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这届“韭菜”,转头迷上债基?

投稿|这届“韭菜”,转头迷上债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锌刻度,作者|陈邓新,编辑|许伟
眼下的基金生态,可谓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
昔日万众追捧的股票基金,发行遭遇了“冰点”,卖不动了成为业界的共识,甚至部分股票基金将申购及定投起点金额下调至0.01元,连“零钱”也看得上了 。
与之对应的是,债券基金却“青云直上” 。
非但频频登上基金热搜榜、基金销量榜,更是开启了“限购令”模式,享受了“网红”的待遇,令人叹为观止 。
在投资者心中,债券基金怎么就成了“替代品”?从门庭冷落到熙熙攘攘,债券基金逆袭背后是何道理?债券基金,真的没有风险吗?
亏怕了,不想再当韭菜“说山下的‘老虎’不吃人,就是骗人的!”97年生的李金明如是说 。
李金明踏入职场不久,手中余钱不多,再叠加暂时没有买房结婚的打算,因而有了以小博大的打算 。
可惜的是,李金明对股市有所畏惧 。
“都在说以后A股机构化,未来是基金的天下,散户就是韭菜,只有被割的命 。”李金明看到同事的基金每天能赚个几十上百元,颇为眼红,遂跟着同事一起买了重仓新能源基金,“那个时候,新能源是YYDS” 。
尝到甜头之后,李金明不断加码,一度持有9只股票基金 。
然而,好景不长,基金波动加剧,张坤、葛兰等“网红”基金经理跌下神坛,连累基民也亏损连连,李金明也不例外,前前后后亏了近4万元,“回头再看,基金也是韭菜,钱都被谁赚走了?”
一时间,李金明亏得怀疑人生,明明新能源基金是业界最为看好的高景气赛道,利好频频却不涨反跌,每次查看收益都是那么的辛酸、无奈与委屈 。
【投稿|这届“韭菜”,转头迷上债基?】一气之下,李金明趁着这波反弹一把全割了,将之前与基金“长相厮守”的誓言抛之脑后,剩下的钱一股脑全部放入短债基金中 。
所谓短债基金,因投资的债券期限短而得名,投资范围仅限于债券、央行票据等固定收益品种以及银行存款,不投资股票和可转债 。
以上可见,短债基金适合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
投稿|这届“韭菜”,转头迷上债基?
文章图片

债券基金霸榜
“谢天谢地,再也不用天天绿了,看到红色饭都要多吃两碗 。”李金明如今不再幻想“别墅靠海” 。
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投资就是要留一分清醒在人间,做大概率赚钱的事儿,短债基金净值较稳、流动性较好,可以满足求稳投资者的核心诉求 。”
据银河证券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短债基金的规模为3079.42亿元,相比一年前的1382.47亿元,同比增长了122.75% 。
而据Choic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20日,2022年共成立了36只中短债基金,而去年同期仅有6只,数量增长了5倍 。
资金追捧,“限购令”随之而来热销之下,债券基金也“傲娇”了起来 。
一名投资者告诉锌刻度:“只听说过张坤的基金限购,从来没有想过债券基金也有这玩意,你敢相信?”
事实上,限购成为了行业的关键词 。
广发、南方、平安、兴业、鹏华、国联安、海富通等大大小小的基金公司都对旗下的债券基金进行了程度不一的限购 。
譬如,招商产业债券基金,一只由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长债基金,历来受投资者的青睐,2022年1月24日起将单日单个投资者的限购额度由1万元调整为2000元 。
再譬如,高人气的平安中短债基金,2022年5月16日起将单日单个投资者的限购额度由5万元调整为1万元 。
据公开数据显示,5月以来已有超百只债券基金对投资者开启了限购模式,其中有3只基金的限购额度标准为10元,有19只基金的限购额度标准为100元 。
债券基金之所以炙手可热,背后的原因有三 。
首先,“资产荒”愈演愈烈 。
永赢开泰中短债基金经理卢绮婷表示:“2022年以来,权益等风险资产表现惨淡,避险情绪上升导致资金流向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固定收益市场 。其中,主打追求‘稳中求进’的短债、中短债基金因表现较好备受资金追捧 。”
截至2022年5月31日,上证综指下跌了13.16%,深证成指下跌了23.52%,创业板指 下跌了29.08%,标普500下跌了12.76%,纳斯达克下跌了22.46% 。
资本市场的动荡,肉眼可见 。
一名公募人士告诉锌刻度:“目前,谨慎投资成为主基调、资金回流成为新常态,高确定性资产成为‘香饽饽’,如此才出现了局部的供需失衡 。”
其次,支付宝与理财通力荐 。
近些年来,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不断下滑,到了2022年更是惨不忍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27日,有统计数据的704只货币基金2022年以来的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为1.7515%,已经跌破2%关口,而年初还是2.5098% 。
此背景下,支付宝与理财通不约而同引导投资者转投债券基金 。
譬如,理财通直白地展示了转投之后的年化收益率将提升多少,且不用先赎回货币基金,通过“余额+”“零钱通”可以直接购买 。
投稿|这届“韭菜”,转头迷上债基?
文章图片

再次,限购火上添油 。
投资者大量涌入,无可避免会摊薄存量持有人的收益,出于谨慎的态度一部分债券基金有了限购的举动 。
此举虽然保护了存量持有人的利益,但也一定程度上起到火上添油的作用 。
投资债基,也不能包赚不赔尽管如此,债券基金并非可以高枕无忧,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
一方面,投资范围决定风险高低 。
80%以上的资产投资于债券的基金就可以称为债券基金,照此定义债券基金大致可以分为纯债与偏债两类,前者包括短债、中短债与长债,后者的代表就是各种固收+产品 。
偏债的风险肉眼可见,但纯债就比较隐晦了 。
对此,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排行榜买基金,对产品细节往往不太在意,忽视了可转债这个风险点 。”
可转债是一种可以转换成股票的债券,其走势与正股息息相关,做得好可以成为纯债的加分项,但做不好就是纯债的减分项 。
据天天基金网的数据显示,一共收录了67只名称中含“转债”“可转债”的基金,成立以来共有62只基金取得正收益,但2022年迄今为止无一只基金取得正收益,亏损幅度从-3.51%~23.66%不等 。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纯债名称中不含“转债”“可转债”,但其投资范围也包括了可转债,前文提到的招商产业债券基金就是如此 。
另外一方面,不排除亏损的可能 。
抛开可转债不谈,如若纯债投资了信用债、高收益债等收益更高的债券,一样也有单日亏损的可能,甚至碰到债券违约引发恐慌性抛售,还会出现大幅亏损 。
投稿|这届“韭菜”,转头迷上债基?
文章图片

纯债也不代表100%正收益
譬如,鹏华全球高收益债人民币与2021年10月8日当天单位净值暴跌17.63%,债基玩出了股基的味道 。
总而言之,从历史来看,债券基金与股票基金往往呈现跷跷板效应,当经济复杂时前者的抗压性更好,一旦资本市场转暖,股票基金又会再度吃香 。
那么,年轻人对债券基金的热情可以持续多久,仍要继续观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