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最好的回向文 金刚经如何悟道,金刚经的精髓

如何从《金刚经》中悟到佛法真谛?
信教的人和修行的朋友应该对《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比较熟悉,但是很多居士对它有很多困惑 。基于自己的感受,我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点,但本文中的内容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参考和帮助 。金刚经是长老须菩提与释迦牟尼佛对话的记录 。其实这部经的个人观点并不适合很多初学者,更适合有一定造诣的人 。大乘佛法博大精深,很难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个人对这段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三个部分 。以下内容逐渐推导出个人见解:一、万物皆空 。人执着于现实,就有美与丑,善与恶,高贵与低贱,富贵与贫穷 。人执着于现实,渴望自我存在,有很多妄想 。同时,由于人们喜欢E来看待事物,无法正确客观地看待事物,自然走出了无我的境地 。现在的社会好美好恶,笑贫不笑娼,攀龙附凤,都是因为人执着于表象,沉入海底,无法自拔 。按照佛陀的教导,就是爱一切众生不分彼此,没有任何差别,才能做到真正的菩提心和慈悲 。二、佛法空 。很多佛教弟子一心求法,但什么是法?佛祖说过,在燃灯古佛处,没有办法记录佛的修行 。所谓佛法,就是“三利三菩提心”,和老祖宗老君说的很像 。名为“道”,却无所获 。那么说到布施,佛陀的比喻是,不能布施给对方,不能以色、身、香布施给对方 。他个人理解为一种与我们使用不匹配的方式和手段,同时也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识去给予对方,区别对待 。第三,大乘佛法最精妙的地方是,没有实相,没有佛法,没有意识,没有对身体所见、所听、所闻、所言、所感的执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没有自我,我们才能成佛 。“万物皆有其道,如梦如露如电,理当如此 。”一切业障,一切佛法,一切现实,如梦如幻,一般都是转瞬即逝,但都不能长久 。勤修佛法者,应冷眼相待,不动心证菩提 。

金刚经最好的回向文 金刚经如何悟道,金刚经的精髓

文章插图
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金刚经》主要说明了“没有活就没有活”的道理 。因为它包含了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所以它可以被视为大乘般若经的删节版 。这段经文说的是“无相”而不是“空”,保持了原般若的古风 。在这本书的六个版本中,鸠摩罗什的第一个译本通常是流通的 。如印顺法师所说,以下五种译法是同一意识体系的背诵,如菩提六指、达摩笈多等 。都是根据无作品和亲属的版本翻译的;只有罗师翻译的朗诵书是平庸之作(般若部) 。又比如陆澄的说法,罗师传龙树般若,所以能“知其意”;到了玄奘新译的《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经“面目全非”了 。扩展信息:思想(路线)的本质是有趣(依赖)1 。兴趣的金刚不坏,就是有意思,不高人一等 。这不是最初的自我表现 。加粮,则地胜而进,至于是否等于睡眠,都是有名的,有趣的 。所以,就是贯彻道国,永远有兴趣 。这个心是做任何事情的必经之路,有坚不可摧的意义 。若般若学,大菩萨行依之,此坚不可摧之心即出 。但心的内容极其广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赶入涅槃而灭”;“无众生可灭” 。2.取笑大乘的思想是求三次得菩提 。比如《金刚经》说众生皆有度,其实没有众生有度 。对于这一点,据说菩萨视他为自己的自义,因为他有情,所以他不是一个人,而是和他有关系 。第二,占便宜自己的想法不是天生的,虽然证据销毁了,但是不靠谱 。只知道大乘对于心的看法,表现出虚幻的对象,然而,他的感觉是相互加强的,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得不生 。所以一定要把一切众生带入涅槃,这样其实可以让他们感到满足 。3.有兴趣就不能不赢,但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活着(为了名利) 。活着就会失去心 。不活在这里,不是为了不灭而活,不是为了成名而活 。没有所谓的愿与欲,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愿显其成,然后到底 。比如《金刚经》,在问有趣的过客云应该住在哪里的时候,佛陀表明了自己的金刚之心之后,就选择和他的十八住一起分层次对待他,都是从他的心开始,直到般若道明确了他除了心应该没有住的地方 。金刚经(佛经)-百度百科
【金刚经最好的回向文 金刚经如何悟道,金刚经的精髓】如何看懂金刚经?
第1章佛说金刚经的由来 。很早的时候,佛陀在古印度斯瓦斯蒂的寂静园创办了一所学校,共有1250名学生 。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佛就会穿上袈裟,拿着一个钵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物拿回去 。吃完饭后,他会打水洗脚(因为印度人是赤脚走路的),然后整理好座位,开始打坐修行 。42009-6-25 01:29回复释永信9比丘第二章第二层须菩提站起来提问 。这时,一位名叫须菩提的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只见他鹤发童颜,长髯飘飘 。他向佛祖行礼,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常教导我们要看顾自己的思想,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 。不为小事作恶,不为小事行善 。那么,对于那些平凡而献身于道的人来说,他们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做,如何平复内心的烦恼呢?”佛曰:“问得好!下面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第三章大乘佛教的思想佛接着说:“同学们,怎样才能让自己平静,远离烦恼?所有生物,如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以及那些会思考、不会思考,甚至会思考但有感觉的生物 。我想让他们进入心物同体的境界,摆脱生死 。我教育了无数众生,却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一个自称有德的人,总是有自我、他人、众生、高低等观念,那就说明他头脑中没有消除这些观念的对立,也就是没有真正有德 。”第四章平常心平等心佛接着说,“再者,须菩提:对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
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 。更不要戴有色眼睛,凭着自己的好恶去传道,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去对待世人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给自己积累美德的基础,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播种着福田 。” 第五章 透过现象看本质佛继续说:“须菩提,你觉得我说得对吗?我提一个问题你来回答:‘你现在看到你面前的是如来佛吗?’”须菩提回答说:“不是,先生 。你并不是你,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生所说的‘我’,并不是我所看到的‘我’,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相当于您的照片 。”佛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他接着说:“所有的现象,都只是一种假象,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才算是达到了问题的实质 。” 第六章 不要迷信要正信须菩提接着问:“先生,会不会有很多的人,在听了您的讲演之后,对您所讲的道理深信不疑呢?”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这么说 。在我死之后的五百年,如果有严格按照佛教的规章制度修行的人,他会理解我今天所说的道理,并且由此产生信念和信心 。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他与佛有缘,这个人肯定有着极高的悟性 。这样的人,肯定是一个有道德、有福气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象这样的人,通过修行,心里不再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 。他不会固守一个死道理,不认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也不认为世界是虚无的、没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这就是得道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出发去认识事物,或者从某种权威的理论出发去认识事物,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 。所以,既不能迷信一种理论,也不能认为世界毫无规律性可言 。所以我经常说,你们这些同学啊,要知道我在给你们讲某一个道理的时候,就象船夫要用船把你们渡到对岸去,你们不要过了河还把渡你们过河的船背在身上 。我所讲的道理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何况我在讲这些道理时所举的那些例子呢!” 第七章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佛接着说:“须菩提,你现在认识清楚了吗?你认为我得到真理了吗?我向你们说什么了吗?”须菩提回答说:“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也没有什么真理是您可以说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您所说的真理,不是随便可以模仿和宣讲的,这就好象‘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真理也是如此 。当你说它是真理的时候,它可能已经不是真理了 。所以,世间圣贤之人之所以为贤圣,就是因为他们不拘泥于教条,才相互有所差别,否则那不就千篇一律了吗?” 2009-6-25 01:29 回复 释永信比丘 9位粉丝 3楼第八章 传道授业解惑佛又问须菩提:“如果有一个人,把全世界所有的珍宝都拿来施于他人,这个人所得到的福与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啊!先生!当然,这种福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福与德,只不过是先生您打了一个比喻!”佛接着说:“如果又有一个人,接受了我在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包括那四句偈语,并且给他人讲解,那么他所得到的福要比前面那个人要多得多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须菩提,你仔细听:所有得道的人以及他们所领悟到的道,都是由此经义所产生的 。须菩提啊,我们所说的‘佛法’,你要再一次注意,不要把它真的当成‘佛法’,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 第九章谦虚使人进步佛又问须菩提:“一个得了须陀洹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认为他得了须陀洹果位呢?”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先生 。原因是:能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他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的内心没有偏见,没有私欲,他已经初步领悟到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此心归于平淡,具备了一颗平常心,不再被那些所谓的色、声、香、味所诱惑,只不过还做得不是很彻底,还需要继续修练,这才叫须陀洹 。”佛又问:“须菩提,同样的,一个得了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呢?”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先生 。原因是:能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比须陀洹果位的人修养更高一些,他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抛弃私欲和偏见的修练目的,实际上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在这些事情上下功夫了 。这就是斯陀含的境界 。”佛继续问:“须菩提:一个得了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阿那含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先生 。原因是:能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比斯陀含果位的人修养又要更高一些,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思想与行为达到了自由自在、无阻无碍的境界 。看起来无须再做任何修行,其实他正好到了能够自由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的阶段 。这就是阿那含的境界 。”佛又问:“须菩提,一个得了阿罗汉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呢?”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先生 。原因是:要达到阿罗汉这种境界,确实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修行方法 。如果阿罗汉有这种已经得道的想法,只能说明他没有真正得道 。先生,您曾经说我达到了没有贪欲的境界,是一个出色的人 。先生,我自己不这么想,我如果这么认识自己,说明我仍然是一个有私欲有贪念的人 。正因为我的行为顺其自然,我才是我,我才是一个认认真真修行的人 。” 第九章 想像与真实的距离佛问须菩提:“你认为我当初在我的老师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学到所谓的佛法呢?”须菩提回答说:“没有 。”佛又问:“菩萨居住的地方是不是都很庄严呢?”须菩提回答说:“不,先生 。庄严只是一种想象,其实并非这样 。”佛说:“这就对了 。不要贪恋心外之物,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自然而然 。”佛接着说:“譬如有人,身大如山,大不大呢?”须菩提回答说:“大呀!先生 。当然这只是您打的一个比喻而已 。” 2009-6-25 01:29 回复 释永信比丘 9位粉丝 4楼第十一章大福与小福佛又问:“须菩提啊,比恒河中的沙子还要多的恒河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先生 。恒河中的沙子本来就很多,更何况比沙子还要多的恒河呢!”佛说:“须菩提啊,今天我给你说一个大实话,如果有人拿这么多的宝贝用来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那就太多啦!先生!”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人按我刚才所说的办法和原则去修行,并且给他人讲解传授,这种福德,比前面那种福德还要大得多 。” 第十二章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须菩提啊,我要强调一下:第一,这部经及其里面的四句偈,你们要广为传播;第二,一定要保存好这本经;第三,要尊重学习这本经的人;第四,这本经放到哪里,就相当于我走到了哪里,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第十三章按照金刚经所说的去修行那时候,须菩提就对佛说:“先生,这部经我们以什么名字来称呼呢?如何按照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去修行呢?”佛说:“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 。注意:这只不过是这部经的名称而已 。须菩提啊,我再问你:我说什么了吗?”须菩提回答说:“您什么也没说 。”佛接着问:“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了,先生 。”佛说:“我所说的微尘和世界都只是一种比喻 。我再问你:能不能认为看见了我的形象就是见到了我呢?能不能认为修成了三十二种好相貌就是成佛得道的标志呢?”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先生 。您所说的三十二种好相貌,只不过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上的外在表现,那是一种表象 。”佛接着说:“以财施人所得到的福德比不上以命施人所得到的福德,如果有人按照《金刚经》所说的道理去修行,时刻把经中的四句偈语记在心上,并且一有机会就给他人解说,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更大了!” 第十四章我没有说假话那时候,须菩提,在聆听了佛所说《金刚般若波罗密》之后,深深地领会了经文的内涵,心中豁然开朗,禁不住喜极而泣 。他对佛说:“亲爱的佛,您今天说出了如此深刻的经典,自从我得慧眼以来,还是第一次听您宣讲如此深刻的经论 。先生,以后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内心就会产生向道之心,以至于明心见性,生成实相 。要知道这个人,就会成就第一少有的功德 。先生,我所说的这个‘实相’,就象你您前面所说的,只是一种称谓 。还有,先生,今天我从您这里听到了《金刚经》,我理解了它,信仰它,用它所讲的道理来修行,这一点不足为难,问题是再过若干年,后来人学习了这部经典,如果他也能理解、信仰和受持,那么这个人的智慧就是世间少有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人的内心没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什么意思呢?这些都是因缘合成的假相,是暂时的和虚妄的 。只有我们看透了这世间种种假相,我们才会有所领悟,才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 。”佛高兴地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 。如果有这样的人,他在听说了这部经之后,内心不恐慌、不畏惧,那么这个人确实具有少有的大智慧 。须菩提啊,我所说的大智慧,仍如前说,只是一种指代,是一个名称而已 。须菩提,要达到大智慧的境界首先要能够忍辱,这里所说的忍辱,也只是一种称谓,要注意理解忍辱的内涵 。比如,我曾经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时,我的内心没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如果我有这些概念,我的内心就会产生怨恨 。很早以前我作忍辱仙人的时候,内心就已经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了 。所以,须菩提啊,做为菩萨,要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要把现象和感觉做为思考问题依据,应该以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如果有所执着,往往会产生偏见 。所以我说菩萨的心,不能只停留在现象上,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 。须菩提啊,菩萨是为众生谋利益的人,应该象我刚才所说的去想问题并且付诸行动 。这里我所说的‘相’和‘众生’仍然只是概念,而概念只是我们修炼过程的一种借助,是我们最终要抛弃的东西 。”“须菩提,我所说的都是真话,不是假话和开玩笑的话 。我所得到的‘佛法’是无实无虚的 。须菩提,如果一个菩萨以一种所谓的‘理论’付诸实践,就象人走进了黑暗,什么就都看不见了 。不依教条而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才会见到事物的真相 。”“须菩提,将来,若有人努力学习《金刚经》,这个人就是如来 。以佛的智慧,我可以预见这个人肯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2009-6-25 01:30 回复 释永信比丘 9位粉丝 5楼第十五章学习这部经得到的功德很大佛继续说:“须菩提,若有一心向善学佛的人,一个是舍命布施,另一个是坚信《金刚经》中所说的道理,按此修行,后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何况抄写传播,给人讲解此经,功劳就更大了 。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有着不可思义,不可估量的功德 。我愿意为发大乘心愿的人解说,为具有上乘智慧的人解说 。如果有人能坚持抄写读诵,为他人解说,我都会看得见听得到,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这样的人,就是荷担如来 。须菩提,那些沉迷于小法的人,连‘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都放不下,对于此经当然无法领会大义,不会聆听、接受和读诵,更不会给他人讲解传授 。须菩提,无论在哪里,只要有这部经的存在,一切人和神,都应供养 。经之所在,就是塔庙之所在,大家都应该恭敬作礼,并在经的周围放上鲜花 。” 第十六章学习金刚经可以抵消以前的罪过佛说:“再者,须菩提,一心向善的人,受持读诵此经,这个人先前的罪业,因为读诵这部经的原固,就可以将其罪业抵消,并且可以得到大智慧 。须菩提,我在学成之前,曾经拜过许多老师,认真地供养他们,因此获得了功德 。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比我所得到的功德要胜过一千倍一万倍,甚至难以计算 。须菩提,若有一心向善的人,到了后来的末世,还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一一说出来,有的人听说了,心理就会失去平衡,甚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啊,要知道这部经的意义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 第十七章深刻理解“无我”的道理那时候,须菩提对佛说:“先生,一心向善的人,一心想要明心见性悟道,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心理,怎样降伏心中的烦恼呢?”佛回答说:“一心向善学佛的人,一心要求得大智慧的人,首选应该立下这样的志向:我要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见性成佛,只到最后 。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须菩提,求得大智慧,实在没有一个定法 。须菩提,你说说看,我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方法?” 须菩提说:“没有,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你在然灯佛那里,确实没有得到什么万能的方法 。”佛说:“你理解得对 。我确实没有得到一个什么方法,如果真是那样,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 。正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方法可以得到大智慧,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说你在来世,就要成为佛了,号释迦牟尼 。所谓‘如来’,所谓‘方法’,正如‘如来’的字面意思一样 。如果有人说,‘如来得到了无上正果,明心见性了’ 。须菩提,实在没有一个方法让佛得道 。如来所得到的道,不是实有的也不是虚无的东西 。所以我说,一切的方法,都是佛法 。须菩提,我所说的一切法,都只是针对那时那地而言的,是一种指称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菩萨如果口出狂言,说自己要‘救一切众生出苦海’,那他就不叫菩萨了 。为什么呢?佛法不是刻意能够模仿的,佛法是不留痕迹的,实在没有一个定法,可以叫做菩萨道或者菩萨行 。所以佛说一切佛法,并无你我众生他人,高低长幼的概念 。须菩提,如果菩萨自己说:‘我要把佛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这样说的人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佛所说的庄严佛土,并不是真正的庄严,只是比喻而已啊!须菩提,如果一个菩萨深刻领会了‘无我’的道理,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 。” 第十八章过去、现在和未来佛接着问:“须菩提,按你的观点看,如来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呢?”须菩提回答说:“这些如来都有 。”佛又问:“须菩提,正如恒河中所有的沙子,佛说那是不是沙子呢?”须菩提说:“如来说是沙子 。”佛说:“假设有象恒河中的沙子一样多的恒河,又有象这些恒河中所有沙子一样多的佛世界,这个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那就太多了,先生 。”佛告诉须菩提:“在你所在的国家中,所有的众生,有多少心理,我全都知道 。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心’,也只是一种指代 。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第十九章平平淡淡就是福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珠宝都拿来施舍于人,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须菩提说:“是很多,先生 。”佛接着说:“须菩提,如果福与德是实实在在的,我反而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多 。正因为真正的福德你觉得好象什么都没有,我才说这种福德多啊 。” 第二十章佛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个形象佛问:“须菩提,你认为佛是可以以形象看见的吗?”须菩提回答说:“不是,先生 。如来不能以佛具体的形象见到 。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形象,并不是佛本身,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佛接着问:“那么,如来可以以其它的形象而见到吗?”须菩提说:“也不可以,先生 。如来不应该以具体的形象出现 。为什么呢?那种形象都是不真实的、虚妄的 。”2009-6-25 01:32 回复 释永信比丘 9位粉丝 6楼第二十一章我什么也没有说佛说:“须菩提,你不要这样去认为:‘如来今天有所说法’ 。不要这样想啊!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我今天所说的是佛法,那就是在诽谤我,是由于他不能理解我所说的意思造成的 。须菩提,所谓‘说法’,并没有什么‘法’是可以说出来的 。”须菩提回答佛说:“先生,将来会有很多人在听了这部经之后产生信念和信心吗?”佛说:“须菩提,你所说的‘众生’,并不是众生,也不是不可能是众生,所谓‘众生众生’,如来认为不是你所说的‘众生’,那是一种暂时的称谓 。” 第二十二章我什么也没有得到须菩提对佛说:“先生,人们说您得道了,其实您什么也没得到,是吧!”佛说:“对对对 。须菩提,对于道来说,我什么也没得到,这才叫‘道’ 。” 第二十三章佛法是平等的佛说:“再者,须菩提,佛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才是‘道’ 。用一颗无私欲无贪着的心去修行,一心向善,就可以得‘道’ 。须菩提,我所说的‘善法’,你不要认为就是‘善法’,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 第二十四章还有比这更大的福吗佛又说:“须菩提,在这个世界上,把比须弥山还要多的珍宝拿来施舍于人,还不如修习和传播此经所得到的福德大 。” 第二十五章没有什么需要我去教化的佛说:“须菩提,你们不要以为我要度尽众生 。须菩提,不要这么想 。为什么呢?实在没有众生让如来去度啊!如果真有众生需要我去教化,那我就有了‘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我’,是一种抽象的指代,那些‘凡夫’,就以为真的有‘我’ 。须菩提,所谓的‘凡夫’,那也是一种抽象的指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 第二十六章不要搞个人崇拜佛又说:“须菩提,能不能认为佛的相貌有着特殊的威严和壮观 。”须菩提说:“应该是这样 。”佛说:“照你这么说,那些帝王也就是如来了!”须菩提改正说:“先生,我理解错了 。”那时,佛就说了一个谒子: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 第二十七章物质不灭,运动不止佛说:“你如果认为:‘如来不经过自我就可以得道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佛接着说:“你如果认为什么都是‘空’和‘无’,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 。” 第二十八章受而不贪佛又说:“须菩提,如果一个菩萨用无数多的珍宝来施舍于人,而另一个菩萨懂得了‘一切法无我,物我同一,心物一元,得成于忍’的道理,那么后者所得到的功德要远远地胜过前者 。要知道,以菩萨的境界,是不接受福德的 。”须菩提追问道:“为什么说菩萨不接受福德呢?”佛回答说:“菩萨可以接受福德,但是不应该贪恋,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 。” 第二十九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这个人没有理解我所说的意思 。为什么呢?‘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意思 。” 第三十章世界的统一性佛说:“须菩提,把整个世界碎为微尘,这样的微尘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先生 。这都是您所做的比喻 。”佛解释说:“世界上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就是所谓的‘一合相’ 。我所说的‘一合相’,仍然只是一种指代和名词的借用 。须菩提啊,所谓的‘一合相’,是不能用语言可以表达得清楚的,只有那些凡夫俗子,才会想从其中找出个究竟来 。” 第三十一章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认为人们的思想存在着‘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观念 。’这个人理解了我所说的意思吗?”须菩提回答说:“这个人没有理解您所说的意思 。为什么呢?您所说的这些东西,是您为了说明问题的一个借用而已,不能以为这就是佛所说的真理 。”佛接着说:“一心求道的人,对于任何佛法,都应该这样去理解,这样去修行 。不要动不动就在脑子里产生出一个理论来,这叫‘不生法相’ 。须菩提,我所说的‘法相’,并不是‘法相’,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 第三十二章人生如白驹过隙佛继续说:“如果有人用全世界所有的珍宝来布施,比不上有人一心向善,读诵传播此经 。要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向众人讲授《金刚经》的意思 。要明白,一切实际的方法,如同梦幻泡影,都是一闪即逝的 。应该这样理解《金刚经》中所讲的一些道理 。”佛所讲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到此就结束了 。长老须菩提、各个比丘和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世间的天人和阿修罗,听到佛所说《金刚般若波罗密》之后,都非常高兴 。从此就按经中所说的去修行 。
金刚经最好的回向文 金刚经如何悟道,金刚经的精髓

文章插图
怎样才算是悟道了佛教讲是“开悟”了,道教讲是“得道”了,很少用悟道这个词的 。开悟和得道的意思是一样的 。就是明白了无为法,知道了无为法的无比玄妙 。具体地说,修佛的人读明白了金刚经和心经;修道的人读明白了道德经 。开悟是一种感悟,别人无法言传给你的,所以历史上才心心相印的说法,说得是师父是用心传心来传无为法的,就象是用心印到弟子的心里面去一样 。说的这么复杂,其实做起来也不复杂 。只要按照自已每天设的修行功课,坚持修行,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功德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自然就会开悟了 。是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后的自然境界 。如果目前你还没有设定每日的修行功课,又想尽快开悟,那么,从现在开始,每天都坚持读金刚经和心经,至少一遍以上,越多越好 。每天都要坚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久而久之,要有长久的打算,这样就是修行金刚经和心经法门了 。功德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自然会开悟的 。加油吧 。南无阿弥陀佛
想好好修习《金刚经》,但是即使全背下来,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请问如何修习?个人的能力有限,给你几个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一是建议你多诵读,静心诵读,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会有感应,慢慢就会有自己的理解 。二是听高僧大德的讲解,通过他们的讲解,来促进自己对于这部经书的认识和了解 。三是结合自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静心去体悟,佛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悟道的机缘 。
金刚经最好的回向文 金刚经如何悟道,金刚经的精髓

文章插图
何为佛家讲的开悟?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土 。悟道的开始,是打扫;悟道者的行迹,是打扫;开悟之后,依然是打扫 。“佛家讲开悟,就是一种智慧 。佛门弟子要开悟,并没被要求去读书,而是做事比如扫地担水,磨炼性格,有灵性的人就有可能顿悟 。而光有书本上的知识,是很难悟道的 。”平常心即是道,道说普通又不普通 。其实扫地来于一个典故,讲个佛祖的一个傻徒弟悟道的故事 。佛祖收了一对兄弟,哥哥绝顶聪敏,而弟弟愚笨,教什么也不会 。佛祖只好每天分派他扫地,让他一边扫地,一边念“扫帚”二字,这样,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突然有一日,他告诉佛祖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会有灰尘,如果每天都清扫一下,渐渐就会悟道了 。当时语惊四座,而他的哥哥更为惊讶,因为他博学多才,也没得道,没想到自己的傻弟弟竟然悟道 。他大为不解,佛祖说,你的博学不是道,执着于书本,而障碍了自性,你的弟弟,一心扫地,心中只有扫帚,时间久了,扫帚的念头一放,就顿悟自性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