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壳

海螺壳《中药大辞典》:海螺壳拼音Hǎi Luó Ké
出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骨螺科动物红螺的壳 。采得后除去残肉和泥土,煅后碾碎用 。
性味《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咸,微寒 。"
功能主治《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化痰消积,止痉 。治胃痛,淋巴结结核,手足抽筋 。"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或煎汤,1~5钱;外用:研末调敷 。
复方治慢性骨髓炎:海螺壳煅成炭一两,人中白三钱,冰片八分 。研细,用陈猪油或麻油调成稀糊状 , 外敷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海螺壳拼音Hǎi Luó Ké
英文名Conch Shell
出处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海螺壳】来源药材基源:为骨螺科动物脉红螺和皱红螺等的壳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apana uenosa(Valenciennes)2.R.bezoar(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捕得海螺后 , 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
原形态1.脉红螺 , 贝壳略近梨形,质坚厚,一般壳高50-120cm,宽45-95mm,大者高可达150mm , 宽120mm,螺层约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颖合线浅 。壳顶尖细,光滑 。螺旋部较低 。体螺层的中上部极膨大,基部渐缩小 。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蝗螺肋和细的生长线 。肩角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特别突出,有时呈棘状 。于肩角的下方还有3-4条具结节突起的粗肋 。壳面黄褐购,具棕褐色斑点 。壳口大,长卵形,内面杏红色,有次光 。前沟短宽,外唇厚,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应的缺刻 。内唇后方薄 , 后沟不明显 , 贴附于体螺层上,前方加厚,向外伸卷,与体螺层前部的螺肋共同形成假脐 。厣角质,椭圆形,坚固而厚棕红色,核位于靠外唇的边缘 。体柔软,头部前腹面有口,头上有触角1对,各有一黑色小眼 。足部宽大,灰黑色 。
2.皱红螺 , 贝壳略近梨形,质坚厚,一般壳高77-97mm,宽58-74mm,螺层约7层缝合线浅,在缝合线下方常形成强的皱褐体螺层极膨大,尤其是体螺层的肩角上部具有显着的薄片状褐叠 。在肩角下部有2-3条带有片状结节的螺肋,壳表黄褐色,或具红褐色斑点 。壳口大,卵圆形 。周围白以或查红色 。厣角质,红褐色 。其他形状近似前种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 1.幼螺多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间;成体多栖息于低潮线以下数米至数十米深的细沙或多泥的海底 。能捕食其他软体动物 。雌雄异体,产卵期约5-8月,卵产在甲壳质的狭长卵袋中,每一卵袋包含卵子数百至数千个,于水温23-26℃时,3-4星期即可变成面盘幼虫 , 破袋而出,过一段时间长成幼螺,2年可达性成熟 。
2.生活于低潮线附近及19-41m深的泥沙质海底 。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分布很广,以北方沿海为最多 。
2.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
性状性状鉴别(1)脉红螺壳,贝壳大,壳高约10.4cm,宽约7.8cm 。壳面黄褐色,具棕褐色斑点 。螺层6层,缝合线较浅 。螺旋部稍高起,其高度占壳高的1/5-1/4 。体螺层中部宽大基部收窄 。壳面密生较低的螺肋,粗细较均匀,在各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有一条螺肋突然向外突出,形成肩角,将螺层分为上、下两部,两部相交近于90°角 。壳口大,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当的缺刻,壳口内面杏红色,有珍珠样肖泽 。质坚厚,不易破碎,破碎面呈层状 。气微腥,味咸、甘 。
(2)红螺壳,形状与脉红螺相似 , 但壳高约7.7cm,宽约5.8cm 。螺层约7层 , 螺旋部短?。?稍高起,约为壳高的1/3 。壳面生长纹密集,体螺层下半部有3条稍精壮的螺肋,肩角有短的棘突 。质坚厚结实 。
炮制1.海螺壳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 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
2.煅海螺壳《寿世保元》:醋淬 。现行取净海螺壳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煅红 , 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 。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肝;胃经
功能主治解痉;制酸;化痰散结 。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四肢拘挛;慢性骨髓炎;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30-60g 。外用:适量,取汁合药点眼 。
注意《本草求原》:“肠胃虚寒者忌 。”
复方治慢性骨髓炎:海螺壳煅成炭一两,人中白三钱,冰片八分 。研细,用陈猪油或麻油调成稀溯状,外敷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各家论述《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化痰消积,止痉 。治胃痛,淋巴结结核 , 手足抽筋 。
摘录《中华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