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学习古琴等乐器的?


谢邀 。
中国的民族乐器都是五声音阶乐器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宫商角徵羽‘’的音阶排列 。(12356 。没有4 。7类似于现在的简谱)古琴也是五声音阶 。所以古人学习古琴或者其他乐器就按‘’宫商角徵羽‘’练习 。演奏就可以了 。
其他观点:
古人学琴注重师承 。一般都是师傅手把手教学 。然后再勤加练习 。即使到了现在 。名家收徒 。莫不如此 。下面欣赏一下传世名琴——北宋凤鸣古琴 。
宋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高度发展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堪称顶峰 。在理学、文学、史学、艺术等领域硕果累累 。古琴文物 。作为文化的实物载体 。其型制、制作工艺、铭文、音色等特点 。无不反应斫琴时代的文化艺术审美以及工艺水平 。不可置否 。宋代的传世古琴文物为后世瞻仰宋代的文化礼乐盛世之华光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和理想的空间 。此通过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宋代凤鸣琴的介绍与分析 。一窥宋初的文人风尚 。
凤鸣琴简介

古人是如何学习古琴等乐器的?

文章插图
凤鸣琴正面
古人是如何学习古琴等乐器的?

文章插图
凤鸣琴背面
凤鸣琴 。伶官式 。通长127.7、隐间117.7、肩宽22.3、肩厚5.3、尾宽15.4、尾厚4.3厘米 。1951年西南文化处移交 。此琴木质面底皆桐 。薄鹿角霜灰 。通体髹黑漆 。牛毛断加流水断 。有竹贴格 。龙池23.4×2.8、凤沼11.3×2.8厘米 。皆为长圆形 。纳音微拱 。顶平 。蚌徽 。檀木岳山及琴尾附件 。冠角为后配;足池正当九徽处 。琴底顶部题篆书琴名“凤鸣”二字 。其下阴刻草书四言诗两行:“凤皇来仪 。鸣于高岗 。文章瑞世 。其道大光 。”落款为:“景祐元年春日 。清画堂主人题 。”款下一方章 。篆文为“王元颖印” 。此琴曾著录于《今虞琴刊古琴征访录》 。景祐为宋仁宗年号之一 。景祐元年为公元1034年 。
古人是如何学习古琴等乐器的?

文章插图
凤鸣琴铭文
琴式溯源
凤鸣古琴为伶官式 。目前国内馆藏伶官式古琴 。且年代与凤鸣琴接近的有国家博物馆藏混沌材古琴 。“混沌材”琴通长123.5厘米 。伶官式 。琴面两侧浑圆 。当中较平 。呈扁弧形 。有效弦长115.3、肩宽19.2、尾宽14.0、最厚4.5、底厚1.0厘米 。琴身髹黑漆 。露朱漆地 。螺钿徽 。通体发冰纹断 。琴腹龙池凤沼皆作长方形 。沿口皆有镶边 。池长19.5×2.8、沼长10.9×2.7厘米 。琴面为桐木斫 。龙池纳音中间下凹 。凤沼纳音中间凸起 。两边下凹 。岳山横陈琴首之上 。最高1.5、长18.0、厚1.0厘米 。承露圆角 。宽2.7厘米 。长如岳山 。弦孔距2.0厘米 。焦尾冠角较圆 。足为圆形木制 。轸为一节竹根制成 。琴内有阴刻篆书“刘安世造”“毛仲翁修”“周鲁封重修”等字 。琴背龙池上方阴刻行书“混沌材”3字 。下有阴刻行书:“羲皇人已杳 。留此混沌材 。想是初开辟 。声音妙化裁 。完然一太璞 。解愠阜民财 。不凿庄生窍 。古风尚在哉 。”款署:“会稽黄镇仲安跋于晚江 。”池旁右侧阴刻行书“晋制宋修” 。池左侧阴刻“一翁” 。下有“夏伯子”阴文方印一枚 。即夏莲居 。发音清实 。
古人是如何学习古琴等乐器的?

文章插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混沌材古琴
两张古琴型制非常相似 。琴身较为宽大 。耳与腰均为半月式 。伶官式古琴 。相传为周代伶官虞隋所作 。但是琴体并不大 。明代蒋克谦所著《琴书大全》上记载“隋为伶官 。修大礼 。减琴作为三尺六寸 。生顶额式 。有大声 。”三尺六寸 。若换算成米为单位 。则不到1.2米 。与现存伶官琴不符 。
古人是如何学习古琴等乐器的?

文章插图
《琴书大全》中的伶官琴
而《琴书大全·琴制·琴工》描述雷琴 。提到了灵关样 。相传雷氏居于蜀地雅州灵关村 。所以得此名 。“雷氏琴 。人间有之 。多灵关样 。比他琴例长阔 。临岳虽高 。至于取声处其弦附面 。按之不铣 。吟抑停歇 。余韵不绝 。此其最妙也 。凡琴稍高响者则必虚干 。无温粹之韵 。雷氏之琴其声宽大 。复兼清润、含蓄、宛转 。自槽腹间出 。故他琴莫能及 。”琴谱描述的这种灵关样琴 。其外型特点、发音特点都与凤鸣琴和混沌材琴相近 。同时书中还例举并描绘出唐代几种琴制 。如灵肩琴、昭美琴 。其形状与现在传世的、定名为伶官式的琴非常相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