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可以当作是“早练”吗?,早恋是正确的


早恋可以当作是“早练”吗?,早恋是正确的

文章插图
一个家长苦恼地说起了她对待女儿的“早恋”,棒打不成反而弄巧成拙的故事 。这个家长说,她发现读初二的女儿与同班的男生相互写信、发手机短信“谈情说爱”之后,如临大敌,先是没收了女儿的手机,然后把女儿寄托在班主任家里 。周末把女儿接回家后,为了防止女儿找机会与那个男生接触,这个家长生意也不做了,就在家守着 。最后,见女儿还不死心,竟将女儿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 。可是,家长这样做,女儿的成绩反而下降了,一方面,她心里放不下那个男生,上课下课都不由自主地想到他;另一方面,她因为担心被说成是坏孩子 , 又拼命想压抑自己的情感 , 自责控制力差而产生负疚感 。看到女儿心情不好,学习也受到了影响,这个家长觉得自己很失败 。
一名心理健康教师也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一个13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喜欢在课间去摸摸女生的脸,有时还要当众抱女生一下,甚至把自己的 qq签名也改成了“我爱某某” 。女生向老师报告了这个男生的“早恋”行为,后来 , 女生家长还闹到了校长那里 , 男生的家长也被请到了学校,双方家长都感到很尴尬 。
另一位心理健康教师则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从学校的角度,对孩子的“早恋”都不得不“棒打” , 但是效果却不理想 。特别是初、高中的“早恋”学生,好不容易苦口婆心地把他们劝分开了,可是一段时间后,又黏在一起了 。
“早恋”是心理现象
不是道德问题
“家长和学校对‘早恋’为什么要棒打?”
最担心的自然是怕学生“早恋”会影响学习;学生“早恋”不符合社会规范;学生自控能力差,万一行为出格会造成不良后果 。大家的看法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
那么,“早恋”这个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呢?施承孙指出,其实,很多时候,“早恋”的孩子学习分心,除了注意力分散外,很大程度来自内心的挣扎:觉得“恋爱”不好,不应该 , 但又放不下 。这种担心和自我矛盾的心情所带来的压力 , 有时候比“早恋”本身的影响更大 。
施承孙不建议将学生的异性交往轻易定位为“早恋” , 他认为,更恰当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 。十一二岁的女生和十三四岁的男生逐渐步入青春期,他们对异性产生好感,说明他们的情感发展正常 。学生的情感发展大致会经历异性向往期、异性接触期和异性恋爱期这样几个阶段 。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很多情况下的异性交往不是早恋,而是对异性的好奇,即使是“早恋”,也只是心理现象 , 而不是道德品质问题 。
施承孙建议,学校和家长应该正视和接受孩子情感的变化,为孩子的情感发展作好参谋和引导 。作为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上辅导课,让学生自己讨论怎样看待男女生交往,如何掌握交往的分寸 , 甚至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或女生 。为学生创造这样开放式的团体交往机会,允许学生健康地交流,让学生对异性关注的能量得到适当的宣泄 , 就不会压抑和积累 。作为家长也一样,对青春期的孩子应鼓励他们多参加对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动,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发泄其充沛的精力 。
把“早恋”变为“早练”
“读懂孩子的青春期,引导学生把‘早恋’变为人际交往的正常‘早练’,是家长和学校应该做的工作 。因为 , 少男少女的交往绝大多数都是‘非恋爱’性质,而只是漫长人生路上人际交流联系的第一步 。”日前,全国着名婚姻家庭及青少年性教育学者陈一筠教授在华夏心理网给心理咨询师上了一堂公开讲座,陈一筠教授的观点和建议 , 对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很有启发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