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开窍法 开窍诸法

●人体之窍可分为两类,一为生理之窍,如七窍或九窍,与外界相通连;一为精神之窍,如心窍、脑窍 , 是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的途径,也主导着脏腑功能的发挥,因而具有双重属性 。
●中医学的开窍法往往有所特指,即开心窍或脑窍,根据窍闭的寒热属性 , 治疗有凉开、温开之别 。至于瘀血内停 , 阻闭清窍,治当活血化瘀、醒神开窍 。窍闭重症还可用针刺 , 以救危急 。
“窍”的生理特性
窍,在中医学中表述种类颇多,概括起来,可有如下几项:(1)指人体与外界相通连的孔窍,孔窍或空窍 , 如七窍 , 九窍,汗窍(又名鬼门、汗孔、玄府、气门) , 津窍,精窍等 。(2)指心窍 。古人认为心有窍、能思考,人的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取决于心窍开启 。如元代耶律楚材的“积年不啜建溪茶 , 心窍黄尘塞五车”与清代李渔的“一朝被鬼迷心窍,神情三日犹昏耗”的诗句,其中的心窍均指此意 。(3)指脑窍 。自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 认为脑为精神活动之所在,汪昂也明确指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于是后人又有了“脑窍”的表述 。关于心藏之神与脑之元神,张锡纯作了详细辨识:“脑中为元神 , 心中为识神 。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 。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 。”虽看似明晰,但实际则难以界定 。此外 , 窍还有清浊之分 , 居于上部者谓之清窍 , 居于下部者谓之浊窍 。
根据上述 , 笔者认为 , 人体之窍可分为两类 , 一为生理之窍,如七窍或九窍,与外界相通连;一为精神之窍 , 如心窍、脑窍,是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的途径,也主导着脏腑功能的发挥 , 因而具有双重属性 。但无论窍属何类、居于何位,都具有两个特点:(1)均由脏腑主司以发挥相应功能 。七窍或九窍与五脏相连,能反映五脏的生理状态与病理变化 , 故又称之为苗窍 。如《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 ,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肾“开窍于二阴 。”心藏神,主导着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神清需赖血养 。头为“清阳之府”、“精明之府”,头内有脑,“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而“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此头脑清灵机敏有赖于清阳的聚充及髓海的满盈 。(2)均应保持畅通状态 。七窍或九窍的畅通对人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心窍或脑窍的畅通更为重要,决定着神识的清晰甚至生命的消亡 。
开窍诸法
关于窍之病变,主要表现为闭塞不通的状态,而开窍之法显然适用于邪实窍闭之证 。生理之窍闭,可见鼻塞、小便不畅、大便秘结、无汗等症状,因此通鼻、利尿、通便、发汗等均为开窍之法 , 兹不赘述 。从实际而言,中医学的开窍法则往往有所特指,即开心窍或脑窍(清窍) , 如开窍醒神、开窍醒脑等 。
邪实致窍闭者,常见于火热、痰、瘀等因素 。火性炎上 , 火热通于心,因此易于内陷扰心,闭阻心窍 。而由于心外有包络,护卫心脏,故实为热入心包 , 此如《灵枢·邪客》所言:“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痰之于身,可随气机升降而无处不到,痰浊或痰热上逆则可蒙蔽清窍 。外伤或久病均可致瘀,瘀于心脑也可阻痹清窍 。上述病理因素在闭阻清窍时有轻重之分,轻者可见头痛、眩晕 , 反应迟钝,重者则均可见神失其主,昏不知人 , 此即所谓窍闭神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