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语言迁移其他语言 go语言bufio

语言迁移的语言迁移与英语语法教学一.语言迁移概述
迁移(transfer)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随后,在20世纪40~50年代,Fries和Lado将迁移这一术语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用来指 “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 (即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又叫母语迁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 。这种影响在二语习得中表现为:(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目标语学习;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主要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 。通俗的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有相似之处的知识比较容易学得 , 反之那些与母语有不同之处的知识则产生混淆难以学得(Lado:1957) 。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及其他知识经验的影响 。要科学合理地解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心理过程就必须考虑母语迁移这一关键问题(GassSelinker:1992) 。
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对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所扮演的角色,德国英语教学法教授Butzkamm有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转引自郭铭华:2002) 。这个比喻告诫我们: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对这种现象 , 我们不能简单的对其进行回避,要承认它的存在 。既要看到它阻碍干扰外语学习的一面,同时也要认识它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 。在母语已先入为主的前提下,外语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 。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人们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汉语知识对所学习的外语进行加工、处理 , 以便理解及储存 。毋庸置疑,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汉语语法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英语语法也存在着影响 。
(一)正迁移——汉语语法知识促进英语语法学习
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指出:学习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即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理解、消化、吸收、掌握新知识的过程 。[①]不言而喻,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语法学习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部分汉语语法知识可以加速他们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和掌握 。对比汉英两种语法,它们之间的许多共性可以促进英语语法学习正迁移的发生 。如,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如下图:
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联系示意图
从上图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 。英语语法系统的构成和其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是相似的 。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大的方面 。下面试从这两方面说起:
1.词法举例
从汉字的构造来看,大部分汉字由部首和笔画组合而成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表意偏旁,它按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取其相同部分排列在一起,以供检字之用 。如在汉语词典中,一般将诸如“杨”、“松”、“柳”、“柏”等字放在“木”部 。这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检索 , 而且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受 , 这些字所表达的意义都与树木相关 。即使我们不认识其中某个字,我们也可大胆的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断 。我们常说的“认字认半个”就是这个原因 。在英语单词的构成中,同样也可找到类似的一些例子 。如 , 把“work”、“teach”、“sing”、“drive”等动词变为相应的名词分别为“worker” 、“teacher”、“singer”、“driver” 。后缀“-er”表明这些词都与“…人”或“…家”有关 。在“telegraph”、“telephone”、“television”、“telegram”、“telegraphic”和“telecommunication”等单词中,前缀“tele-”表明它们都与“电视”、“电信”有关 。显然 , 汉语中的“木”部与英语中的后缀“-er” 以及前缀“tele-”都有表意的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