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文 | 吴怼怼,作者 | 耳东陈
01 太阳底下无新事2022年整个内娱静悄悄,新作平淡,考古盛行,往事里的嬉笑怒骂,显得尤为动人 。
恰逢此时,献礼音综《声生不息》播出,港乐回到话题中心 。
作为香港回归25周年、TVB成立55周年的献礼节目,《声生不息》的选歌思路很清晰——一是以林子祥为代表的80年代普通市民心声,一是新世纪陈奕迅为代表的港乐金曲 。
借着《声生不息》,曾比特、炎明熹等新声代在内娱刷新认知 。稍稍关注香港娱乐圈,会发现香港饭圈正在进行时,势头不比前几年的内娱弱 。而大陆对香港娱乐圈的印象,依旧滞留在八九十年代顶多到世纪初 。
港版创造101(《Good Night Show全民造星》)造出顶流,顶流名字做成的虚拟货币炒至四百多美元 。疫情挡不住香港追星女孩的步伐,4月30日街头人声鼎沸,顶流姜涛过生日,灯牌亮遍全港 。
有趣的是,港版101播出时,秀人们唱的,竟多是国语歌 。比如汪苏泷的《小星星》,GAI版本的《爱如潮水》,薛之谦的《病态》,华晨宇的《我管你》,张艺兴的《sheep》……
内娱一面怀念曾经的港风,一面反向灌输香港娱乐圈实锤 。
乍一看,世纪末是内娱明星去香港求发展,现如今港星北上不再稀奇,世纪末是港乐港片席卷神州大地,如今内娱就连口水歌都成了港版101的燃炸舞台 。
其实把时间线拉长个一百年,会发现不是时移势易的境况颠倒,而是太阳底下的旧事重来 。
若把香港娱乐发展看作爬山历程,那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电影公司、唱片公司南下,是铺路期 。1960年代起,港人自我身份和文化价值认同后,本土文娱产业进入登山期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登至顶峰,其后巅峰余韵十载,再往后,容量过小的市场,内容又呈圈地自萌状 。
残余造新兴,新兴变主导,主导示弱后,又成残余状 。
周而复始,港乐生命,便如是 。
02 行至山下,多方文化启蒙香港看民国剧,国际饭店、西洋乐队、唱片机,是上海大亨生活情调的必备要素 。
这倒也非刻板印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被称做「东方爵士乐之都」,十里洋场霓虹闪烁,五六百西洋乐师结伴前来 。美国菲律宾俄罗斯人带着风琴、钢琴、伸缩喇叭和小号,甚至纯正爵士乐队中不准入的夏威夷吉他,在上海滩爵士乐队里也混成独到特色 。
西洋文化风靡的另一面,是中国时代曲的盛行 。
帝制推翻后,社会方方面面在求新,音乐自然包含其中 。在蔡元培支持下,音乐家萧友梅在北京办了音乐学院,后因种种复杂原因,音乐学院南迁至上海 。
教学土壤和新文化兼备,新声蓄势待发 。
虽突破文言戏曲唱腔,采用白话自然唱腔的乐曲新风曾被学界批为靡靡之音,但朗朗上口门槛低传唱度高的时代曲,还是迅速在国人中得到拥趸 。
典型如田汉、聂耳们的创作的各种中华新风 。
至孤岛时期,上海的电影、音乐在炮火中南下,随着唱片公司联华、百代等南移,胡蝶、周璇等歌星把国语歌带入香港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本土居民大多是广东人,说粤语,听粤剧粤曲 。战火锋菲的年代,殖民性让香港曾经当过临时的避风港 。
当时香港有线广播电台丽的呼声,有英文蓝色电台和国语银色电台,蓝色电台播欧洲流行的英文歌,银色电台播上海创作者谱写的时代曲 。
两股声音交织,夹击了本地的粤剧粤曲 。
无线电和留声机让音乐触达万千听众,以往去现场听粤剧粤曲的习惯被颠覆,新载体带着新内容,轰隆隆撼动了香港本土早年的音乐习惯 。
50年代以后,天时地利人和让香港上空飘着自由多元文化因子,欧美和传统中国兼收并蓄,文化杂烩的另一面,是民众内心漂泊中,对脚下土地并无归属感 。过客心态造就了国语和英语齐飞,粤语歌被当成难登大雅之堂的口水歌,在民间低吟 。
1959年,邵氏兄弟来到香港打造东方好莱坞,虽然起初在拍国语片,但面向大众的媒介,开始加速变化起来 。
先是丽的开始提供有线电视服务,接着商业电台开始运营,大众接触文化的渠道增加,同时,反应香港市民生活的内容,也开始涌现 。
虽然一些歌曲表达上用的依旧是国语,但内容已与香港紧密相连 。
6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1967年,TVB面世,自此香港电视进入彩色世纪,人们可以不用接驳地线享受免费娱乐 。
从前把此地当成暂留地的人随着时局发展观念改变,逐渐扎根,有了一代的成长经历,到了70年代,早年移民香港的人结婚生子,第二代人进入少年时代 。
土生土长和地域认同一齐增长,粤语歌登文化山峰,自此有了脚 。
03 上山之路,自由风气与文化认同催生文化的,向来是天时地利人和 。
70年代以前,港人听英文歌,听国语歌,听台湾人把日本调子填国语词翻唱,但粤语片和粤语歌产量在连年递减 。
70年代初,先是山洪倾泻的天灾,接着是股灾,两相叠加,人与城市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被唤醒,这片土地的文化,从对本土漠不关心,转至喷薄而出的庶民精神 。
第一代歌神许冠杰是个中翘楚 。港大毕业受过良好教育的他看世界,戏谑与温情并存,拍喜剧的趣味与经验,让他的歌在生活与无常对比之外,多了分接受天命的潇洒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均是 。
值得一提的是他跟黎彼得共同填词的《浪子心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成绝唱,虽然说到港人精神,大众条件反射是《狮子山下》的平凡耕耘彼此互助,但在香港本土,《浪子心声》的意蕴,比《狮子山下》还要深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如今打开那个年代的港乐,在或平缓或悠扬的旋律中,飘来的是袅袅升起的平凡青烟,虽然时代感极明显,但那些稳扎稳打的步伐,依旧踩在现代人心上 。
环顾泡沫疮痍孤独并存的当下,旧时音乐造的境,竟像个踏实的暂缓地 。
《声生不息》里,唱少年时代那一期,林子祥翻唱了许冠杰的《学生哥》,70多岁的人站在台上,铿锵有力,词是一个孩子到处捣蛋不学无术,话锋一转,再渺小也要努力生活 。
这份豁达,不是劝你做正确的事,走正确的路,最终达到成功的山巅,而是即便你逃课不好好念书拍拖,你得知道,渺小人也得努力自食其力 。
作词人黎彼得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他的那份人类关怀,对尊严本身的尊重,比正确的成功学,要广阔得多 。
70年代,黄霑、顾家辉、卢国霑、黎小田、邓伟雄、黎彼得一起,撑起了港乐背后创作那片天 。
早年菲律宾乐手在歌厅、音乐会受欢迎,华语编曲人稀缺且从业者学业不精,顾家辉黎小田之后,状况有改 。
粤语填词,因为一个字九种发音,韵脚稍错,便与旋律不匹配,填词难度极大 。到1976年,香港效仿欧美重视起音乐版权,成立了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幕后音乐人的权益开始被保障 。
也是这时候,香港开始逐渐确立流行音乐创作范式——重曲不重词 。
六七十年代,欧美日本及台湾音乐在香港流行,拿西洋曲子来填词翻唱的玩法,从旧上海时期就开始了 。
国语的四字发音天然注定与旋律可适配性更高,《玫瑰玫瑰我爱你》等风靡各处 。
台湾也喜欢这套玩法,但相比欧美音乐,台湾更爱改编日本音乐,其中原因,无外乎文化入侵,以及同是东亚创作群,大众审美更相近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粤语因发音的问题,填词难度大,一词一曲一首歌的范式,在唱片进化成331/3 转,每面能播6首三分多钟的歌后,产量吃紧 。
然而市场发展逐渐欣欣向荣,最适应市场的方式,是着重挑选好旋律,然后根据这首旋律,由不同人填不同词给不同歌手去唱 。
在选择曲子时,香港借鉴台湾玩法,多用日本曲,一是台湾市场成功在先,一是迎合当时港人爱去日本旅行的风潮 。
中岛美雪、谷川新司、都仓俊一、喜多郎、布施明成为港乐热门曲库,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千阙歌》《夕阳之歌》《夕阳醉了》《Monica》等等,全是那个时代的翻唱金曲 。
与此同时,面向社会的填词大赛,无形中为香港作词人协会输送了不少人才,林振强、向雪怀、郑国江……
港乐底层建设齐备,歌星齐飞 。
我们都熟悉的那个盛世在缓缓拉开大幕——梅艳芳当百变天后,叶倩文唱侠女飒爽,张国荣和陈百强是双子星,谭咏麟称霸歌坛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另一面,以Beyond为代表的的原创乐队异军突起 。
有人唱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爱情,有人将视阈拉到社会关怀,有人探讨人性,有人就社会现象调侃戏谑 。
朝气蓬勃中,融合文化里,山巅风光一片大好,英雄尽风流 。
04 巅峰余韵,唱片公司变推广公司但风流最终,逃不过雨打风吹去的命运 。
市场需求和创作能力之间,永远是有矛盾的 。
我们如今常说内娱,节奏太快了,种种粗制滥造,种种重营销而轻实质 。其实80末的香港,也暗藏着这个隐忧 。
但当时生产力蓬勃,唱片行业大盛,呈现出歌星多、作词作曲人多、销路高的盛况,产业没把隐忧当忧愁 。
销量水涨船高,整条产业链上下收入都在增加,而创造销量的歌迷,在无形中伸手要更多话语权 。这与清朗之前的饭圈乱象如出一辙 。
著名的「谭张争霸」发生在此时,虽然谭咏麟张国荣均公开呼吁粉丝不要引战,但战斗中的粉丝,眼中非黑即白,对家比阶级敌人更可恨 。
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
谭咏麟1987年宣布不再领任何形式的奖项,张国荣1990年举办完「告别歌坛演唱会」也呈隐退状态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浮躁不止于听众,香港作词作曲协会,加入了好多兼职类选手,精力不全付,质量难保障 。
几相叠加,折损的,又何止谭张二位 。
巅峰既过,疲惫尽出,虽然民选节目每年依旧,但新的天王天后,补位依旧难 。
到了90年代初,梅艳芳先是宣布不再领荣誉奖项之外的奖,紧接着暂别舞台,1991年离开,到1994年才复出 。
如日中天的人相继隐去,初代歌神亦见好就收,许冠杰于1992年退出歌坛 。
一些悲伤的事情也在发生,1992年车祸成植物人的陈百强,在1993年深秋时节与世长辞 。
当年六月初夏,黄家驹在日本意外摔下舞台 。葬礼上《谁伴我闯荡》响彻云霄,「前面是哪方,谁伴我闯荡,沿路没有指引,若我走上又是窄巷」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这一年乐坛无幸事,港中文学生黄伟文开始了自己的填词生涯 。
热火的余韵犹在,消费市场的民众短暂伤心后,并不会停止对流行音乐的渴求 。为适应市场,港媒另辟蹊径,造出「四大天王」的概念填补空缺 。
天赋型张学友,努力派刘德华,温润的黎明,跳舞很棒的郭富城,四种辨识度各异的型迅速占据人们的感官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后来看2015的内娱四大流量,总能想起当年的四大天王,也是意气风发的美好少年,只是这一次,没有《吻别》飘去欧洲,也没有《忘情水》击打内娱的心 。
四大天王狂飙突进时,卡拉OK走入市民生活 。为让普通人模仿更容易,唱片公司有意识缩窄音域,降低歌唱难度 。
流行歌曲彻底深入大众生活,音乐的观赏性却被默默牺牲了 。
到陈奕迅杨千嬅参加歌唱比赛的1995年,歌坛已然世风日下 。50万做唱片,100万用来营销 。
浮躁不再隐于皮下,好风光乍聚乍离,即便一追再追,亦只可追忆不可追 。
05 往后每一步,都是下坡路站在巅峰俯瞰过的人,下山路必定走得更艰难 。视阈窄了,风景少了,影响力降低了,下山路上依旧有起伏,但相比巅峰壮阔光景,难免萧索 。
生于Z时代的人,看2000年代的港乐,依旧觉得金曲频出,但复盘过巅峰,就会承认好落寞 。
陈奕迅是新千年之后,唯一一个,两岸三地、千家万户、人人承认的新天王 。谢霆锋的认知度在,不过大众更关注的是他的家世、绯闻 。至于他的才华,沧海遗珠罢了 。
杨千嬅也好,容祖儿也罢,谢安琪们业务能力能打,长情粉丝不缺,但要论影响力,纵然作为港乐发烧友,我也不得不承认,她们离天后级别,距离依旧有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至于张敬轩、梁汉文、周柏豪、陈柏宇,要更弱一些 。
说到影响力,古巨基和李克勤必须提名,但前者书桓身份比《爱与诚》在大陆深入人心得多 。后者《红日》几乎成毕业金曲,但除了《月半小夜曲》等极少数传唱度高的歌,他的水平,也被内娱严重忽视 。
新千年以后,港乐的颓势,众所周知 。究其原因,市场容量太小是其一,华语乐坛逐渐自我成长是其二 。
当信息差不再,自由度相当,那个市场的吸引力,就随之下降 。
1998年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明显下行 。蒸蒸日上的内地市场转眼去培养自己的新文娱,在香港的百代等唱片公司,签陈晓东等内地歌手试图持续输出,但尝试也只停留在尝试层面 。
粤语歌迷对往事,依旧如数家珍 。传说每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此言并非夸大 。
《声生不息》第四期,毛不易李克勤唱《最佳损友》,舞台置景在列车厢,窗外景色变幻,车厢内两人唱「奇怪 过去再不堪回首 怀缅 时时其实还有」 。
恍然想到2012年黄伟文作品展上,挺着孕肚的杨千嬅一口气唱完《可惜不是水瓶座》《勇》《野孩子》,黄伟文推着婴儿车从舞台出来,给了杨千嬅「世纪一抱」 。
投稿|港乐下山: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文章图片

接着《最佳损友》前奏响起,陈奕迅为往事总结「朋友 我当你一秒朋友 朋友 我当你一世朋友」 。
在此之前黄伟文和杨千嬅频传不和 。
嫌隙产生在2001年 。当时陈奕迅和杨千嬅的公司华星唱片濒临破产,陈奕迅去了英皇,杨千嬅去了新艺宝 。两个伟文给杨千嬅新公司的首张专辑《Miriam》都掏心掏肺写了歌,梁写《姊妹》《假如让我说下去》,黄写《野孩子》 。
专辑发行后,《姊妹》备受好评,甚至日后杨千嬅婚礼上,梁都用这首歌做祝辞 。但同样是用心之作的《野孩子》在大众层面和歌手本人这里,似乎都遭到冷遇 。
2005年,黄伟文在《十年选》中怨怼,杨小姐对他的道谢都是客套 。
这份怨在2006年化为《最佳损友》,借陈奕迅之口唱出Wyman心声,《最佳损友》的作曲人Eric Kwok与几位当事人都相熟,他把歌推荐给fa听 。
据《夜话港乐》记载,杨千嬅偶然间在车载电台中听到《最佳损友》,随即泣不成声,真相无从考证,但港乐背后的人与情,可见一斑 。
依旧是与黄伟文有关,2021年的粤语歌中,排行前位不乏他写的歌,《E先生连环不幸事件》看词颇有当初「病态三部曲」(《打回原形》《防不胜防》《十面埋伏》)韵味,但前奏一起,编曲依旧是平庸了 。
故人依旧服务着那片市场,但生机愈发萎缩了 。
2003年,黄霑在博士论文《香港流行音乐研究》中说,
「香港流行曲是个异数 。因为历史遗留的现实,地理环境的配合,经济条件的繁荣政治因素的因缘际会,和人才的巧合汇聚,滋生了这种揉合中西音乐元素,承先启后的现代声音 。
可惜的是时代过去,声音会随时间湮没,除了存在人们的记忆和几张尘封的唱片里,下一代未必再有人惹起共鸣了 。」
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二年,黄沾与世长辞 。
时至今日,共鸣依旧存于一些人心中 。
但新声港乐逐渐缩进了那个培育它的市场,太阳落山 。
欢乐今宵,虚无缥缈 。倒也不必唱衰,追忆唏嘘,曾登临过山巅,逛过便已足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