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搞明白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
“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其实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三十岁所达到的成就的自我评价 。“三十而立”是一个成语 。如果改成立之年 。就失去了意蕴 。也不符合朗朗上口的阅读习惯 。
其实“三十而立”并不是指你成家立业了 。而是指你在这个年岁应该要承担一些责任 。立 。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一个有思想 。有抱负 。有内涵的人!

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文章插图
不过 。以我杨角风以往回答问题的风格 。如果仅是这么简单的回答 。肯定是不行滴 。其实“三十而立”在杨角风看来 。还有更深的内涵!
我们仔细看题目 。他问的是三十岁 。为何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这两种问法 。就差了一个字 。一个“而”字 。那么这个“而”字还可以理解成什么呢?
你没有猜错 。就是“儿”字 。这句话是啥意思呢?
就是说 。人到了三十岁 。他的孩子是能立着的 。也就是说 。三十岁的人 。孩子应该有一周岁了 。可以站立了嘛 。
如果儿子还没有 。老婆还没娶 。对象还没找 。那么到了三十岁 。就是大龄青年啦 。最起码在婚姻爱情这方面 。就落后于其他人了 。是需要努力了!
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 。到达三十岁的时候 。不光光能立身 。比如有自己的一份事业 。有责任心 。有车有房有工作 。还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但是偏偏少了“儿”字 。这个“儿”既可以指女儿 。也可以指儿子 。总之是有小孩的!
所以 。如果拿掉了“而”字 。这种意味就没有了 。也表现不了孔子对生儿育女的期望!
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文章插图
不过 。如果一本正经的讲呢 。其实没有那么多讲究 。一个“而”字 。纯粹就是凑字数的 。不然 。读起来不舒服 。说白了 。汉子就是这么奇妙!
我叫杨角风 。更多精彩请关注!
其他观点:
看来提问者是个爱思考的人呢!
“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文章插图
由出处原文来看 。这个“而”字是个虚词而非实词 。起连接作用 。并没有什么实际意思 。
所以“而立之年”与“立之年”的在词语意思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甚至这个“而”字还挺多余 。
但人们最终选择叫“而立之年” 。我想是出于对“四字词”这种形式的追求 。
第一 。四字词韵律合拍 。朗朗上口
你试着读一读“而立之年”和“立之年”这两个词 。就能感受到前者是有韵律节奏的 。读起来带感 。
而后者读起来就有头重脚轻之感 。
第二 。四字词均衡匀称 。符合审美
我们汉民族十分注重均衡美和对称美 。它体现在书法、绘画、镌刻、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 。
这种审美自然也投射到汉语上 。而骈体文和四字词就是非常符合这种审美的 。能满足人们对均衡美的要求 。
【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第三 。四字词由来已久 。喜闻乐见
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文章插图
历代的人们出于对语言精炼、形式谐美的四字词的喜爱 。不断从典故中提炼出四字词 。也在不断加工和创造着四字词 。
所以本文中孔子的那段话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人们就加工成了:
“而立之年”——没意义的“而”字带上了;
“不惑之年”——这个“而”字就去掉了;
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文章插图
同样一个“而”字待遇却大不同 。纯粹就是为了迎合四字词的形式嘛!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成语绝大多数都是四字词的原因了 。
其他观点:
出自我国的孔圣人的《论语·为政》内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
其实不难解释 。他说的就是三十立 。“而”是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在“三十而立”中 。承接“三十” 。后来现代汉语也演化为“而立之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