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治的教训比治疗的经验更能启迪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传授给了我们古代先贤高超的诊疗技术,还告诉我们许多在临证时容易犯的错误 。《伤寒论》中有证有方的核心内容共398条,其中谈到误治的就有130多条 。所谓误治 , 就是指用了不正确的治疗方法或药物 , 给病人造成了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误治的教训比治疗的经验更能启迪一个人的悟性 。纵观发生误治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辨证不明
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一亲友找我看病,胸中憋闷,气短 , 嗳气 。我马上想起了《金匮要略》里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也没有更仔细地辨认,就开了3剂,当时记得瓜蒌用了30克 。岂料两天后,有人给我说:你给某某开的什么方?。?他喝完后拉肚子很厉害,现在医院打吊针呢 。我听后非常难过,由于自己的不慎造成了亲友的痛苦 。后来我仔细回想,这个病人所表现的胸闷憋气可能是个虚证,由于心脏的阳气不足,心失于温煦,也会表现为胸闷憋气,应当用温心阳的药物,像张仲景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等等 。而瓜蒌薤白半夏汤是用于痰浊闭塞胸阳的,虽然也有胸阳不振的病机 , 但就这个方子而言,是宽胸化痰的 。况且瓜蒌有泻下作用,使用不当会造成腹泻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再看胸闷一类的疾病时,我都特别留意,经过认真辨证、适当配伍后,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
上一个例子是把虚证当作了实证,临床上也有把实证当作虚证治疗的 。下面是一个同仁的医案,很有说服力 。
一个91岁的女病人,患腰痛半个月 。缘于患者半月前一次洗浴,浴毕站起 , 突觉腰痛难忍,并逐渐加重 , 步履艰难,夜间疼痛尤甚,通宵呻吟,难以入睡 。曾辗转中西医诊治未愈 。患者虽年逾耄耋,但身体尚健朗 , 平素少病痛,对食物喜凉恶热,间或有口干口苦,喜饮凉茶以调理 。综观半月以来所服中药,大多是补肾、补气血的药物 。大便2~3日一行,质硬 , 口干喜饮 。遂辨为实证,为瘀热阻于经络,用《伤寒论》桃仁承气汤加减 。处方:桃仁10克,丹参、大黄(后下)各12克,炙甘草5克,玄明粉(冲)6克,田七末(冲)3克,2剂 。复诊:家人代诉,服药1剂泻下黑便2次,当即腰痛大减,夜已能安睡,再进1剂又泻下1次 , 腰痛续减,三诊拟桃红四物汤加减2剂调理,病遂痊愈 。
患者虽年事已高,但平素体健,犹喜凉物 , 且其口干口苦常见,需经常饮凉茶调理 。这说明患者素体偏热,突因闪挫而腰痛,且疼痛夜间为甚,所以辨证为瘀热,而并不是肾虚或气血不足,故用通下瘀热的方子奏效 。
临床所见 , 实证误补,一误再误 , 致病情拖延日久不愈的很多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盲目认为多补可以延年益寿,因而误补者有增无减 。
【误治的教训比治疗的经验更能启迪】补药误用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因病情复杂,辨证不确,而把实证当虚证治疗 。②受现代药理学研究影响 , 认为中药补剂可增强免疫功能 。③受习惯认识影响,如年老多虚 , 高龄者更虚,服跌打药破气血,当用补药 , 而对临床病证不作具体分析 。④迁就病人,无原则满足病人要求 。⑤市场经济的影响,重经济效益 , 轻临床效果,均可造成误补 。
不按中医理论辨证
要开中药,就必须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指导,对于现代仪器检查的结果,虽可作为参考,但应该明白的是,两者之间并非等同 。切不可一见有病毒 , 就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一看到有炎症,就用清热泻火的药物 。病毒类疾病、细菌性疾病,也有属寒性的,一定要辨证论治 , 切不可武断地认为是热毒作祟而妄用苦寒药,否则轻则伤脾阳,重则伤肾阳,甚至祸不旋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