。只有隋朝一代的三分之一 。
鼎盛期:唐、五代(618—959年)
雄居世界的大唐帝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 。其间是佛教的鼎盛时期 。唐代以吐蕃占领敦煌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 。唐前期国家蒸蒸日上 。石窟壁画绚烂华彩 。风格清新爽朗 。唐后期 。叶蕃占领敦煌 。由于叶蕃人也笃信佛教 。加之唐代文化根深蒂固 。因此艺术风格一脉相承 。变化不大 。唐至五代敦煌艺术进入了成熟、定型、并趋于程序化的时期 。
唐时期:飞天转换为宫娥舞女 。多现世俗风情
近三百年历史的唐朝 。是极其辉煌的一段历史 。国力的强盛 。为佛教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或自身信仰而对佛教的倡导、扶植 。更直接地促进了佛教的繁盛 。敦煌石窟也呈现出空前辉煌的局面 。现存唐代洞窟236个 。占全部洞窟的一半 。
此时壁画中的飞天是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 。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完成中国化历程的飞天 。其基本形象是菩萨装 。女性体型 。特别是盛唐时期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 。其画法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 。由天人转变为楚楚动人的宫娥舞女 。粉壁丹青完全进入了人物画的范畴 。工笔勾勒 。重彩平涂 。形象鲜明 。
唐代出现的经变说法图画幅巨大 。内容丰富 。画面所折射出的是当时以皇帝为中心的宗法制度 。喻示着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势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满足了统治者的权力欲望 。从某种义意上讲 。经变画也是皇权的视觉标志 。由于经变画的渲染冲淡了宗教气氛 。把佛教概念中的抽象和神秘转为人间的现实 。骤然增强了世俗性 。飞天造型上贴近现实生活。甚至把飞天也绘成最具时尚的女性写照 。完全成为中国写实的仕女画 。有着鲜明的中原特色和民族风格 。不仅如此 。飞天的脸型也转为中原的面孔 。西域形象已荡然无存 。依然保存的飞天的基本特征是半裸、露臂、赤足、带有钏镯装饰等 。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莫高窟329、331、320窟等 。

敦煌壁画十二仙女图介绍 敦煌壁画飞天仙女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双飞天(初唐 莫高窟321窟 西壁龛顶)
飞天身体轻盈 。姿态优美舒展 。长裙裹足 。巾带随色但安祥欣喜的眉目 。装饰华丽可见 。华丽而别致 。这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双飞天 。

敦煌壁画十二仙女图介绍 敦煌壁画飞天仙女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散花飞天(初唐 莫高窟322窟 西壁龛顶)
飞天头上梳髻 。修眉细眼 。肢体柔软 。一手托莲花 。一手散花 。手势生动 。像女性;而椭圆形面庞上又画着两撇小胡须 。当为男扮女妆 。

敦煌壁画十二仙女图介绍 敦煌壁画飞天仙女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飞天(盛唐 莫高窟 217窟 北壁)
观无量寿经变中 。在宏伟的楼阁上方 。辽阔的天空上飘荡着各种扎着飘带的乐器 。不鼓自鸣 。飞天随着乐曲的旋律穿梭于楼阁之中 。轻盈如燕 。祥云燎绕 。描绘出佛经中所说的仙境 。将静止的建筑赋予动感 。是画作的成功之处 。

敦煌壁画十二仙女图介绍 敦煌壁画飞天仙女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散花飞天(盛唐 莫高窟320窟 南壁)
四身飞天相对盘旋于阿弥陀佛宝盖上方 。前后顾盼 。扬手散花嬉戏 。充满生气和欢乐的情趣 。姿势富有力度 。飞动感强 。“黑飞天”系颜色变化而造成的 。此图为敦煌最引人注目的飞天代表作 。在现代装饰、工艺品上被广泛引用 。

敦煌壁画十二仙女图介绍 敦煌壁画飞天仙女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献花飞天(盛唐 莫高窟39窟 西壁龛内)
飞天丰肌秀骨 。珠光宝气 。一手持莲花花盘 。一手拈牡丹花蕾 。飞身而降 。线描流畅有力 。用色绚丽多彩 。层层迭染 。加金线提神 。惊艳绝伦 。表明盛唐飞天已进入工笔仕女画范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