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的人是怎样的?


这种心态都有一个共同点 。会把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投射在他人身上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极其敏感、胆怯、羸弱 。
这类人会认为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和自己有关 。别人说的悄悄话是谈论自己的 。别人做的事情是针对自己的 。从而添油加醋地进行“脑补” 。自己给自己徒增烦恼 。
玻璃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是过份在意他人的看法 。
【“玻璃心”的人是怎样的?】其次是心理上需要被看到和认可 。所以折射出来的反面就是玻璃心 。
最后是焦虑背后的恐惧 。而恐惧的背后是你不愿意面对的改变 。
这种性格上的“玻璃心”是如何养成的呢?
这肯定涉及了家庭教育、个人性格等众多因素 。但我认为家庭教育是众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原因 。
1、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 。
现在的父母工作都比较繁忙 。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帮着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
所以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
我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少数青少年的性格 。比较古怪 。脾气非常犟 。不能接受同事、朋友和亲人的批评 。只能听鼓励和表扬的话 。
而且还会利用一些外在的物质装饰 。来表现自己 。就像在说:“我是最棒的 。快来夸奖我 。”
“老师 。我做好了 。你怎么不表扬我?”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发现他的努力表现 。就会表现出不高兴以及格外失望的情绪 。
爸爸妈妈见到孩子的泪水不论是疼痛还是撒娇 。撒泼都给与默认 。长期以往更导致了小孩说不起 。为我独尊的思想 。
2、家庭教育过于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 。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不断告诉孩子 。一旦落后其他人 。就会永远落后 。成为社会底层人员 。
说到这方面 。我脑海里有个很形象的画面蹦了出来 。
父母带着孩子走在路上 。不时的就会来个随机教育 。指着路上的环卫工人或建筑工人 。对着孩子说道:“你要努力读书 。不然将来就要跟他们一样 。做苦力、扫大街 。”
虽然这些话带有很大的歧视 。但你绝对听到过类似这样教育小孩的父母 。甚至有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 。
而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 。一旦遇到一点不顺利 。暂时落后了 。就会害怕的要死 。
用不了多长时间 。孩子的心就变得很脆弱 。成了“玻璃心” 。
这些教育下的孩子 。如果开始处于顺境 。就会越发自信 。一路人走下去 。但是人很难永远有好运气 。
一旦遇到挫折 。便成了不得了的事情 。“整个人都不好了” 。
3、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保护壳 。
中国的孔儒文化背景下 。自古讲究“孝道” 。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作为孩子是无以为报的 。
所以也就形成了伦理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就是中国家庭的孩子 。从小就被教育 。要绝对听父母的话 。
“我们奋斗一辈子都是为了孩子”
“父母这么努力工作都是为了你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
这些话表面上 。好像表达了对孩子们的爱 。但潜藏意思是:“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并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
这对于孩子来说 。这是多么大的压力 。但同时父母又极力给孩子们 。铸造一个安全的保护壳 。
在这种教育的思想下 。父母对孩子们百般呵护 。精心照顾 。不给任何刺激 。让孩子尽可能少地收到挫折 。
这份苦心是否真的得到回报 。我并不知道 。可能满足了父母们对孩子的爱 。
但对孩子来说 。一个人在人生路途中 。必然要受到挫折和困难的 。只是看在什么阶段出现而已 。
而我认为早经历比晚经历要好 。要遇到挫折比晚遇到挫折好 。

“玻璃心”的人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就是极度敏感 。很脆弱 。一会儿就会因为别人的无心之话或者是表情而影响了他自己的心情 。我身边就有一个年龄特别小的男孩儿就是这么玻璃心 。有次 。男孩儿因为妈妈和别人聊天把他给忽略了 。他瘪着嘴就一直坐在那里闷闷不乐 。待到妈妈起身又和别人去了隔壁家 。男孩儿也跟着起来 。跟在后面 。但是因为妈妈忘记牵他手一起进去 。他就一个人站在门口独自黯然神伤 。瘪着嘴都快哭起来了 。后来妈妈瞧见了 。就被他逗笑了 。才想起把他牵进来 。周围的人都被他的模样逗笑了 。
其他观点:
这种人的心量狭小目光短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