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与方剂的关系

药对与方剂,既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很密切的关系 。
药对,仅限定于两味药组成;方剂 , 一般药味较多,但也有少数方剂仅由两味药组成 。药对有其特定的组成、功效与应用规律,它介乎中药与方剂之间,起着桥梁、过渡的作用 。方剂有其特定的组方原则(如君臣佐使之类)与剂型(如汤丸膏散之类),这则是药对所没有的 。总之 , 药对可以视作方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张方子可以由一组或几组药对构成,当然还可加其他药物构成方剂 。
由两味药物组成的某些方剂与药对相似,例如:六一散方剂即药对滑石与甘草,左金丸即吴茱萸与黄连,小半夏汤即半夏与生姜,良附丸即高良姜与香附等 。但是,即使在同样两味药的情况下,同一药对可以因剂型、剂量、用法等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方剂中出现,甚至可以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枳实与白术是一组常用的药对,在汉朝《金匮要略》中,重用枳实名枳术汤 , 属于消重于补的方剂类;金元时,张洁古改为枳术丸 , 实系改为重用白术,且加荷叶烧饭为丸,应属于补重于消的方剂类 。由此实证可以看到药对与方剂间的关系与其不同意义 。通过对药对的理解 , 有利于剖析方剂的组成,明确方义 。它不仅有益于旧有方剂的应用 , 更有益于根据病机创组新方 。一般而论,一个组织严谨,疗效确实的方剂往往由若干药对组成 , 甚至包含着几个常用有效的方剂(或其主要组成)在内 。例如:麻黄汤仅四味药,可以理解为以麻黄与桂枝这一组药对为主 , 再加杏仁、甘草而成,也可理解为两个药对的综合,那就视杏仁与甘草也是一组药对了 。更不厌其烦地说,还可认为是由麻与桂、杏与草、麻与杏、桂与草、麻与草等药对组成 。下面再举一个新方为例,即系笔者在临床上自创的清肺消痰饮 , 用治支气管感染甚为有效 。该方仅五味药,包含有桔梗与甘草 , 桔梗与贝母,银花与甘草,银花与连翘,连翘与贝母等5组药对 。如从方剂角度论 , 上方虽仅5味药,但却包含有桔梗汤(配甘草)与银花甘草汤两个方剂的全方,并兼有桔梗白散(配贝母)、银翘散的主要组成在内 。由此可知:药对与方剂间既有显著的差别 , 又有广泛的、密切的联系 。
现以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的六经分证与主方为例,可知药对确是经方方剂的核心 。在“太阳病”中,针对表寒证的虚、实两型分别立桂枝配芍药与麻黄配桂枝两个药对 。又因寒郁化热,而立麻黄配石膏 。“阳明病”之“经证”用石膏配知母,“腑证”用大黄配芒硝 。“少阳病”用柴胡配黄芩以和半表、半里之邪 。“太阴病”偏于补脾气者用人参配白术 , 偏于温中阳者用白术配干姜 。“少阴病”寒盛者用附子配干姜,少阴热化证则用黄连配阿胶 。“厥阴病”需吴茱萸之温肝 , 偏于气虚者用吴茱萸配人参,偏于血虚者用吴茱萸配当归,均加入温开而降逆之吴茱萸配生姜 。
【药对与方剂的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