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到底怎么练 太极如何出功夫,帮我放出吴阿敏太极24式

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
其实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性很强 , 实战性很强的拳种 。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太极拳只是老年人健身的一种运动 。这是因为太极拳普及中的一个不切实际的原因 。因为普及中对练太极拳的要求并不是传统的实战性强的太极拳 。这也是出于人们健身的需要 , 比如一些所谓的“国标套路和简化太极拳” , 都属于这种类型 。因为大多数人追求的是通过练习太极拳获得健康的身体 , 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 。练太极拳追求实战技能的人不在少数 , 而这部分人大都是各种传统太极拳流派的传人 。太极拳实战能力真正的训练内容存在于各种传统太极拳流派中 。当然 , 也有一些学校至今失去了培养实战能力的具体内容 。一句话总结 , 真品丢了 。原因有二:第一 , 保守 。二是不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 。久而久之 , 那些真实的好的武功就失传了 , 很让人心痛 。这个问题不仅在太极拳中存在 , 在其他拳种中也存在 。这是传统武术的通病 。只有很少一部分太极拳的传统传人真正掌握了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拳要想具备实战的能力 , 首先要下功夫 。想功夫 , 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 。那么正确的练习方法是什么呢?基于我三十年来练习太极拳的亲身经历 , 我认为:(1)刚学太极拳套路 , 一定要学对 。首先 , 初学者要准确掌握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应该不会有大的偏差 。如果有偏差 , 要在以后的不断实践中慢慢纠正 。不然以后很难学好功夫 , 所以用不上 。(2)首先 , 基本功的练习一定不能忽视 。俗话说“练拳不溜腿 , 必是冒失鬼” 。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 , 韧带必须伸直 , 动作才能到位 , 下盘才能稳定 , 腿功才能提高 。一些高难度动作可以轻松做出 。既然是追求实用技能 , 就不能像公园里的老人那样练 。所以基本功练习是基础 。其次 , 套路练习 , 俗称“菜架” , 是很好的基本功练习 , 动作能做到位 , 架就能做完 。(3)基本功和架子搭好之后 , 就要练习推手了 。推手的练习主要是通过推、滑、挤、按、挑、弹、肘、靠来练习推手 。记住:每种风格都是一记重拳 。反复练习 , 熟能生巧 。这八式练熟了 , 就算进了太极拳的门 。以后练太极拳的时候 , 想想和别人推手;推手的时候要以为自己在练拳;这就是“练拳没人长得像 , 推手没人长得像” 。另外 , 你还要学习拳击原理 , 了解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击原理 。如:弱领、胸背牵拉、肩肘下沉、腹部下沉、膝盖弯曲、胯开、胯圆、身体对线、不偏不倚、手腕坐直、放松(前文中提到过) 。这些都需要了解 。套路(菜架)主要是练中低架 , 低架注意下架 。俗话说“下架打基础 , 上架练技术 , 中架练追” 。下架就是下架 , 练下架要下很大功夫 。太极拳有24式、42式和74式架子 。适合各个阶段的人练习 。练习的时候主要以慢为主 , 而不是数时间 。每练一套都应该有收获 。因为只有“慢工出细活” 。这件事必须做 。这也是练太极拳功夫的必经之路 。做法:松、软、弹、缠、弓缺一不可 。最佳练习时间是早上一小时 , 晚上一小时 。
这样练下去 , 至少要一年才能练下半部分 。练完下半身 , 你的腰腿力量会大大提高 , 全身都会放松 。这就是所谓的三三五四功夫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 , 要知阴阳 , 知虚实 。即蓄发、开合、呼吸、吸吮、左右、刚柔、进退、上下、前后、内外等 。知道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和招式都要分阴阳 , 动作和呼吸都要协调 。全身关节要灵活协调 , 每个身体要有五个弓 。不能把上半身练成平板 , 动作时全身关节要协调 。这样 , 久而久之 , 你就努力练 , 功夫就出来了 。此时 , 结合推手的练习 , 你会对太极拳的厉害技巧有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和掌握 , 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平时也要定期练习简单的公式 , 即单独反复练习太极拳套路中的每个公式 , 这样可以灵活掌握太极拳中每个公式的用法 。
【太极拳到底怎么练 太极如何出功夫,帮我放出吴阿敏太极24式】

太极拳到底怎么练 太极如何出功夫,帮我放出吴阿敏太极24式

文章插图
怎样练太极拳最容易出功夫?
因为现在流行的太极拳已经不是传统的实战性很强的太极拳了 。太极拳的流行是因为人们需要健身 。大多数人追求的是通过练习太极拳获得健康的身体 ,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 。练太极拳追求实战技能的人不在少数 , 而这部分人大都是各种传统太极拳流派的传人 。太极拳实战能力真正的训练内容存在于各种传统太极拳流派中 。当然 , 有些学校至今没有培养实战能力的具体内容 。一句话总结 , 真品丢了 。原因有二:第一 , 保守 。第二 , 我们不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 。久而久之 , 那些真实的 , 好的内容都丢失了 , 很让人心痛 。这个问题不仅在太极拳中存在 , 在其他拳种中也存在 。这是传统武术的通病 。各个门派的太极拳传人 , 真正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只有少数 。一是基本功训练;二、套路的练习;第三 , 练习桩功(如八卦掌九宫桩、太极十三桩等 。);四、内功的修炼(如果想成为实战高手 , 内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 可以直接运用到实战中 , 威力非常惊人 。因为这个作品不能乱传 , 我就不多说了 。);五、辅助手法的练习(比如太极球的练习方法) , 可以练习和体验太极传的圆 , 也可以练习各种力量 。);第六 , 推手的练习;七、实战训练;首先 , 基本功的练习一定不能忽视 。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 , 韧带必须伸直 , 动作才能做到 。
到位 。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 , 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 。所以 , 基本功练习是基础 。其次是套路练习 , 俗称“盘架子” , 基本功练好了 , 动作可以做到位了 , 架子也就可以盘好了 。盘架子不要一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 , 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 , 比如“八门手法”八门手法就是棚、捋、挤、按、采、捩、肘、靠 , 每一式就是一趟拳 , 反复练习 , 八式练熟了 , 就开始入门了 , 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 , 此外 , 你还要学习拳理 , 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 。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 , 沉肩坠肘 , 裹裆护臀 。什么是“顶头悬”?怎么才能放松?这些都要弄明白 。另外 , 什么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八卦都要明白 。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 掌握了这些 , 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的 , 对你今后掌握拳理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说套路练习(盘架子) , 套路练习不能总是一种架子 , 要高、中、低架都练 , 低架子注重下盘功夫 , 俗话说:“下盘筑根基 , 上盘练手法 , 中盘练大通” , 下盘就是低架子 , 练低架子很吃功夫 , 也很出功夫 。不能做到放松 , 你是坚持不下来的 。另外呢 , 这样练习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 。开始 , 你可能坚持不下来 , 练上一段时间后 , 你就会觉得很轻松 , 每天早晨练上两个小时 , 你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 体能特别的充足 。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练下盘功夫 , 才能练好下盘 , 下盘练好了 , 根基有了 , 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 全身也能放松了 , 这就是所谓功夫 。你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阴阳 , 功夫就会不断进步 , 阴阳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 是一种分类的方法 。在太极拳练习中 , 阴阳就是蓄与发 , 是开与合 , 是呼与吸 , 是左与右 , 是柔与刚 , 是—— 。盘架子要明白阴阳 , 明白什么是双重 , 什么是偏沉 , 拳经云:“双重则滞 , 偏沉则灵” , 所谓双重就是阴阳不分 , 偏沉就是分出阴阳 , 太极拳每一式都要分阴阳 , 动作与呼吸协调起来 。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 , 要身备五弓 。上身不能练成平板 , 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 。这样 , 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 , 功夫就会出来 。盘架子的功夫结合站桩、内功修炼 , 辅助功法的练习 , 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 , 会使你比较深刻地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 , 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当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 , 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 。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 。李派太极拳盘架子就叫做“单练” , 单练讲“单练四要” , “四要”即“理”“势”“气”“机”四个要点 , 也可以说是四种练法 , 单练者 , 乃一人独练者也 , 独练切勿贪多 , 务求纯熟 。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 , 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 , 此谓之练气;或乘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 , 此谓之练机;或酌势想象而练之 , 此谓之练理 , 合而言之 , 单练四要也 。初练者在盘架子时 , 千万不要贪多 , 不要追求尽快能学会一个很长的套路 , 因为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 , 重要的是纯熟 。正确的练法是 , 初练者在练习每一个式子后 , 都要将这个式子作为“桩”来站一段时间 , 然后才练下一个式子 。这样练才能很快地练出我们所要的“内劲”来 , 否则 , 你看似学的很快 , 其实出功夫反而慢多了 。等你把每一个式子都练习纯熟了 , 再练习成套的拳法不迟 。一个套路纯熟了 , 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练习 。”单练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 , 还要由老师亲自讲明关窍和“手诀” , 手诀有五个字 , 这五个字就是开关通窍的钥匙 , 太极拳讲究“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顶五星” , 这就是外五行 。此外还有“内五行” , 而手诀呢?就是手指的曲伸与口的呼吸相合 , 做到这一步 , 就可以达到所谓“内外相通”、“呼吸通灵” , 达到了内外相通、呼吸通灵 , 就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 功夫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练艺不明手诀 , 犹如暗室无灯 , 虽苦练一生 , 亦难成功 。过去拳家讲“六耳不传”就是指手诀不能轻传 。单练功夫到了这时 , 仍然不能用于实战 , 必须要经过双练 , 由老师来给弟子讲明尺寸分毫 , 并且经常给弟子“喂手” , 弟子之间要经常进行对练 , 也就是双练 。不断地进行体验 , 总结 。这种双练绝对不只是推手 , 推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 经过这种练习后 , 才能具备实战能力 。练习者要每天进行至少四个小时的刻苦训练 , 经过至少三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实战的目的 。过去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 , 那其实不是太极拳传人的说法 , 而是外人所说 , 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三年一小成 , 五年一大成” , 能初步进行实战 , 并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 , 不过是小成的功夫 。那么什么是大成呢?练太极拳达到了大成功夫 , 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反应能力 , 非常灵敏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返先天” , 这是说将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潜能)本有的良能良知开发出来了 。如果说小成是“懂劲” , 那么大成就是接近于“神明”了 , 功夫到了这一步 , 实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绝非轻而易举的 , 路子必须要选对 , 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 , 而且还要下苦功夫 , 不但练功夫时刻苦 , 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 , 还要有一定的悟性 , 总之 , 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 。武术的实战功夫 , 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来取胜 , 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胜 , 上等功夫靠先天的灵敏来取胜 , 就是所谓无拳无意 , 无所谓什么手法招式了 。对方出手 , 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么招式来对付 , 动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假如对方的招式中途有变化 , 而你也会随之变化 , 但你总能克制对方 , 甚至对方偷袭你 , 你也会及时做出反击的动作来 , 你的大脑还没有反应 , 而你的动作就已经出去了 , 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 。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标是“返先天” , 所谓返先天就是把人体的潜在的东西开发出来 。这些东西并不神秘 , 任何人只要方法对头 , 都能练出来的 。当然 , 万丈高楼平地起 , 开始还是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的 。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 , 没有基本功 , 动作不可能练到位的 。动作都做不到位 , 你也就不可能练出真功夫的 。为什么有的人练了几十年都练不出功夫来?一是因为基本功没有 , 二是因为方法不对 , 拳理不明白 。三是因为工夫没下到 。练习太极拳是从无到有 , 又从有到无 。前面的那个“无” , 是什么也没有 , 你没练当然就没有 , 你就要通过苦练 , 练而有之 , 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 。这时候你就作到了从无到有 , 后面的那个“无” , 是你功夫的升华 , 你的拳法、手法纯熟了 , 运用自如了 , 你就“懂劲”了 , 可以实战了 , 进一步练下去 , 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练出来了 , 你就接近“神明”了 。这就是所谓“拳无拳 , 意无意 , 无意之中是真意” , 功夫练到了这一步 , 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招式对付什么手法了 , 一伸手就有了 。所谓“无招胜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个招式如何高明 , 那他的功夫肯定还不是很高的 。高手比武是绝不会事先准备好用某招来对付对手的某招的而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 靠什么来随机应变?就是靠你练出来的先天的灵敏反应 , 这就是“无招” 。但是 , 你要明白 , 这个无招的基础是“有招” , 要想达到“无” , 还必须从“有”开始的 。我说盘架子不能总是按照顺序去练套路 , 练习纯熟后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 , 按照“理”“势”“气”“机”的次序去练 , 这样盘架子就是从“有”练到“无”的一个过程 。我这样说应该是比较通俗的吧?再说说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单推手”、“双推手”多种 , 你不要以为太极拳就只有通过推手来培养实战能力的 。它只是实战训练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太极拳的“听劲” , 就是从推手的练习过程训练出来的 。推手训练也可以用于切磋功夫 , 因为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切磋方式 , 也不易伤人 , 所以通过推手来进行切磋、比试的就很多 。有些人甚至不练实战的其他方法 , 而专门练推手 , 现在这些人不在少数 , 所以人们就以为太极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 ,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误解 。太极拳培养实战能力的方法很多 , 盘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内容 , 但是还有双操和双练以及各种辅助功法 。其中双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除了打各种沙袋以外 , 还有一种是将书本装在一个口袋里 , 吊起来来击打 , 这样练习日久 , 能练出一种穿透力来 。另外还有一种练习手指的方法 , 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环状 , 用很厚的牛皮纸糊上 , 吊起来 , 用手指来点 , 要求练到手指点破牛皮纸而竹环不动 。难度是很大的 , 这个劲力练出来是很实用的 。此外还有太极尺等等 。总之 , 借助于器材练习各种辅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 。比如抖绠绳功夫 , 当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绳子抖的“嗡嗡”作响、连绳子都看不清时 , 你的抖劲就相当出色了 。而你把太极球十二法练成后 , 你会十分的圆活 , 能掌握多种劲法 。对于技击、实战是很有帮助的 。太极拳的运作包含着很多技巧和功夫 , 太极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的 , 有一些东西则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 , 这就是“功夫” , 对方来的劲力 , 你只要用很小的劲力 , 利用手臂的滚动 , 腰胯和周身关节的协调 , 很容易化掉对方很大的劲力 。这是不难掌握的 。推手是包含着技巧的功夫 , 因为推手是需要“听劲”、“化劲”、“发劲”的 。这就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掌握的了 。为什么有的太极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 , 如绵里藏针?因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 。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弄明白这些 , 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区别及关联 , 凡是技巧要尽快掌握 , 尽力多掌握 , 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练习 , 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有太极拳高手打人时 , 一掌将人打出丈外 , 观者皆言神奇 , 尤其是不懂太极拳者就会认为 , 这功夫很了不起 , 一百多斤重的一个人 , 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远 , 这不是功夫是什么呢?可是在我看来 , 这只是技巧而已 , 掌握它并不难 。因为打人和打物不同 , 首先人是会动的 , 其次人的身体是有弹性的 , 再次人是会呼吸的 , 这三条都是你所能利用的 。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 , 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 。人只要一动起来 , 就会给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机会 , 就是借对方的力打击对方 。我打个比方来说 , 对方一拳向你打来 , 你可以化掉、或闪开他的力 , 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时 , 你的劲可以随着进去 , 这就叫“随劲” , 你随着进去了 , 对方就会被你一下子击飞出去 。这是对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对方不动 , 你也可以借他的力来打他 , 你的手掌在他的身体上一按 , 随之一抖 , 他的身体本身就有弹性 , 你利用的是对方身体的反弹力 , 利用好了 , 你也可以一掌将对方打出去一丈多远 。这没有任何神秘可言 。再比如对手总是要呼吸的 , 当对手吸气时 , 正是你的劲进入他身体内部的“机”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劲” , 劲多种多样 , 就象有频率似的 , 有长、短、断、续 , 刚、柔的区别 , 但主要分刚柔两类 , 刚劲属阳 , 柔劲属阴 , 所属经络也不同 。往细里分 , 刚劲有很多种 , 柔劲也是多种 。讲究“八刚十二柔”主要二十种劲法 , 八种刚劲为:“反弓”、“箭督”、“风猛”、“炮燃”、“雷震”、“电闪”、“山峙”、“刚硬”;十二种柔劲为:“轮转”、“球滚”、“胶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绵软”、“针尖柔”、“箩底丝缠”、“箩中蹦豆” 。举例谈一下劲力的不同:比如刚劲中的“反弓” , 其实就是抖劲的比喻 , 如同弓弦突然断开 , 弓臂反弹所发出的那种抖劲 。所谓“箭督”劲 , 就象是箭之中的 , 正中靶心时一瞬间的那种穿透劲 。“风猛”劲 , 是一种长劲 , 其劲长而猛也 , 犹如一股大风 。雷震劲 , 就是一种震动劲 , “电闪”劲 , 就是一种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劲力特点是快 。柔劲中的针尖柔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劲力 , 练成之后 , 手指尖轻轻一触对手的身体 , 其劲力犹如涓涓细流 , 传入对手体内 , 对手会感觉顿时麻遍全身 , 失去反抗能力 。球滚劲是一种圆活劲 , 磁吸劲如同磁石见铁的那种吸引劲 , 这里就不一一解释各种柔劲了 。太极拳劲法很多 , 并不局限于“八刚十二柔”这二十种劲力 , 但是主要强调练成这二十种劲力 。当你练成了这二十种劲力时 , 你的太极拳功夫已经完全可以应付实战的一般需要了 。当然了 , 你打随劲也要将劲力发整 , 这样才会有威力 。但是 , 把劲练整了并不容易 , 需要练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协调 , 这很需要工夫的 , 因此 , 整劲本身也是功夫 。还有一种现象 , 就是你一掌击出去 , 打在对方身上 , 对方身体看似没有动 , 可是对方的内脏却能受伤 , 这就需要相当的功力了 。
怎么练太极拳进步最快 , 才能练出功夫?一、太极拳要出功夫最讲究要体悟 。也就是通过练习中全程意识的注意让身体感觉、感触、感知和感悟到(也可把这过程叫“内听”)对身体细微动作涉及的各肌群、关节的精细指挥和高度协调 。这需要长期的训练感悟才能达到 , 但注意科学训练 , 注意耐心细查身体感觉和增进思维对拳理的感悟 , 训练的效率就会提高 。切忌贪多求快 , 实际会欲速不达 。二、太极拳训练中建议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1、做好准备:一是心态:首先练者要了解太极拳形成和基本原理特点 , 理解太极的慢源自需要“内听”让身体领悟内在的感觉 , 理解动作表面的形实质需要内在是每关节细微逐个衔接节节贯穿来形成动作的 , 这些都需要身体和意识去感觉和指挥练习 , 逐步感悟 , 单从看别人的动作是看不出的 。切不可急功近利 , 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学习 , 从记得架势、熟悉架势到明白拳理开始 。二是热身:太极拳练习前应该适当热身运动做准备 , 尤其是腿、腰各关节因练习中需要承受身体重量受力牵拉的 , 但不宜做激烈运动来热身 , 一定距离走路加活动关节、拉下韧带等即可 。2、 自然呼吸:初学不必刻意呼吸 , 自然呼吸就好 。切不可刻意追求什么绵长呼吸导致横气填胸 , 产生胸闷头晕症状 。3、端正身架:初学太极拳 , 架势不要过于低下 。因为初练者各个关节和经络没有打开 , 容易损伤 , 容易发生关节和经络疼痛(初学者大多数会感到膝盖痛或大腿疼 , 那是正常现象 , 不必担心 , 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就会好转 , 要是疼痛时间过长 , 那就要看看自己的动作哪里不正确) , 要配合外三合的理论要求去练习(外三合:肩与胯合 , 肘与膝合 , 手与足合 , 以腰为轴心) , 熟悉招式以后才可慢慢降低身法 。4、松圆去僵力:初练太极拳者自身带有僵力(劲) , 不要刻意下沉祛除僵力(劲) , 保持架势中正 , 僵力源出于自身动作还不协调 , 过于拿捏动作所致(要做到意识上自然放松.虚灵顶劲.松肩坠肘.含胸塌腰.虚实分明.五趾微微抓地) , 等到招式娴熟后经老师指导可去僵力 。5、适当速度:因人而异 , 根据初练者领悟能力的大小来练习 。建议不要贪图快速学上手 , 慢动作练习有利准确学习掌握准确动作架势 , 特别是动作过程和定势体会身体内在细微感觉 , 这样有利领悟体会合劲 , 达到周身相随 , 上下相合 , 连绵贯穿 。图快者表面记得动作多 , 但是一旦形成不好习惯很不利于今后体悟 。6、桩功厚基础:欲想太极练习有成 , 桩功是很重要基本功 , 对打好太极辅助非常大 。初练太极拳者可配合练习太极桩功的浑圆桩,站桩时做到立身中正.自然呼吸.松肩.坠肘.含胸.塌腰.松垮.双臂平抬至胸部 , 双臂打开与肩同宽 , 两掌心相对 , 五指相对 , 呈抱球式 。两腿平开与肩同宽 , 膝盖微微弯曲 , 两脚趾微微抓地.站此桩可协调自身呼吸去除僵劲 , 锻炼毅力 , 静心神养元气 。三、总之初练太极拳一定要注重坚持自然松顺练习中理解基本原理关注内在身体感觉、感悟 , 勤要注意耐心坚持勤练 , 有恒心坚持 , 方可达到一定程度 , 从而体会太极之奥秘 。身体感悟有一定基础后 , 依定步推手 , 到活步推手 , 到随心而战的乱采花逐步训练提升 。
太极拳到底怎么练 太极如何出功夫,帮我放出吴阿敏太极24式

文章插图
太极功夫怎样产生太极功夫 , 顾名思意是从太极拳锻炼中产生一种人与人对抗技能 , 称为太极功夫 。那练太极拳就会产生太极功夫吗?不一定 , 因为练太极拳的人比较复杂 , 大致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一:娱乐型:自从有了太极拳 , 这部分人群逐渐产生 , 特别是现代社会 ,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 文化物质 , 养生健身等知识越来越丰富 , 寿命率比上世纪五十年代提高几十年 , 社会老龄化人群不断提高 。他们这批人学太极拳 , 以自身娱乐为主 , 不管动作高低 , 快慢 , 轻柔 , 意念等一系列太极拳纲领要求 。用音乐配合 , 集中在公园角落 , 每个坛点大约有一至二人为领拳 , 其他跟着一起炼 , 达到每天动腿脚和助消化功能 , 对年纪大的人身体锻炼有一定好处 , 但他们很少讲拳架姿势准确到位 , 不是练太极功夫 , 这批人在练太极拳人群中占例不少 , 因此在社会上太极拳无用论 , 皆由这些太极操 , 太极舞引起 。二:商业化传承型:在旧社会 , 有许多人学太极拳为了养家糊口 , 他们在练习时以职业性形式训练 , 离师后都有一定技巧和技击功夫 , 才能达到教拳养家目的 。因旧社会去外地教拳都有比试技能之习惯 , 失败者无法在此地教拳招生 , 所以他们在学拳时都比较刻苦练功 。在现代社会中 , 也有一些人以教拳谋生 , 这批人在近几年越来越多出现在各省市 , 但他们对自己拳架基础下了不少苦功 , 甚至参加过各类太极拳比赛 , 获得某某奖牌 , 有的参加武术段位考试 , 有的拜某某名师为师 , 还请某名师到他们当地演讲 , 办培训班 , 目的帮他们提高知名度 。他们这批人大部分不谈太极功夫 , 更不与人推手试劲等简单切磋 , 只谈获奖 , 养生 , 一心研究怎样把太极用经营性来发扬光大 , 在商业渠道上获名利双收 。目前有许多大专院校老师也参加这批人群中 , 还有部分太极名师 , 原来也下过苦功 , 身上也掌握一些太极技巧功夫 , 也加入到经济年代浪潮中去 , 把技巧练习转变为钱财练习 , 以达到自己招财进宝之目的 。可是对外宣传还是什么正宗门派 , 什么第几代传人 , 这类型对太极拳架练习是下过苦功夫的 , 但对推手 , 技巧技击之功夫大部分出于门外汉 , 有虚名而不务实 , 有的人原来是有些功夫 , 由于转商业化后慢慢的换骨 , 把功夫转换成钱财了 。近几年 , 中国的太极拳师们 , 大专院校的体育 , 武术老师们 , 大部分都是这类人物或逐步走向这类队伍中去 。为太极功夫走下坡而感到可悲!三:技巧 , 技击型:人们都知道 , 太极拳是练体 , 推手是练用 。太极拳武术功能是从推手练习开始 , 逐步走向技巧 , 技击之功夫 , 以达到与人对抗目的 。有人问:不练拳架 , 只练推手 , 能出太极功夫吗?回答是否定 。就算你坚持长期锻炼 , 只能达到用力带技巧的一般功夫(在身强力壮时可用) 。因太极功夫是拳架加推手结晶 , 缺一不可 , 没有高深拳架功夫 , 不可能是一位高技击太极拳师 。拳架是把自己身体练成按“拳论”要求条件 , 推手是按“拳论”步骤前进 , 千万不可乱走 , 不可弯走 , 不可跳走 , 更不可回头 , 一步一脚印 。不要做没学走路先跑步急性者 。这也是练太极功夫之大忌!下面浅说拳架和推手与功夫关系 。1:拳架:在拳架练习中 , 有的人是练拳 , 而有的人是在练功夫 。看表面都在练拳(从起势到收势) , 但体内各功能起效根本不一样 。好比有的人写字写一生 , 无法达到练书法之边界 , 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写字 , 不按书法规律 , 方法等训练 , 随意性乱写 , 只要学写完整就可以 。这同练太极拳一样 , 人家在练功夫 , 而你在练拳 , 所以你练一生太极拳 , 也无法达到练功夫之境界 。怎么能进入到功夫呢?这与你的老师有关 , 你的方法有关 。首先有一位有功夫的老师 , 才能带你进入练功夫范畴内 , 然后按照太极之原理 , 从头到脚 , 从外到内 , 从静到动 , 从简单到复杂等一系列之功能练法 , 反复练习 , 反复纠正 , 去劣保优 , 纠邪归正 , 同时学理论 , 把拳经 , 拳论熟读熟背 , 从不懂到懂 , 不理解到理解 。综合自己拳架基础 , 使复杂化的拳论通过你体内功夫转化成简单化技能 , 这才算你太极拳架已经进入太极功夫之行列 。2:推手:太极功夫的练习 , 是从推手开始 , 是人与人之间练习的方法 , 从单推手到双推手 , 从定步推手到活步推手 , 从有规矩推手(划圈)到自由推手(拆散随意) 。想把推手学好 , 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A.是明师指导 , B.是同行配合 , C.是身体家庭条件 。没有推手功夫的太极拳教师 , 不可能培养出有功夫的太极拳学生 。社会上称太极功夫的人叫推手高手 , 太极功夫不是把对方推动 , 推走甚至推倒就算是高手了 。例如一位身高力壮强汉 , 他没学过一天太极拳及推手 , 但他可以把一些平常人推动 , 推走 , 推倒 。他也算太极高手吗?太极推手要有一定的规律 , 必须在粘粘连随不丢不顶基础上 , 采用听化拿发之功夫推动对方 , 才算太极功夫 。还有一些力气比较大的人 , 推手比较喜欢 , 可他在锻炼时不管太极拳规矩 , 只求自己高兴 , 经过多年锻炼也有效果 。可一到自己上了年龄 , 力量减弱 , 那就无法与一般人对抗 , 这些人不算有功夫的人 。最多算是个太极推手爱好者 。一个有功夫明师 , 他指导学生怎样入门学推手 , 哪些注意点 , 禁忌点 , 从思想到动作 , 从外型到内意 , 从头部到双脚 , 从轻灵到中定 , 从发劲到转化等之有关练功系列 , 逐步完善 。同时这样配合拳架练习 , 把身上轻灵圆活怎样与推手时粘连粘随结合 。这些都需要指点 , 学生自学成才很少 , 不按太极原理 , 规矩锻炼出成绩也很少 。同行配对很重要 , 这里指“同行” , 就是自己师兄弟 , 一起练习的太极爱好者 , 每次在同一个场地练习的人 。在学习阶段 , 与太极爱好者或师兄弟之间配对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途径 。首先找一个与自己思想观念差不多的人 , 经常接触探讨 , 训练 , 那进步比较快 。如一个想早些出成绩 , 练速度 , 力量 , 进攻为主与一个想练柔化 , 轻灵 , 走劲为主的人配对 , 要影响基础训练 , 特别对初学的人有直接影响 。因思想上 , 行动上的方向不一致 , 所以在一起练习都要减少 。身体家庭情况直接影响练功夫 。如身体太差 , 经常生病 , 就要影响训练时间 , 还要影响训练质量 , 身体多病类人物 , 一般不可能出好成绩 。家庭条件对练太极功夫极为重要 , 一个工作不稳定的人 , 无法安心练功 。单位领导 , 企业老板 , 家庭主夫(妻) , 也影响练功 。因领导8小时外的事不比8小时内要少 , 企业老板在企业往上发展时 , 比任何精力都要大 , 无心关注其他事情 。家庭琐事如果以你为主 , 那你练功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还有许多影响练功夫因素 , 以上这几点比较重要 , 缺少一点 , 都很难成才 , 就算你有天赋 , 也难攀登太极功夫之高峰 。附带说明 , 太极功夫同散打 , 拳击功夫不可相等 , 就算你是一个推手高手 , 如果从来没有训练散打或拳击 , 你都无法与他们对抗 , 因为他们的力量 , 速度能破坏你的听化拿发 。除非你与他们同时训练多年 , 才有适应对方基础 。对一个初学太极功夫的人 , 千万不可与他们同时训练 , 要影响你练太极功能 , 这是练太极同志要切切注意!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 , 不当之处望同行谅解 , 如对你看后有点启发帮助 , 算对我内心有点安慰 。
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 , 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 , 习练的方法是有些许差异的 。从宏观的理论上来讲就是循序渐进 。我给你的建议是先明理然后用正确的拳里去指导自己的拳架 , 循序渐进 。
太极拳到底怎么练 太极如何出功夫,帮我放出吴阿敏太极24式

文章插图
陈氏太极拳怎样一步一步的练才能出功天练太极拳不能死练套路 , 死练套路是很难出功夫的 , 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会运用 , 遇到真正懂技击的高手就会一败涂地的 。套路是传统太极拳主要练习手段 , 但不是全部 。具体地说 , 太极拳的内容包括:一、基本功的训练;二、套路的练习;三、桩功的练习(李派传有太极十三桩);四、内功的修炼;五、辅助功法的练习 , 比如操绳功、揉球功等等;六、各种推手的练习;七、对手练习(即实战训练);(一)首先基本功的练习决不可以忽视 , 俗话说“练拳不溜腿 , 必是冒失鬼” , 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 , 韧带必须要抻开 , 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 , 一些高难动作也就可以做出来 。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 , 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 。所以 , 基本功练习是基础 。(二)其次是套路练习 , 俗称“盘架子” , 基本功练好了 , 动作可以做到位了 , 架子也就可以盘好了 。盘架子不能死练 , 所谓死练就是一成不变地按照顺序把套路打下来 。你天天这样练是不行的 , 就是练到老也是不会运用的 。一开始 , 你不要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 , 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 , 比如李派的“八门手法”、“老三推” , 八门手法就是棚、捋、挤、按、采、捩、肘、靠 , 每一式就是一趟拳 , 反复练习 , 八式练熟了 , 就开始入门了 , 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即先要进行“单式练习” , 了解其“劲路”及应用-明空版主注);此外 , 你还要学习拳理 , 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 。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 , 沉肩坠肘 , 裹裆护臀 。什么是“顶头悬”?怎么才能放松?这些都要弄明白 。另外 , 什么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八卦都要明白 。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 掌握了这些 , 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的 , 对你今后掌握拳理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说套路练习(盘架子) 。套路练习不能总是一种架子 , 要高、中、低架都练 , 低架子注重下盘功夫 , 俗话说:“下盘筑根基 , 上盘练手法 , 中盘练大通” , 下盘就是低架子 , 练低架子很吃功夫 , 也很出功夫 。练低架子有的动作腿要紧贴地面 , 慢慢地裹起来 , 李派的太极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 , 练上一回需要一个多小时 , 你要是不能做到放松 , 你是坚持不下来的 。另外呢 , 这样练习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 。开始 , 你可能坚持不下来 , 练上一段时间后 , 你就会觉得很轻松 , 每天早晨练上两个小时 , 你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 体能特别的充足 。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练下盘功夫 , 才能练好下盘 , 下盘练好了 , 根基有了 , 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 全身也能放松了 , 这就是所谓“功夫” 。你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阴阳” , 功夫就会不断进步 , “阴阳”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 是一种分类的方法 。在太极拳练习中 , 阴阳就是“蓄”与“发” , 是“开”与“合” , 是“呼”与“吸” , 是“左”与“右” , 是“柔”与“刚” , 是 。。。。。。盘架子要明白“阴阳” , 明白什么是“双重” , 什么是“偏沉” , 拳经云:“双重则滞 , 偏沉则灵” , 所谓“双重”就是阴阳不分 , “偏沉”就是分出阴阳 , 太极拳每一式都要分阴阳 , 动作与呼吸协调起来 。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 , 要“身备五弓” 。上身不能练成“平板” , 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 。这样 , 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 , 功夫就会出来 。盘架子的功夫结合站桩、内功修炼 , 辅助功法的练习 , 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 , 会使你比较深刻地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 , 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前面说到盘架子不能死练套路 , 就是说一套拳法不能总是机械地按照顺序练下去 , 当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 , 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 。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 。李派太极拳盘架子就叫做“单练” , 单练讲“单练四要” , “四要”即“理”“势”“气”“机”四个要点 , 也可以说是四种练法 , 李瑞东先生云:“单练者 , 乃一人独练者也 , 独练切勿贪多 , 务求纯熟 。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 , 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 , 此谓之“练气”;或乘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 , 此谓之“练机”;或酌势想象而练之 , 此谓之“练理” , 合而言之 , “单练四要”也 。”初练者在盘架子时 , 千万不要贪多 , 不要追求尽快能学会一个很长的套路 , 因为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 , 重要的是纯熟 。李派的练法是 , 初练者在练习每一个式子后 , 都要将这个式子作为“桩”来站一段时间 , 然后才练下一个式子 。这样练才能很快地练出我们所要的“内劲”来 , 否则 , 你看似学的很快 , 其实出功夫反而慢多了 。等你把每一个式子都练习纯熟了 , 再练习成套的拳法不迟 。一个套路纯熟了 , 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练习 , 李派的“单练四要”是有顺序的 , 不能乱来 。李瑞东先生云:“夫本理以造势 , 即势以运气 , 借气以生机 , 行机以达理 。”“而练有专规 , 不练势则势不稳 , 不练气则气不接 , 不练机则机不灵 , 不练理则理不通 。俱有次序 , 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 , 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 , 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 。学者宜深思之 。”单练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 , 还要由老师亲自讲明“关窍”和“手诀” , 手诀有五个字 , 这五个字就是开关通窍的钥匙(笔者在这里不能随便透露 , 以免练习者盲目采用而导致出偏) , 李派太极拳讲究“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顶五星” , 这就是“外五行” 。此外还有“内五行” , 而“手诀”呢?就是手指的曲伸与口的呼吸相合 , 做到这一步 , 就可以达到所谓“内外相通”、“呼吸通灵” , 达到了内外相通、呼吸通灵 , 就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 功夫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李瑞东先生云:“练艺不明手诀 , 犹如暗室无灯 , 虽苦练一生 , 亦难成功 。”过去拳家讲“六耳不传”就是指“手诀”不能轻传 。“单练”功夫到了这时 , 仍然不能用于实战 , 必须要经过“双练” , 由老师来给弟子“安手”、“安眼” , 讲明尺寸分毫 , 并且经常给弟子“喂手” , 弟子之间要经常进行对练 , 也就是“双练” 。不断地进行体验 , 总结 。这种“双练”绝对不只是“推手” , 推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 经过这种练习后 , 才能具备实战能力 。练习者要每天进行至少四个小时的刻苦训练 , 经过至少三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实战的目的 。过去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 , 那其实不是太极拳传人的说法 , 而是外人所说 , 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李派讲“三年一小成 , 五年一大成” , 能初步进行实战 , 并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 , 不过是“小成”的功夫 。那么什么是“大成”呢?练太极拳达到了“大成”功夫 , 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反应能力 , 非常灵敏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返先天” , 这是说将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潜能)本有的良能良知开发出来了 。如果说小成是“懂劲” , 那么大成就是接近于“神明”了 , 功夫到了这一步 , 实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绝非轻而易举的 , 路子必须要选对 , 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 , 而且还要下苦功夫 , 不但练功夫时刻苦 , 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 , 还要有一定的“悟性” , 总之 , 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 。我历来反对什么速成的功夫 , 也反对将本门的太极拳法函授他人 。那样既是贪人钱财 , 也是误人子弟 。不过现在有了录像和光盘 , 某些自学者如果有悟性的话 , 也可以试试 , 这要看实际效果了 , 如果效果不好 , 也是不可以的 。供参考 , 望采纳~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 , 运动畅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