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何时了,谁来为暴力买单( 二 )


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价值取向错觉
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浓浓关爱的包围中 。这6份关爱的交汇,织成了一张厚重而温柔的网,呵护起孩子从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挡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 。
但正是这爱的网,人为地割裂了个体的孩子和整个社会的有机交融 , 使得孩子的活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局限在这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狭隘范围内 。在这个狭小的家庭王国中,孩子是当然的国王,是可以左右家庭一切活动的最高权威 。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多数情况下,总会获得满足 。于是,一切的付出都开始扭曲了,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支出 。孩子心灵的田园 , 丧失了感恩的思想 , 只有唯我独尊的莠草没有约束地漫延 。
当孩子的心中充彻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之后,他的价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错觉的泥淖中 。这种错觉,养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轻视嘲弄,更不能承受肉体和精神伤害的脆弱心理 。而一旦这样的伤害成为了事实之后,他们总会或是无法应对,躲避退让 , 最终成为忍气吞声的被伤害者;或是恼羞成怒,愤然出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江湖”方法来解决问题 。
更严重的是,极端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觉不自觉中就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 。他们把这种错觉带入了校园,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时时刻刻能站在上风,希望大家都能听命于自己,希望是“老大” 。然而,有这样心态的孩子太多,“老大”却只能是一个,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 。大家都要做“老大”,学校又不可能来排这样的位次,家长对此也是无能为力,如何解决呢?只有用从小说和电视上学来的方法 , 通过“江湖决战”来解决问题 。而这样的“老大”形成后,其自身又确实能体味到一种满足,其他弱小者为了不被欺凌,或主动或被迫地总要巴结讨好他们 。如此,又反过来助长了他们的病态心理需要 。
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的放纵
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之后,教育就成了一个什么人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 。教育的神圣外衣被媒体用尖刻的文字描绘成了一个令人望而生厌的黑斗篷 。从事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的教师,也时常被定格成了一种“禽兽” 。所以,绝大多数学校再不敢轻易地处分一个学生 , 哪怕这个学生已经无恶不作 。更有的省份干脆由决策机构下文来统一规定,彻底废除中小学校沿袭多年的最高处分——开除 。
然而,教育永远都不是万能的 。失去了必要的惩戒功能后的校园,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那种人人知书达理的好现象,反而是因为没有了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利剑”,一些原先收敛的恶行便都敢于公开表现出来 。这些校园病毒又相互感染,使得原本健康的校园文化肌体上开始出现块块腐烂的肌肉 。
惩戒功能的丧失 , 催动了畸形心理的自由萌发,使得丑陋和猥亵都变得无所畏惧;反过来,这些个性中的丑陋,又在惩戒的日益退缩中越发的强大起来 , 并慢慢地自发凝结成一个个的团体,形成了带有明显江湖色彩的小集团 。这些小集团,常常为了点滴小事而发生殴斗 , 甚至是团伙持械玩命,严重地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也直接危害了社会治安 。但即使如此,学校能采用的,也还是一个说服教育 。这种说服教育和那血淋淋的砍杀相比照 , 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
教师权威地位颠覆后问题归属的误判
与教育惩戒功能的丧失同步的,是“师道”的尊严扫地 。在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眼中和心中,教师仅仅成为了一种最没有用的读书人的代名词 。教师失去了应该获得的尊重和感恩,师生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间的关系也日趋微妙起来 。在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心目中,老师成了单一的出售知识的人 。家长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就是一种顾客和销售员的关系 。这种价值取向,又反过来影响着老师们的工作情绪,使得一些教师也自动地进入家长和学生划定地这个“售货员”的角色中,成了除了教授知识别的就一概不加过问的甩手掌柜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