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轻舟智航、元戎启行打响价格战,百度们要慌了?

投稿|轻舟智航、元戎启行打响价格战,百度们要慌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谈擎说AI , 作者|郑开车
5月18日 , 自动驾驶行业出现一则很有轰动性的消息 , 轻舟智航公布了成本可低至1万元的车规级自动驾驶方案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轻舟智航之前 , 已有自动驾驶企业给出了“惊喜价” 。去年12月 , 元戎启行发布的L4级方案成本不足1万美元(约6.4万元人民币) , 今年4月再次下降至仅需3000美元(约2万元人民币) 。
自动驾驶企业接连宣布自己的“底线”价格 , 似乎预示着 , 马上就可以迎来自动驾驶时代的全面繁荣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横向对比来看 , 百度、小马智行等Robotaxi玩家才刚刚把主驾驶位的安全员换到了副驾驶位 , 百度自动驾驶方案在去年的整车成本还高达48万元 。
按道理来说 , 百度、小马智行也是头部玩家 , 和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企业相比 , 技术成本上的差距不至于如此之大 。
自动驾驶玩家打响价格战的背后 , 到底有着什么玄机呢?
“一万元”更像是一种获客手段先放结论 , 将一万元作为自动驾驶的宣传点 , 在谈擎说AI看来 , 更多偏向于一种营销手段 。
众所周知 , 在软件行业的市场竞争中 , 很多公司都会推出体验版(或入门版)和定制版(或专业版) , 前者的定位是流量型产品 , 甚至是一种获客的噱头 , 而后者是真正有应用价值的产品 , 也是能够为公司带来盈利的高附加值产品 。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 , 一万元就能买到的自动驾驶方案 , 究竟能在多少场景中顺利跑起来 , 其实还很难说 。
对于轻舟智航的1万元L4级方案 , CEO于骞其实也给出了颇为巧妙的解释 , “一方面 , 轻舟智航的“双擎”发展战略从技术层面确保了L4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 但另一方面 , 轻舟智航的L4级方案还需要通过实践 , 广泛进行测试并积累数据 , 而后反向验证技术的可靠性 。”
也就是说 , 要实现全面的无人驾驶 , 这套1万元的方案还需要继续打磨和升级 。那么问题来了 , 既然技术方案还不够成熟 , 为何要急于展示出来呢?
【投稿|轻舟智航、元戎启行打响价格战,百度们要慌了?】事实上 , 自动驾驶技术方案的价格内卷 , 本质上还是商业化所驱动的 。AI技术行业有这样一个特点 , 企业初期的重心是潜心攻克技术难点 , 因为技术是商业化前提 , 其应用价值和成熟度决定商业化能否走通 。
在宣传推广方面 , 也会突出自家的技术方案如何先进 , 宣称某项技术指标领先对手多少 , 这样才有利于获得融资、人才等各种有利资源 。比如 , 前两年Robotaxi企业就会宣传自家的测试车辆多少公里才会接管一次 。
因此在技术蓄力阶段 , 自动驾驶公司在营销上通常会采取典型的技术思维 。但是这种思维一旦到了商业应用的阶段 , 就要转换为商业化思维 。因为要获取客户 , 营销的对象变了 , 营销方式也要跟着变 。
按照商业化的思维 , 自动驾驶企业营销的对象在谈擎说AI看来有两种 , 一是目标客户(主机厂、出行公司等) , 二是C端用户 。
对于最直接的目标客户而言 , 价格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获客手段 。
对主机厂来说 , 为了占领新能源市场 , 很多车企都在玩“车海战术” , 但是对于一个细分市场来说 , 车型扎堆就难免陷于同质化的竞争 , 而汽车智能化的背景下 , 智能驾驶其实是一种和对手拉开差距的手段 , 但前提是成本要足够低 。
进一步来看 , 真正接近成熟的自动驾驶方案(专业版)其实仍偏贵 , 且还需要实践、测试积累数据 , 需要产业链下游其他企业的配合 。但只要有主机厂有接洽意愿 , 围绕商业化应用进行共同开发的合作才能达成 。
回顾过去两年 , 自 2020 年以来 , 文远知行陆续布局了无人小巴和同城货运 , 百度Apollo平台为了重卡、无人小巴的商业化落地接入多家合作伙伴 。
从轻舟智航发布1万元产品的同时 , 就宣布与火山引擎、T3出行、地平线等达成战略合作来看 , 1万元自动驾驶方案也应是出于同样的商业化思维 。
对C端用户来说 , 1万元就能实现自动驾驶 , 也能够制造一个足够有噱头的话题 , 能够出圈 , 影响更多C端群体 。虽然C端用户不是自动驾驶企业的客户 , 但搞定了终端消费者 , 也就间接提升了技术供应商的知名度 。
事实上 , 大到采埃孚还是爱信的变速箱 , 小到bose、哈曼卡顿音响 , 甚至是车上有没有苹果的Carplay , 其实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消费者购车决策起到相应的作用 。
另一方面 , 对C端用户的造势也能够为长周期业务的不确定性创造战略冗余度 , 为将来在资本市场更高的估值提前造势 。
就像2016年谷歌举办的“人机大战” , AlphaGo第一局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后 , 谷歌的股价从710美元直接涨到了750美元 。
当前很多自动驾驶公司的业务都在向更容易落地的ToB和ToG方向倾斜 , 用行业发展的眼光来看 , 能够提前做一些C端传播 , 也是给未来的市场需求爆发时 , 挣得难能可贵的市场“印象分” 。
自动驾驶公司为何急着商业化?元戎启行4个月将成本从6.4万降到2万 , 时隔一个月 , 轻舟智航喊出了1万元 。不难看出 , 自动驾驶的价格战已经散发出浓烈的火药味 , 在商业化方面 , 自动驾驶企业为何如此急迫?
在天眼查APP上查看轻舟智航的竞品信息 , 可以发现同类的竞争对手已经达到92家 , 商业化的浪潮一旦卷起 , 机会是需要抢的 。而从各种外部环境来看 , 接下来一段时期 , 自动驾驶企业对客户的争抢将会愈发激烈 。
投稿|轻舟智航、元戎启行打响价格战,百度们要慌了?
文章图片

首先 , 在自动驾驶行业供应链当中 , 自动驾驶企业是技术供应商的角色 , 依附于下游主机厂 , 像百度、滴滴这样有能力造车的玩家毕竟是少数 。
汽车市场的规模上限决定着自动驾驶市场的蛋糕有多大 , 当前汽车企业销量普遍下跌 , 主机厂的危机感自然传导到上游供应商 , 势必会加剧自动驾驶企业的内卷 。
事实上 , 自动驾驶玩家正在面临抢客户大战 , 在人工智能行业早就上演过 。
AI四小龙商业化困难的一个很大原因是 , 落地场景碎片化导致公司难以提供标准化产品 , 规模难以迅速扩大 。商汤、依图等企业布局业务很多(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出行等) , 但至今仍未冲出“大安防”业务的桎梏 。
一位不愿具名的自动驾驶业内人士向谈擎说AI表示 , “AI四小龙是前车之鉴 , 上市上了好多年 , 长期找不到好的商业化应用场景 , 要么场景太小 , 不值得投入 , 而容易规模化的场景大家扎堆涌入 , 价格又开始内卷 。”
自动驾驶到了商业化的关键节点 , 是否能够找到规模化的场景 , 还是在适配主机厂不同车型以及不同地区道路的时候 , 像当初的AI行业一样困于碎片化的场景?或许也是一个未知数 。
其次 , 当今国际局势从全球化转为逆全球化 , 政治环境的变化 , 导致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行业的投资更加谨慎 。
一方面 , 高级别自动驾驶涉及高精地图和交通数据 , 还关乎一国科技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中美国家层面的博弈 , 科技竞争是焦点之一 , 在两国皆有布局的自动驾驶公司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实质的影响 。
根据《晚点 LatePost》3月份的报道 , 去年在美国上市的自动驾驶重卡公司图森未来已决定分拆中美业务 。小马智行也因一次并未造成人员伤亡的测试 , 被当地政府吊销了测试牌照 , 而后不得不停止了在加州的测试 。
另一方面 , 宏观金融环境也在变化 。美联储为遏制通胀 , 已经释放明确的加息信号 。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 , 短期内高风险、低收入的公司首当其冲 , 对自动驾驶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
去年下半年以来 , 小马智行和智加科技均未能按计划在美国上市 , 同为自动驾驶公司 , 是否还能如愿收获国际融资 , 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
种种外部原因导致的行业融资困难 , 让自动驾驶企业显得更加迫切地抢夺商业化的机遇 , 喊出1万元的价格也就不难理解了 。
自动驾驶技术能否走向开源?既然1万元是尝鲜价格 , 那么或许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猜测 , 在不久的将来 , 可能有别的企业要推出0元自动驾驶方案了 。
去年互联网巨头在云计算业务争夺激烈 , 腾讯云以0元拿下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与运营规划项目 , 当天华为云则以1元的价格中标省级政务信息系统云服务项目 。
云计算行业“0元标”、“1元标”的拓客方式 , 或许已经为自动驾驶玩家进行了一场预演 。
对云商而言 , 给出远低于成本的超低价 , 目的是要切入细分行业 , 去完成行业案例的积累 。而自动驾驶企业也需要和B端或G端客户进行协作 , 一起围绕某个具体场景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项目开发 , 才能完成从0到1的跨越 。
换句话说 , 超低价的自动驾驶 , 可能是前期进入商业化场景时 , 不惜代价打造标杆案例的行为 , 以超低价“交个朋友” , 才能推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正的应用场景 , 后续客户可能就享受不到这样的低价了 。
从自动驾驶技术路径来看 , 对于布局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企业来说 , 出现超乎想象的低价其实也是技术走向开源的一个预兆 。
众所周知 , 单车智能困于永远解决不完Corner Case , 相较之下 , 沉寂多年的车路协同方案开始升温 , 在最近国家提出的大基建战略下 , 发展前景显得更加清晰了 。
从技术的入局门槛来看 , 单车智能门槛较低 , 集聚着特斯拉、蔚来等一堆主机厂自研都有能力自研 , 然而车路协同不是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单独完成的 , 其关联行业包括大数据、通讯、卫星定位、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
由这些行业中的领军企业携手 , 共建一个开源的车路协同生态基座 , 或许是商业化想象力能够充分释放的必由之路 。
为了应用生态的构建 , 谷歌安卓、华为鸿蒙都选择了开源 , 把操作系统代码、开发工具链免费向行业公开 , 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 提高业务的毛利润 。
自动驾驶行业同样是软件行业 , 车规级AI芯片同样遵循摩尔定律 , 一旦进入商业化阶段 , 芯片成本的下降会非常快 , 而软件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是零 , 所以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厂商其实也符合将技术开源的条件 。
今年2月24日 , 百度Apollo与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北京车网科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 , 发布了开源车路协同数据集 , 向境内用户开放下载使用 , 其实就是百度Apollo构建朋友圈 , 意图做大车路协同商业生态规模的一项举措 。
1万元自动驾驶方案的发布会上 , 于骞也表示 , “将与产业伙伴密切合作 , 通过一个商业闭环推动更大的商业闭环 , 早日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 。”
虽然不是开源 , 但在构建更多生态伙伴的长远目标上 , 轻舟智航与百度开源的数据集有着异曲同工的出发点 。
1万元的自动驾驶到底是不是行业内的终极底价 , 或许已经不再重要 。比较能够确定的是 , 赛道上的自动驾驶企业 , 已经开始了商业化圈地的竞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