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


我也是七五年的高中毕业生 。所读学校那时候叫农业中学 。说学校其实也就是农村中的几间草房子 。门口有块空地就是操场的那种 。老师是各地方七拼八凑来的 。正规教师就一两个人 。
虽说是高中毕业 。也就是读了九年半书 。小学五年半 。初中二年 。高中二年 。高中毕业没有地方去了 。只有回家务农 。人家有头绪的家长有将孩子送进工厂的 。送进供销社的 。做赤脚医生的 。民办教师的 。
【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只有我们这些没有头绪的孩子 。一头扎在农村 。一干就是几十年 。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 。没有大的追求 。很容易满足 。虽然是在农村 。小日子过得去就算了 。
现在回头看看后悔了 。当初人家有工作的 。现在都有老保 。每个月雷打不动的都有好几千进帐 。当初在家老老实实种地的什么都没有 。将来还得靠子女来养老 。这就是区别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 。不可能都是一样 。一万年以后 。还会是这样 。凡事都要想开点 。辛辛苦苦一辈子 。轻轻松松也是一辈子 。
其他观点: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生 。可以说七七年之前由于没有考大学的任务 。毕业后回原籍自然而然就上了当人民公社的社员 。靠出勤争工分吃饭 。少数人应征入伍 。还有少部分当了乡村民办教师 。极少数人地方政府部门有关系的进社办企业当了工人 。
这部分农村高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在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年 。有不少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 。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甚至还有成办行业中的翘楚或领军人物 。
本博是七五年高中毕 。两年制高中实际上了一年学 。那一年多时间几乎都用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开荒种地上面 。根本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后来参加高考也是临时抱佛脚 。名曰复习 。实际上也是从基础课突击补起 。考上者并非就是同龄人中的娇娇者 。而落榜生当中也不乏当初学习成绩很不错的人 。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招收新生 。为了与大学招生政策上保持一致 。也是采取推荐的方法 。也就是初中毕业不用考试 。由校方与大队领导共同参与 。按照上级所分配的名额推荐给高中学校 。能够上高中的学生并非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 。而没有上高中的学生也不乏学习成绩好的人 。
即使上了高中的人 。最终结局仍然是绝大部分回到家乡当一位地球修理工 。这部分所谓的回乡知识青年 。除了极少数后来参加高考被大中专学校所录取 。现在有为数不多的养老金 。也算是生活有了保障 。还有就是当民办教师后来转正 。现在也是如此 。而大多数人还是以种地为生 。本博上高中时的同学当中当民办教师的人还是不少的 。现在都已退休帮助家人仍然奋战在广阔天地里 。
城乡二元结构的行政管理办法 。人为设置的篱笆墙阻挡了城乡之间人们的自由交流 。使得不少受过教育的农村人 。尤其是七十年代所毕业的高中毕业生 。其命运犹如路遥笔下的高嘉林 。务农心有不甘 。进城又遭遇坎坷 。就是个人的婚恋也是高不成低难就 。最终结局也是无可奈何跟着感觉走 。
时代发展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 。就是在农村务农的这批上世纪七十年代所毕业的高中生 。尽管付出了艰辛和汗水 。毕竟不少人的下一代赶上了时代前进的高速火车 。让其父辈这代人也算是小秃长个脸面胡 。屈处有补 。
总之 。就是七十年代末农村毕业的高中生 。现在也到了花甲之年 。若继续呆在农村也就成为了所谓的空巢老人 。这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大的社会背景下无论城乡 。七十年代所毕业的高中生按照年龄推算 。基本上已经退出了社会舞台 。到了怡养天年的时候 。(原创于:2021/12/19)
其他观点:
我是七二年高中毕业 。就谈谈我们这个班的情况班 。
我们这个班一共五十二个人 。当时毕业的时候正处于文华大革命中期 。大学招生只能靠推荐 。还要有关系 。所以有关系的一毕业没几天就被推荐去上中专 。一个上师范 。一个上卫校 。还有一个是上的农业学校 。还有一个是我们班的班长 。他更是根正苗红 。一毕业就到公社的工作组工作 。进驻村 。后来留在公社做团委书记 。再后来成为公务员 。其他人回家种田 。
后来我们公社办了三家镇办厂 。因为进厂要通过公社这一头招工 。这时只要有点关系的都被招进厂 。没关系的继续种田 。有少数进不了厂的就去学手艺 。做瓦匠木匠 。在回大队做农民后 。有的同学逐渐被提拔上来当干部 。还有的同学去当兵去了 。后来镇办厂有两个厂倒闭 。进厂的这部分同学也就改行学手艺的学手艺 。有人脉有资金的 。自己去办厂 。还有的回家自己种田或外出做小买卖 。有的去其他厂做工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