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文章插图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 , 你就会干涸而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魈炷愕淖觳蝗? ,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
注释:
1、方:刚刚 。
2、蚌(bàng):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 , 可以开闭 。
3、曝(pù):晒太阳 。
4、支:抵触,即相持、对峙 。
5、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
6、箝:通假字,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
7、喙(huì):嘴 , 专指鸟兽的嘴,在这里指的是鹬的嘴 。
8、雨:这里用作动词 , 下雨 。
9、即:就,将会 。
10、谓:对……说 。
11、出:指鹬的喙被夹住后拔不出 。
12、舍:放弃 。
13、相舍:互相放弃 。
14、并:一起,一齐,一同 。
15、禽:同“擒”,捕捉,抓住 。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文章插图
《鹬蚌相争》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 , 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
《鹬蚌相争》赏析《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 , 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 , 退一步海阔天空 , 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
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
《鹬蚌相争》创作背景《鹬蚌相争》出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巨变,最有代表性的是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者和新兴社会思想的代表者的士人阶层的崛起 。思想和文化方面也产生了剧烈的动荡,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 。
各诸侯国君和贵族们也都希望自己或立为霸主,或成就功名 。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或合纵,或连横 , 明争暗斗,一直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斗争 。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军事科学和战略思想,外交战略和策略方针应运而生,而设计或运作这些思想和策略的合纵连横的游说之士登上了历史舞台,左右了战国中后期的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 。
这些游说之士抓住历史机遇和主君的心理进行各种游说,他们的说辞普遍具有注重饰词 , 喜好激扬,崇尚铺张的特点 。目的是要破坏各诸侯国间的均势 , 摧毁原有的社会秩序,成就自己的理想或事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