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教你用粥治病

用粥治病在中医学中由来已久,“医圣”张仲景就深谙此法 。他在《伤寒论》中谈到用粥的条文共34条,8个方剂 , 其中桂枝汤19条、白虎人参汤5条、竹叶石膏汤l条、十枣汤1条、三物白散l条、理中丸2条、桃花汤2条 。我们学习这些用粥的经验,运用于临床中,对提高方药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有重要意义 。用粥治病在中医学中由来已久,“医圣”张仲景就深谙此法 。他在《伤寒论》中谈到用粥的条文共34条 , 8个方剂,其中桂枝汤19条、白虎人参汤5条、竹叶石膏汤l条、十枣汤1条、三物白散l条、理中丸2条、桃花汤2条 。我们学习这些用粥的经验,运用于临床中,对提高方药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有重要意义 。仲景用粥主要有以下作用:
以助药力
在服药后食粥,主要是为帮助主药药力的发挥 。如用于发表解肌、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在12条中说:“……服已须臾 ,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也就是说,服桂枝汤一段时间后 , 进食热粥一升,使谷气得充,汗源得以滋养 , 以助药力,使病邪得以微汗而解 。正如《医宗金鉴》所说:“……而精义在服后须臾 , 啜稀粥以助药力 。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清代名医王旭高说得更明了:“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 , 充胃气以达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以出 , 是渍形以为汗也 。”笔者实践证明 ,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若不食粥 , 则疗效大打折扣 。
理中丸(汤)是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之剂,书中第386条说:“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 。”其目的也是助药力,利用热粥的散寒养胃之力,以温养培补中气 。
三物白散是攻逐水饮的温下之剂 , 以治疗寒实结胸 。如药后仍不利,则“进热粥一杯” , 以助巴豆温下寒实之药力 。
和中养胃
《伤寒论》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与桃花汤 , 都用粳米为粥,是在方中作为辅佐药物,直接起治疗作用的 。粳米味甘,为五谷之长 。前三方均是取其补益中气、和中养胃、滋补胃津,使石膏等大寒之品不致伤胃的功用 。正如清代医家柯琴说:“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 , 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使二味为佐 , 庶大寒大苦之品 , 无伤损脾胃之虑也 。”桃花汤中用粳米,是取粳米和中养胃、健脾止泻之功,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共达温中固脱、涩肠止利之效 。
解副作用
用粥解除副作用的只有三物白散一方 。141条说:服三物白散后“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三物白散为温下之剂,主药巴豆辛温有大毒,为药力峻猛之热性泻下药,治疗中如服药后“利太过”则会伤脾胃 。而巴豆得热则助泻,得冷则泻止,此时速服冷粥以解药力即可止利,以缓解副作用 。
扶养正气
第152条十枣汤为逐水峻剂,应用此方最易耗伤正气 。故《伤寒论》中说,在服十枣汤“得快下利后”用“糜粥自养” 。取其糜粥易于消化及和中补虚之功,以使正气尽快恢复 。
《伤寒论》中因用粥的意义不同 , 所以在用粥的方法上也有区别 。
综上所述,用粥有冷热之分 。特别是其中三物白散一方就列举了用热粥和冷粥两种方法,实为后世用冷、热粥之典范 。
另外 , 用粥还有先后之不同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以及桃花汤用粥基本相同 , 都是先用粥法 。如176条白虎汤中“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 , 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就是说将粳米与其他药物放在一起,待米煮熟去滓后温服 。其目的是用粥直接作为佐药,以协助主药共同治疗 。桂枝汤、理中丸、三物白散、十枣汤四方都是后用粥法 。桂枝汤是在服药后过一段时间食稀热粥以助药力;理中丸是在服药后立即饮热粥,以利用粥的温中散寒养胃之功,帮助有温中健脾作用的药物发挥药效;服十枣汤后再食热粥是怕十枣汤损伤正气 , 食粥取其“糜粥自养”之功 。从以上分析看,在用粥时间上是有区别的,理中汤最早,桂枝汤稍晚,十枣汤以及三物白散则最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