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邪贵乎早逐

“客邪贵乎早逐”是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到的 。这一思想被后世医家推为《温疫论》全书的主线,笔者兹就这一观点谈谈个人的认识 。“早”为防患于未然
逐邪贵早,其实是自《内经》以来中医临床一直提倡的 。吴又可倡“早逐邪气”,其中有“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思想 。叶桂也曾在治疗温病时,以滋肾养阴为先,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 。亦即徐大春谓:“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 , 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 。”(《用药如用兵》)
后来医家推而广之,将“安”的含义扩大到先行泻法,如卫表证在银翘散中加入芩、连、石膏 , 以防邪热从卫表入肺气等 。但实际上,这种做法的始作俑者应推吴又可 。
他认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 , 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 , 病人不致危殆,投剂不致掣肘,愈合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显然 , 他的“早逐”和仲景《伤寒论》“急下存阴”思想一脉相承,包含了“先安未受邪之地”,却邪去实,未实先泻的思想 。
即驱除温邪,应早于气血津液严重耗伤 , 肌肉消耗,正气虚损之时;反之一旦错过时机,以温邪杀人之速,正气必然很快被耗伤 , 当客邪与虚弱的素体结合 , 即所谓“主客交浑”,则疾为痼疾,纵使有方可循,也不那么好治了 。
可见,早字实含预防,顾护正气,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
“逐”在宣通开泄、因机而治
宣通导引,给邪出路
吴又可逐邪 , 强调“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 , 认为“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 , 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 , ……汗吐下三法,总是导引邪从门户而出 , 可为治之大纲 。”不过具体治法上 , 虽三法都为宣通导引,唯下法使用较多 , 吐法次之,汗法最为少用 。
邪初在膜原,吴又可用达原饮疏利达邪,俟其内溃 , 而致邪从汗解 。邪初离膜原而见黄苔,急用达原饮加大黄方,既疏利又通下逐邪 。邪在膜原浮越三阳而见内结,则以三消饮,既消外经之邪,又消内结之邪 , 还续消不内外并表里之邪 。若邪入里,则积极主张用攻下之承气却邪 。
伏其所主 , 先其所因
首先 , 吴氏反对一见发热,就概用寒凉的做法 。他强调虽然温疫一病,临床上几乎自始至终伴有热象,却不可概投寒凉 。并解释为,发热是因邪而起 , 邪之与热 , 二者形影相随,邪去则热退;不逐邪而独清热,必无功而返 。
【客邪贵乎早逐】 为此他特设《妄投寒凉药论》篇 , 以黄连、大黄为例,指出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大黄苦而性通 , 寒而气润,走而不守 。二者有一燥一润一寒一通之别,故温病临床上同为苦寒,大黄比黄连适用,说明了不可妄用苦寒之理 。换句话说,用药当对证,就温病而言以逐邪为用 。
当然,后世医家也认识到,吴又可对黄连、大黄的评价有点偏激 。但也不可否认 , 他所阐发的邪与热的辨证关系为现代医理所证实;而苦寒药之所以能够在温病临床上发挥作用,也是由于它能有效杀死致病微生物的缘故 。
然吴氏逐邪最为独到之处,还是他善用下法,并提出了逐邪“勿拘结粪”的惊世之言 。吴又可正确认识到邪热与燥结的辨证关系,指出津枯血燥的老年人病后气血未复,每生结粪而人无所苦,“燥结不致损人,邪毒之为殒命”,“要知因邪热致燥结,非燥结致邪热也……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 。能早去其邪 , 安患结粪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