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二 )


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文章插图
这些世界名著读大学的时候都找来看过 。有的爱不释手;有的草草看一遍就丢下了 。纯粹只是因为是名著才耐着性子看一看;有的好几次强迫自己去看 。但都只是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 。实在是索然无味 。
迄今为止 。我觉得索然无味的世界名著有《战争与和平》、《约翰·克利斯朵夫》 。还有一本《尤利西斯》 。后面这本不止觉得索然无味 。而且还从来没看懂过 。
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文章插图
这些书都是全球公认的世界名著 。为什么有的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有的人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结合我自己的读书体验 。我觉得是因为以下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
因为性别、性格、知识积累、关注角度等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喜好 。而且 。相对个人而言 。这种阅读喜好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
比如 。我是一名女性 。情感比较细腻 。喜欢阅读爱情类的小说 。所以对世界十大名著中的《飘》和《呼啸山庄》情有独钟 。尤其是《飘》 。从高中时接触一直到读大学 。来来回回读了十几遍 。当然了 。相对《呼啸山庄》我更喜欢《简·爱》 。
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文章插图
再如我的性格比较活泼 。所以读书时喜欢轻快活泼的文风 。同样是欧美小说 。我在看《译林》的时候 。会优先选择看美国作家写的小说 。因为美国作家的文风一般比较轻快活泼 。在读《译林》的时候 。我会潜意识地避开德国小说 。因为德国小说非常严肃死板 。
这种阅读喜好对于个人而言 。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比如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悬疑、惊悚小说 。因为够烧脑、够刺激 。中年以后 。却更偏向明快、轻松的小说 。
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文章插图
每个人会因为人生体验不同 。只会喜欢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名著 。比如我出身农村 。所以天生对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感兴趣 。比如美国名著《愤怒的葡萄》、中国的《平凡的世界》 。无它 。只因为里面的生活场景我非常熟悉 。能够引起我的共鸣 。
尤其是每次看到《愤怒的葡萄》和《平凡的世界》里写的对食物的珍惜和渴望时 。无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的是腌肉还是黑馍馍、白馍馍 。我的嘴巴里总会洇着一大口口水 。因为我出生的那个年代虽然不至于饿肚子 。但是物质还是很匮乏的 。在那个时代 。吃占了人们生活很重要的部分 。
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文章插图
我们看到的外国名著都是翻译过来的中文 。如果译者的文字水平非常高 。翻译过来的作品的可读性就会大大地增加 。反之 。也会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所以 。在阅读外国名著时 。翻译的版本很关键 。
读大学的时候 。我读过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写的一本小说《荆棘鸟》 。这本小说写的是一个叫梅吉的少女和野心勃勃的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恨纠葛 。第一次看的时候 。觉得索然无味 。看了几页就还回给了图书馆 。
有一次实在是无聊 。书荒得厉害 。就又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荆棘鸟》 。结果一看就入迷了 。熬夜看完不说 。心情还随着梅吉的爱情遭遇起起伏伏 。眼睛哭得肿得不成样子 。传给同寝室的室友们看 。她们也都沉迷其中 。哭得稀里哗啦 。
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文章插图
所以 。决定一本外国名著能不能够吸引人 。翻译是关键 。
文化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世界名著的不同态度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 。这些文化差异决定了即便是同一种事物 。不同国家人们的态度会有所不同 。哪怕是号称是全球精选的世界名著 。
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是我始终都觉得索然无味 。看不下去的世界名著 。主要是因为我对书中主人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不太认同 。勉为其难看着看着就会觉得无端地烦躁与反感 。
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文章插图
我总觉得 。学习是学习 。娱乐是娱乐 。如果是为学习 。为工作 。勉强自己去啃那些自己觉得索然无味的世界名著无可厚非 。但是 。如果只是娱乐 。就听从自己的内心吧 。有些名著喜欢就多看几遍 。有些名著不喜欢 。就可以抛之脑后 。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它是名著就一定要勉强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