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简单曲谱 古琴打谱如何看,古琴如何打谱

古琴乐谱中的字怎么看?
古琴上的谱字也叫负字谱 。减字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符合大川现代汉语 。现分三类描述如下:(1)古琴的右指法符号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部,一般在月山和易慧之间,高音区的音调也可以在易慧左右,使声音柔和 。从右手徽章弹出的叫“出”,弹进身体的叫“入” 。无论是弹进去还是弹出来,都是稍微向琴面倾斜,声音更饱满 。而且不要深入琴弦,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指甲背的三分之一 。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叫禁 。四个手指分别向两个方向弹进弹出,产生断、握、擦、挑、钩、挑、打、挑等八种指法,称为右手基本八法 。其余的复合指法、特殊节奏指法、和声指法,都是从这八种基本指法演变或组合而来的 。尸(破):以大指甲背弹入,大手指中、后两段微弯,平躺于掌下,弹起时上下抽动,放开虎口 。它的运动与中段的手腕力量相结合 。美食中间名的三指是直的,中间一段是胶粘的,最后一段是凹凸不平的 。禁止手指微翘,指甲尖微翘 。陀(陀):大指颠倒,虎口张开,先肉后甲,伸出来 。它的运动在中段与手腕力量相结合 。弹完后,大手指仍在掌心下,中指的中间和最后两段略低于食名的第二指,手指微张,手指如前禁止 。木头(擦):用食指弹进去,先肉(摸弦),再钉(拨弦) 。屈食指根部,伸中末两段,大拇指中末两段略屈,侧卧于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约一弦 。每次往里抹,食指跳过都会落在大指甲尖上抵抗 。食指中间和最后两段的运动力量 。中、中指伸直,手指微开,高低不平,手指如前禁指 。(Pick):用指甲背弹出来 。将食指最后两段弯曲,大拇指微微弯曲,将指甲尖抵住食指的翘头,挑出来 。它的动作在食指的中间和最后两段,大手指用力粘住 。中指微弯,余势同擦,禁指如前 。滴答(滴答):用中指弹进去,先弹肉,再弹指甲 。中指根部弯曲,后两节伸直,中指下侧弯大拇指 。每次勾的时候,中指的指尖一定要落在大指甲尖上,搁在下一根弦上 。它的运动指的是毅力的力量 。名字的第二指是平的,比中指高,禁指如前 。(打勾):用指甲背面弹出 。在它的根部弯曲中指,用大拇指画一个圈,把大指甲的尖端压在箕斗上 。它的运动就像采摘 。名字的第二指略弯,高于中指,禁指如前 。丁(打):咬进去的名字叫手指,先肉,再钉 。它是指弯曲的根部截面,延伸到最后两个截面 。它的运动是由根节的屈伸带动的,两根手指在食物中贴在一起伸直,比名指高 。手指大的时候,就是傻傻的开虎口,直到最后两段,做个八字 。像以前一样是禁止的 。(Pick):用你著名的指甲背面弹出来 。名字指的是结子的根部,和挑差不多,只不过不用用大手指顶住 。它的运动在于
晚上(名字手指):把中间一节弯曲,一定要把最后一节突出来,压在跳步的左侧 。四个手指像以前一样被禁止吃大餐 。千万不要把中指压在无名指上,帮助发力 。(跪指):名指弯其中段,跪其末段,以指背跪于弦上 。按压方式有两种,要么用指甲背面,要么用关节,都要用左侧按压 。跪指中上春音准 。米(散音):右手弹空弦,左手不要按 。你可以用你的中指在十个标志上画点 。(泛音):右手弹弦,左手对准会徽,在弦上轻敲,使声音极其清晰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左手手指离弦很近,弹奏时弦跳动,触指泛音,简称“粉蝶浮花” 。弹的时候左手手指轻轻一点,一点开始的时候也变成了泛音,简称“蜻蜓” 。弹泛音时右手要靠近岳山,这样声音才清晰 。对于分散的泛音,泛音符号用在频谱上 。(浮):在一首钢琴曲的开头和结尾,经常使用泛音,有时在松散的或有调性的曲调中间,经常插入一二十年或一段泛音 。此时,使用“JA”符号来表示以下谱词,这些谱词都应作为泛音来演奏 。(停止):用于一个段落或一两个泛音结束的地方 。上:按完音,左手指从标准到月山按弦的音,右手不再弹 。连续两次就是连续两次 。下:按下弹奏的音后,左手指从标准到龙牙关下位置按弦的音,右手不再弹奏 。甚至接下来的两次都是两次 。(回车回复):按下子弹的声音后,离标者的声音叫回车,再回到标者的声音叫回复 。就连原来的子弹都有三种声音,一种真实的,两种想象的 。两次进入的称为复式 。(退而复之):按下子弹的声音后,离本位下一步的声音叫退,回本位的声音叫复 。如果退回两次,就叫双退 。(分离):先按位置放,然后到第一个位置再放 。两实一虚,共三声 。前后打两次,中间走一次,所以叫分开 。(折叠):大指按上音后,第一指按下位,大指弹弦发声 。折法是用大指甲的边缘向上向内推弦,名字和手指还是按着的 。(爪上),大手指压弹后,指甲尖会将弦向上爪,会发出松的声音,称为爪上 。(收线):名指弹后,指尖收线,产生松音,称为收线 。(放音):名指弹后,以散音释放弦,同时向右压第二弦演奏,与释放的音相协调 。(同音):也叫带带,演奏方法是指在名称指奏后,拉起琴弦,同时用右手指拨另一根琴弦的散音相同 。(何英):按下炸弹后,左手手指上下移动,走路时有声音,回应右手弹其他弦的声音,称为何英 。笨拙(推出):中指按弹后,手指向外推弦,得一音,比乐队重,专用于一弦 。(吉):名字手指按下后,大手指敲击上一个音素上的弦发出声音 。不要打钢琴脸 。(虚拟):不要按也不要弹,用大手指或名字指向需要的字符串和音素 。
罨得声叫虚罨 。(虚点)同 。(虚按):弹时得声之后,乘声未歇,用指浮按弦上,以遏余响 。(吟):指头于按弹得声之后,随肘臂的振动而左右动荡,往来分余,约四五转,如吟哦一样,取音贵圆活,用力在肘臂 。犭(猱):指头于按位得声之后,随手腕左右摆动 。如物之有伸缩力,随伸随缩,连而不断 。动荡幅度较大,约过二三分,来回两三转,取音贵苍劲,运指纯用腕力 。卜(绰):上滑音 。由位下少许,斜势按上到位,乘此弹出得声叫绰 。氵(注):下滑音 。由位上少许,斜势按下至位,乘此弹出得声叫注 。立(撞):按位已弹得声,用指急撞上少许,速回归原位再得一声 。一般是把一声划为两声,也有少数如急进复 。(唤):多数琴谱都认为,乘右弹时绰上二分,逗其音下过本位二分,速上本位,凡音两折,如鸠鸣唤雨之声 。有如回音 。唯《琴学入门》则解释为“乘下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如反撞急进复之意 。”又似逆回音 。豆(逗):于急绰略至过位之际,速迎其弹声以出本位之音叫逗 。运指与撞相似,只是撞用于弹后,与正音分离为二;而逗用于甫弹时,与正音合而为一 。史(使):右手弹弦,左手用逗叫逗;右手不弹,左手在走手音中用逗叫使 。于按弹得声后,指上一位或二位,再作吟猱,并撞(即使也),复下本位 。(掏撮三声):左手名指按弦,大指先罨后摺,再用右手一撮,左手再罨摺两次,最后右手一撮,共得八声 。(摺拔刺三声):与上例相同,唯此次不用撮而用拨刺 。(3)古琴附注符号有些减字符号,与左右手指法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为了说明曲调的轻重疾徐、反复、休止等,或对琴谱的组织结构以及演奏技法作些说明注解,这些减字符号叫做附注符号 。这些符号,一般都有现成的音乐术语、音乐符号与之相对应,在改进记谱中,都可被取代 。扩展资料:古琴记谱据统计,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遗产使古琴成为当今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 。而这都要归切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法——减字谱记谱法 。唐代以前,古琴的乐谱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极其繁复 。一个指法要用一句话记录,一首曲子记下来往往比一篇文章还要长 。鉴于这个原因,晚唐一个名叫曹柔的人发明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每字各取简洁的一部分,再将这几个部分拼为一个“字” 。减字谱实际上就是指法谱 。因此,唐代之后的大量琴曲都流传到了今天,而唐代之前的琴曲大部分则失传了 。目前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相传为南朝梁代的丘明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谱,为唐朝手写卷,原件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减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 。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 。《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 。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 。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

古琴简单曲谱 古琴打谱如何看,古琴如何打谱

文章插图
古琴打谱,记谱,移植,作曲,如何详细解释,有没有专业大师解惑!!感恩学习古琴,经常能听到「打谱」、「移植」、「改编」、「创作」、「即兴」这几个术语,但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发现一些琴友对上述几个概念混淆不清,为此特撰写小文明辨一下,欢迎留言追加自己的认识 。1、打谱「打谱」-这是学习古琴必须掌握的一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关什么是打谱的论述和文章很多,比如:林友仁、成公亮、朱默涵、章华英等,大家可以网上搜一下,这里只做一个简略的描述:就是把古琴自古留存下来的三千多首古琴曲加以整理,让古曲依谱发出尽量接近于原来本真的声音,并见诸于翻译好的乐谱或CD等,这个过程叫「打谱」 。可见,一般人或初学者是无法完桐拦成工程浩大的打谱工作的,这里所牵涉到的文献文字、版本比对、校勘考古等方面的难度远非今人想像,随便阿狗阿猫都能「打谱」,那谱还要打吗?「打谱」岂是儿戏?那叫「没谱」!解放前打谱速度缓慢,解放后打谱速度日渐增快,喜忧参半 。2、移植「移植」-就是把别人创作的器乐曲或歌曲,翻版到不同的乐器上演奏,一般很少改动原作者的谱本 。比如说把「猪八戒背媳妇」用古琴移植并弹出来、把「超级玛丽」用古琴移植并弹出来…诸如此类,没有对音乐进行改造与变化,仅加入不同指法编配,此类称为「移植」 。古激轮拦琴上来说,乐曲与歌词都不是我写的,我只是依照原曲配上古琴指法 。当今移植之风曼延大江南北,乐此不疲 。3、改编「改编」-就是在原曲作者、词作者创作基明胡础上加入自己原创的曲与词,形成以原曲为主体的二次创作谱本 。改编是改编者的创造性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原作的属性,而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达到新的效果或不同的创作目的 。古琴上来说,就是乐曲、歌词都不是我原创,但我增删了自己的一些音乐片段或对原曲进行了改动,同时,加配了古琴指法 。这类作品往往出自于音乐学院有改编能力或民间具备乐理基础的琴人 。比如陈长林的《春江花月夜》、徐晓英的《泣颜回》等 。4、创作「创作」-曲目、歌词、指法等全部重新由创作人创造的全新作品叫创作,是琴家创造出新琴曲的整个艺术实践过程 。创作可以由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多人或集体完成 。即兴也是一种创作 。琴家总是在以往的琴曲中汲取经验,对前人的琴乐表现手段与各种手法进行分析、判断、提炼,通过自己的重新设计、安排、想象进行新的创造,产生新的琴曲 。因此,对历史音乐文献的熟悉,对琴乐的领会,对琴乐语言特点的掌握是创作的重要条件 。古琴上来说,比如近代的「春风」、「三峡船歌」之类 。创作曲目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今古琴发展的一大瓶颈 。创作琴曲少、烂、差也可见一斑 。演奏家与作曲家并不等同 。5、即兴「即兴」-是琴家根据瞬间的感受,使琴曲内容具体成形的创作活动,并随着创作者的演奏水平与现场发挥而呈现不同的型态 。即兴创作的特点是富于激情、现场发挥,灵活多变,灵感不可重复,但时间短促,缺乏推敲余地,不易尽善尽美 。现代古琴即兴研究有林友仁、李祥霆等 。可以下载【古琴会】随时随地接受名师指点 。
【古琴简单曲谱 古琴打谱如何看,古琴如何打谱】什么是古琴的“打谱”古琴打谱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给减字谱标出音高和节奏,还要判断其调式调性,找出不同版本的相同琴曲,找出源头,有异议的地方需要做版本互参 。有不合逻辑需要改动、对琴曲的理解需要备注说明
古琴简单曲谱 古琴打谱如何看,古琴如何打谱

文章插图
古时候的音乐是怎么记谱的?中国古谱历史久远,内容丰富 。早在先秦典籍《礼记·投壶篇》中,记载着一种古老的谱式 。该乐谱记录了周代“兽鼓”与“薛鼓”两种鼓套的演奏符号 。随后,又出现了以十二律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等代表旋律中音高关系的律吕谱,这种乐谱实际上仅具有简单的指代符号关系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一种“声曲折”谱,但《汉书·艺文志》中仅存作品目录,如《河南周歌诗》、《周谣歌诗》等,并未见曲谱 。其曲谱后见于《宋书·乐志》,类似今之“郎当谱”(即状声字谱) 。中国古琴谱的出现,可能很早 。明人朱权的《新刊太音大全集》,原为宋田芝翁编《太古遗音》,其中辑录唐人论琴及指法资料多种,其中谈到古琴谱的来源时说: 制谱始于雍门周 。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 。(1)雍门周是战国人,关于他制谱的记载,尚无其它文献可资佐证 。张敷之谱,因是“别谱”而未流传于世 。古琴谱是以记写演奏技法为基本特征的手法谱 。早在西汉中期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2);蔡邕《琴赋》写道:“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抵掌反覆、抑按藏摧”(3);嵇康《琴赋》也有“上下累应,踸踔磥硌”、“搂搀擽捋,缥缭撇挒”(4)等记载 。其中,攫援、摽拂、抑扬、徘徊、抑按、上下、踸踔、磥硌、薯洞凯搂搀、擽捋、缥缭、撇挒”等,显然是当时琴家命名的指法术语 。可见,在这一时期已形成一套左右手的指法体系 。北魏神龟年间〔公元518-520年〕,陈仲儒用文字记写有《琴用指法》一书 。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古琴已有了固定的形制、音位、琴调、指法,一首琴曲借用文字将其演奏指法、音位、琴调贯穿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谱式 。南北朝时丘明〔公元494-590年〕传谱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便是这样一种用文字记写的琴谱 。原谱为唐初抄本,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后杨守敬〔1839-1914年〕将其影摹,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辑的《数唤古逸丛书》中出版 。该乐谱是通过文字对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叙述,间接反映出乐曲的音高与时值的谱式,故名文字谱 。乐谱没有具体音高标记,只有按演奏技法的记载去弹奏后才出现该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琴谱初唐时期,继续沿用着过去的谱式 。当时有琴家颤纯赵耶利〔563-639年〕,“出谱二帙,名参古今”(5),“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6) 。这五十多首琴曲,很可能是他当年整理的全部琴曲 。《唐志》中列有他所撰的《弹琴手势谱》一卷、《琴叙谱》九卷,《宋志》中又有他的《弹琴右手法》一卷 。不过赵耶利整理的谱集,仍然使用了繁难的文字谱 。如同我们在《碣石调·幽兰》中看到的那样,“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7) 。由文字谱到减字谱的改进是中唐时期由曹柔完成的 。正如明人张右衮在《琴经》中所说,“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意赅 。曹氏之功于是大矣!”比如,原先“大指按五弦七徽,右手食指挑五弦”这样两句话,就可以简化成“ ”这样一个符号 。由于减字谱的发明,晚唐陈康士、陈拙等整理了大量的琴谱 。《新唐书》载陈康士撰《琴调》四卷、《琴谱》十三卷、《离骚谱》一卷等 。陈拙撰《大唐正声新祉琴谱》十卷,《琴籍》九卷(《宋志》),可惜均已佚 。到南宋末期,减字谱已基本定型了 。宋姜夔辑有《白石道人歌曲》谱,载有歌曲十七首,属“俗字谱” 。其中,刊载有他自己作的一个琴歌《古怨》 。从这个曲谱中,很具体地为我们指出了古琴曲的减字谱发展到十二世纪末的情况,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另外,在南宋陈元靓编纂的类书《事林广记》中,收录了《开指黄莺吟》及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个小品琴曲 。其减字形式与明清时期已基本相同 。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与乐种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应是工尺谱体系的乐谱(包括唐宋时期燕乐半字谱、俗字谱及明清以来通用工尺谱混杂书写的乐谱),状声字谱与符号谱及潮汕地区二四谱等,但这一时期刊印琴谱之风很盛 。首先是朱元璋之子朱权,封宁献王,刊印了《神奇秘谱》、《新刊太音大全集》等琴谱 。到明中叶嘉靖以后,其它藩邸和民间也纷纷开始把各自收集的传受和创作的琴曲,用减字谱刊印下来 。其中较著名的有《杏庄太音补遗》(1557年,萧鸾编)、《文会堂琴谱》(1596年,胡文焕编)、《松弦馆琴谱》(1641年,严澄编)、《大还阁琴谱》(1673年,徐上瀛编)、《澄鉴堂琴谱》(1686年,徐常遇编)、《五知斋琴谱》(1772年,徐琪编)、《自远堂琴谱》(1802年,吴灴编)、《蕉庵琴谱》(1868年,秦维翰编)、《天闻阁琴谱》(1875年,唐彝铭编),等等,总计达一百五十余种之多 。而其中所记录的琴曲之多,更是一笔令人惊叹的巨大的音乐财富!综上所述可知,传统的古琴记谱方式,从汉魏时期的弹琴指法称号,六朝初唐时期的文字谱,中唐至宋代的早期减字谱,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减字谱形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琴曲有了记谱法之后的初级阶段,琴家只是用来备忘、交流或示范,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要用谱传琴 。并且,由于弹琴的人不多,并且同一师承的琴人相对集中在某一地区,互相传习时,都用抄本 。故文字谱留存至今仅一个卷子本《幽兰》 。唐宋时期,虽有赵耶利、陈康士、陈拙及宋代朱文济、徐宇、杨瓒等编纂了大量的琴谱,但至今均已亡佚,部分琴曲则保留于明代《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谱集中 。由于古琴减字谱的读谱法虽未失传,但其指法符号、体系、派别很多,形态与名称庞杂不一,悬疑之处也比比皆是 。因此,古琴谱与唐琵琶谱、唐五弦琵琶谱、宋俗字谱等,学术界将其归入疑难古谱中 。古琴音乐打谱的主要使命,是将一首久已失响的琴曲近乎原貌地展示出来 。并将其曲谱转译成现代通行的乐谱,以供研究、教学、演奏、创作之用 。当然,由于琴曲通常只用减字谱记录,而不必译成他谱,因此,古琴界历来无“译谱”之说,而叫打谱,即“按谱鼓琴” 。直到清末,打谱才加了一道手续,译成工尺谱,并与减字谱相对照 。从此“打谱”便包含译谱的意思 。清末闽派琴家祝桐君撰有“按谱鼓曲奥义”,见于《与古斋琴谱》中,这是一篇关于打谱方法的较完整的论著 。张鹤《琴学入门》曰:“按谱鼓琴,俗称打谱” 。其打谱的方法,就是由琴家对这些保留在古代琴谱中的琴曲,通过版本的选择与考证,乐曲的背景分析,指法及演奏方法的研究,谱字的认定,将音高、技法、音色、力度的变化、局部的节奏,都在实地弹奏中将其译解出来,然后再揣摩琴曲意境,经千百遍的弹奏,确定腔韵、句段结构,最后定拍并记谱 。早在1914年,杨时百先生译解《幽兰》,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五六十年代以后,管平湖、查阜西、姚丙炎、吴景略等多位前辈琴家,先后打谱《碣石调·幽兰》、《广陵散》、《酒狂》、《离骚》、《乌夜啼》、《古怨》、《长清》、《短清》等一大批琴曲,为古琴打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查阜西先生的主持下,又编纂了《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存见古琴指法辑览》(油印本)、《历代琴人传》(油印本)等著作,管平湖先生还撰写整理了专著《古指法考》(油印本),为古琴音乐打谱提供了详实、系统的第一手资料 。近二十年来,又有龚一、吴文光、成公亮、陈长龄、丁承运等琴家打出了《大胡笳》、《大雅》、《神人畅》、《文王操》、《洞庭秋思》等琴曲,并对许多琴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索 。二、古琴打谱的方法与过程打谱是一项费时费日的艰辛工程,故琴人有“大曲三年,小曲三月”的说法 。打谱的过程,涉及到音乐史学、考古学、版本学、文献学、乐律学、历史学、文学、指法翻译及琴谱考证等各方面的问题,故学术界有“曲调考古”的说法 。现将琴曲打谱的方法与过程,详述如下:1、谱本的选择与研究由于明清时期古琴曲的传谱较多,同一琴曲、琴歌可有数种至数十种谱本流传,而不同谱本在乐曲风格、演奏指法、学术价值及编纂者水准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因而,选择一个合适的谱本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明初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化了整整十二年的时间,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上卷“太古神品”十六曲,从其减字形式研究分析,参照谱内各曲的解题,可以证明多为唐、宋间遗留下来的原写曲谱 。而中、下卷“霞外神品”,其中不少琴曲源自宋代浙派琴家杨瓒所编《紫霞洞谱》,且谱中不少琴曲在元明之际得到时人的不断加工 。因而,对于研究宋元时期浙派琴学风格及元明之际古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又如明人汪芝所辑的《西麓堂琴统》,是现存明代各种谱集中,收曲最多的一部传统曲谱,其中大部分是“极为罕见的远年遗响”(8) 。如《神人畅》、《广陵散》、《间弦明君》、《风云游》等 。选择这些古曲进行打谱,对于研究汉魏六朝以来琴曲创作的艺术规律,或者作为鉴定琴曲创作时代的依据,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除了同一琴曲可有不同的谱本,同一琴谱也有不同的刻本与刊本 。如《碣石调·幽兰》有原日本神光院收藏的“神光院本”和1884年《古逸丛书》中收入“古逸本” 。后者作为前者的摹刻本,显然有诸多误刻失实之处 。又如现存清代琴谱中流传最广的一部琴谱《五知斋琴谱》 。该谱历来屡经翻刻,故版本甚多 。其中,以清康熈原刻精印本为最佳 。其它版本如乾隆时翻刻本及民国时期的石印本等,则稍差 。由于已版《琴曲集成》,对所收琴谱的版本,已进行了筛选鉴别,打谱者可以此为据 。另外,琴谱在刊印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版误、谱误、笔误等,需打谱者参照其它谱本进行校勘注释、仔细研究 。在存见古谱中,也有一些抄袭他谱、质量低劣、并无多少研究价值的谱本,这些均须打谱者进行细心甄别 。2、琴曲内容与背景的分析不同的琴曲,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时期,表现不同的思想内涵 。因此,在打谱之前,打谱者需全面地阅读、研究相关资料,对曲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动机与琴曲本身的人文背景、精神内涵、气质神韵等,需要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理解、体会 。其中一个重要的提供琴曲内容和背景的资料来源是琴谱中的解题、后记、标题、歌词等 。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打谱者可对整首琴曲有一初步完整的印象 。因为这些文字说明一般来说均提供琴曲的产生时代、传谱渊源,艺术意境、音乐形象等等 。如琴曲《遁世操》,载于《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多种琴谱之中,据《神奇秘谱》解题称“琴曲之高洁者,止此曲为最高古 。”《琴苑心传全编》亦称:“神骨峭异,迥不寻常,真太古之音 。”从上述解题可知,乐曲表现了古人隐逸山泽、飘然出尘的闲雅情致,其音乐风格高古从容,恬淡深远,不可能繁音促节 。因此,这些文字的说明和补充,有助于打谱者对琴曲的风格、指法、节奏、速度及音乐形象与意境等因素予以印证,并作恰当的处理 。当然,对于这些文字打谱者也应持客观的态度,对其中某些不实之处,应注意鉴别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抒情写意的工具,在历代的诗集、文集、正史、笔记及琴论琴书之中,留下了蔚为可观的琴诗、琴词、琴文、琴论及记载、杂录等,这是打谱者对琴曲进行文化背景与内容考察的另一资料来源 。打谱者应从这些史料中去寻求验证,以便对乐曲进行更全面、深刻的分析与理解 。3、译谱与指法的研究作为一项严肃的学术活动,古琴音乐的打谱,首先是一个译谱的过程 。古琴谱是以记录演奏指法为基本特征的手法谱 。演奏指法的分析与研究,也就成为译谱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前面本文已详细阐述了古琴记谱法的历史变革 。琴曲中仅《碣石调·幽兰》一曲,是用文字谱记写 。自中唐曹柔将文字谱转化为减字谱以后,到北宋末期减字谱已大致定型了,宋姜夔的琴歌《古怨》,虽然旋律和调性均有可议之处,但它是一个说明当时记谱法的重要文献 。明清时期古琴的指法符号已渐趋统一,故亦不太难翻译,但减字谱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从有关琴曲指法的著作中可以看出 。现存这类著作有:见于《琴书大全》的有陈康士和陈拙的两种;见于明代《太古遗音》的有刘籍的《琴议》;还有日本人物部茂卿所写的《乌丝栏指法卷子》 。这些著作对古代琴曲指法符号作了详细说明 。然而,其中有些说明彼此间有出入,甚至同一符号在一家著作中亦并存有两种解释 。这种不完善的减字谱在明代初年的《神奇秘谱》上卷中保留最多 。但类似这样的古指法,是很有价值的,它不仅为谱式演变过程提供了实例,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同一曲目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故而在打谱时尤须注意!由于古琴谱集大都据木刻版本或手写稿本影印而成,衍、脱、讹、误在所难免,故打谱时,就要十分注意 。遇有疑难指法,应仔细分析,以免产生误解 。并且各个时代、流派的指法谱字会有一些不同的解释与弹法,打谱时,也应从相同或相近的时代、流派的指法谱字中去追寻原释,也许会更恰当一些 。比如,关于虞山琴派风格、传谱的琴曲,可参阅徐上瀛的《万峰阁指法笺》 。如果选择《五知斋琴谱》中的琴曲进行打谱,有关指法可参阅该谱中的指法注释、字母源流部分 。4、节奏、韵律的处理传统古琴谱一般没有明确的节奏标记,这是打谱者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 。其实,“古琴曲发展到明代末年,已有要求在指法之外另外记出拍板的倾向”(9) 。明末南海琴家陈子升所作的琴曲《水东游》,已开始在谱内用了些当时词曲记拍子的符号 。另一位琴家尹尔韬在明万历间即有琴名,到明亡之际,他是崇祯帝朱由检的内翰 。在他所编的琴谱《徽言秘旨》中,“除句读之外,有些乐句加了‘瓜子点’,这又是一种要在谱中记出拍板的发展倾向”(10) 。但一到清代,古琴在创作和记谱方面大兴复古保守之风,甚至易尔韬的学生孙诠在三十年后给他订谱时,竟把一部分记拍的“黑瓜子点”也割弃了!至清末道光元年(1821年),浙江会稽琴人王仲舒编《指法汇参确解》,其中所收琴曲十一首都是点了拍的,并有《平沙落雁》和《潇湘水云》两个工尺谱的实例 。对此,查阜西先生曾评价他的这种“直指读谱法”,“是对琴谱这种特殊形式,另倡简易读法,开了清末民初杨时百等唱弦法的先河”(11)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一个“年登大耋”的老人,在海陵写下了一本琴谱稿本,这就是《张鞠田琴谱》,撰者强调自己按“时曲”推广工尺拍眼,为古琴谋取“准则” 。某些琴曲来源于昆曲,均按昆曲谱形式注明工尺的拍眼,所有传统琴曲,也均注工尺,但多不点拍眼 。继他之后,祝桐君、张鹤、杨宗稷等人,也陆续采用了工尺谱点拍 。不过,直到百年之后,仍有许多琴家对此抱有强烈的反感 。由于古代琴谱的没有点板,造成今日打谱的需要 。不过琴谱中所记录的演奏动作,在实际进行中往往形成有规律的时间间隔,产生一定的节奏逻辑,体现出某种具有必然性的律动来 。实际上,这等于间接地、局部地贮存了原曲的节奏信息 。但琴谱中所间接贮存的节奏信息毕竟是局部的,尚有许多地方需要打谱者自行揣摩 。对此,打谱者可根据自己积累的传统曲目中的节奏节拍范例,和个人丰富的音乐语汇,通过反复弹奏、体会、分析,为打谱琴曲定出节奏节拍的框架 。相近的师承、风格或较一致的对乐曲的理解,对琴曲的节奏与韵律的处理,往往会大同小异 。而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打谱者的个性、气质、风格,修养等主观因素的介入,使同一谱本可产生多种不同的风貌 。如琴曲《酒狂》,姚丙炎先生用三拍子打谱 。但这是否合适?那个时代的音乐是否会是这个样子?许多人有疑问 。黄翔鹏先生认为,“这里的三拍子不是欧州圆舞曲的那种三拍子,而是把第二拍加强,用轻重颠倒的节拍来表现酒后感觉,还是可以的”(12) 。而龚一先生是把《酒狂》处理成散板 。又如,六十年代老一辈琴家管平湖、姚丙炎、徐立荪、吴振平共同对古逸本《碣石调·幽兰》进行了打谱,其节奏处理与演奏风格亦是各不相同 。5、弹奏与定谱译解古谱,在对不同琴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及其传承流变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以后,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性问题 。即将古谱中所贮存的音乐信息全部释放出来 。但打谱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古曲的原貌,更要传达琴曲作品中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了!古琴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极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 。因此,打谱者在完成上述几个阶段的工作后,就必须进行长期不断的弹奏练习,体会曲意,感受乐曲的气韵意境,不断订正节奏节拍,最终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 。正如《与古斋琴谱》在对打谱作最后记述时所说: ……按照鼓之,依永歌之,因是而得其抑扬长短之音韵,并得呼吸气息之自然, 而无不中节,时习熟歌,趣味生焉 。迨乎精通奥秘,从欲适宜,匪独心手相应,境至弦指相忘,声徽相化,缥缥缈缈,不啻登仙然也!最后,打谱者将已定型的打谱琴曲,记成一首较完整的曲谱 。三、古琴打谱的学术意义古琴音乐保存了很多古代的遗声 。琴曲的打谱不仅将向人们展示出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古代琴乐作品,为继承发展传统音乐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并且对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以及古代调性、调式、音阶、律制的生成、变化与发展,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唐代,就有“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14)的说法 。黄翔鹏先生亦曾指出:“古琴音乐对中国音乐史来说,类似钢琴文献对于欧州音乐史的意义 。因为它在历史上实际上曾吸收、保存汉魏清商乐、南北朝隋唐俗乐大曲和唐宋以来诗、词乐的某些精华 。”(15)近几十年来,对《广陵散》、《离骚》、《大胡笳》、《古怨》等众多琴曲的打谱,印证、修正或补充了音乐史学研究中的许多论题 。比如,汉代的相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值得重视的一种音乐形式,但隋唐以来,这些被视为“华夏正声”的“中朝旧曲”(16),相继湮没无闻 。但是,它们的一些曲调,却继续流传在琴曲之中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太常丞吕才曾“依琴中旧曲,”填以《白雪》歌辞而“著于乐府”(17),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例 。现存《神奇秘谱》中的琴曲的《广陵散》,虽屡经后人加工,与汉魏原曲已有一定距离 。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可以发现它还是保留着汉代《广陵散》的某些特点 。如《广陵散》,分“大序——正声——乱声(契声)”三大部分,基本上与汉代相和大曲“艳——曲——乱(契、趋)”的结构特色相符合 。又如《神奇秘谱》中的《小胡笳》,分为“前叙——正声——后叙”,这三部分与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也是一致的 。又如,南北朝时的西曲《乌夜啼》早已散佚 。但从现有琴曲《乌夜啼》(姚丙炎打谱)来看,似乎还保留着西曲的某些特点 。又如,《碣石调·幽兰》,也是很有历史价值的音乐文物 。不仅它的谱式,是保存文字谱记写指法、弦位的唯一实例,而且它的曲式,也基本保持了汉魏时期大曲中的“四解”,舞曲中的“四章”的体裁,它的曲调、用音都别具一格,与传统汉族音乐明显不同,很可能是保持有古代西北地区民族的音乐风格 。从已打谱琴曲的音阶形式来看,古代琴曲用到了五声音阶以外的其它多种音阶 。如《广陵散》在核心五音之外,兼用变徵、变宫、清羽、清角等属于七声音阶的偏音和b3、b2等装饰性的变音 。其音阶形式属于与先秦曾侯乙钟相同的传统古音阶 。其中,带变宫的六声羽调式的运用,有着独特的色彩效果 。又如《神人畅》的泛音曲调,用了古音阶(雅乐音阶)的#4及7 。《大雅》也同样 。《古风操》则用含纯四度4及大七度7的新音阶(清乐音阶) 。《古怨》用的是含有纯四度4和小七度b7的清商音阶(燕乐音阶) 。《大胡笳》中#F与还原F交替使用,使乐曲别具特色,等等 。古琴的调弦法,基本上依据两种律制——纯律和三分损益律 。根据陈应时先生的观点(18),古琴调弦法的历史分期,应以公元1549年的《西麓堂琴统》为界,分为纯律和三分损益律两个阶段 。从现存的琴谱来看,明代和明代之前的七弦琴音乐基本上都采用纯律,因此这方面的实例大量存在,只是它们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而已 。而黄翔鹏先生则认为,“先秦钟律制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体系 。在律制问题上兼合三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而以纯律为主 。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律法的复合律制”(19) 。对于这些学术上的不同观点,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打谱来进行印证、研究 。对于打谱者而言,打谱时便应注意所据谱是属于哪一个时代,分析所用律制的情况 。总之,琴曲打谱,对于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不仅如此,古琴——作为保存中国音乐的宝库,琴曲的打谱,也将提供珍贵的资料,给人类学家去探讨人与音乐的关系 。而即使是现代的前卫作曲家,也开始不断地从古琴音乐中去寻找灵感、发掘资料,用以丰富新音乐的内容!四、结 语在对古琴打谱的方法过程与意义进行了如上的探讨之后,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打谱中对原谱音高、指法的改动问题由于受明清以来五声音阶观念的影响,很多琴家打谱时习惯于改动原谱,即把原来的变音、偏音改成五声音阶中的音高 。认为那是古人记谱“不精确”或是抄谱者“有错误”而致,也有人是觉得这些变音、偏音“听起来不习惯” 。其实,此举不仅歪曲了原曲,也不利于音乐史学与乐律学的研究,并且会影响今人对古代音乐的正确认识 。如将《大胡笳》、《大雅》等古曲中的#F改成G,而这个#F正是中国传统古音阶的特征音 。又如《酒狂》中三弦十徽的4,琴家打谱时将其弹成十徽八分之“3”,七弦九徽的“3”到八徽八分的上滑音“4”,其中的4也被省去 。同样的改动也出现于高音段落中 。另外,某些琴曲中表示古代运用纯律的特征音高,也被改成三分损益律的音高 。这种乱改琴谱的做法,在某些琴家打谱的《广陵散》、《幽兰》、《古怨》等琴曲中也十分普遍 。笔者认为,打谱首先必须忠于原谱,即使在经过确凿考证,确属原谱的谱误或笔误,或者打谱者认为某些音高不适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需要改动,也必须在打谱琴曲中注明原谱的减字符号与音高,并说明改动的原因 。对于某些已被改动的打谱琴曲,笔者认为可进行重新打谱,或校对并补注被改动的情况 。2、打谱中的再创造成份琴曲打谱的意义,主要是供人演奏、欣赏和研究 。按以往的做法,所谓“打谱”,就是将沉睡于古代琴谱中不再演奏的琴曲,由现今的琴家凭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在琴上演奏出来,这其中显然已带有琴家本人再创作的因素 。许多琴家也认为“打谱”是有一定的“作曲”成份,并且强调,这是符合中国音乐在传承流变中所贯彻的独特的美学原则的,即:不似而似,变实未变,崇尚一曲多姿,反对千曲一面 。应该说,就中国音乐的实际情况而言,这样的见解与做法是中肯而又切实的 。但从译解古谱和正确复原古乐原貌的角度而言,古琴打谱首先是译谱,打谱者应极力避免按照个人意志去改动琴谱,这是第一步!当然,在节奏韵律、音乐形象的创造、音乐意境的传达等方面,则留给琴家一定的个人再创造空间 。然而,某些琴家在打谱时不仅节奏自拟,造技法、音高、调性方面也故意改动原谱的信息,尽管从演奏、创新的角度,这样的做法亦无可非议 。但毕竟这与复原古乐为旨的学术性打谱,是有很大区别的 。对此,曾有学者如何昌林、陈应时等提出,应将这种创新式的打谱,称为“编曲”(20) 。笔者认为琴界有必要对学术性打谱与创新式“打谱”及合参式“打谱”,在概念、方法、目的等方面进行重新的界定,以统一认识 。
打谱是什么?以下将平时与女儿有关打谱的谈话内容集中整理成文,进一步与琴友讨论 。女儿成红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古琴专业学生,从我学习古琴演奏及琴学知识 。(以下成公亮--C,成红雨--H)H:爸爸,有关打谱,你近来常常谈起,涉及的内容却不仅仅是打谱,古琴的各种问题相互关联,提出一个就带出一大串 。C:这几年我花许多时间打谱,在打谱中常常想这个问题:在古琴界音乐理论界,“打谱”的概念有各种理解,其中误解不少,问题好象很简单,其实不然,就像“古琴是什么”这个似乎不必回答的简单问题一样 。去年四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上,“古琴是什么”大家讨论数天后竟无法定论 。其实“打谱是什么”也是如此,这涉及到对中国主体文化的认识,具体即对古琴这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性质的认识 。本世纪的前半个世纪,特别是“五四”以来,古琴音乐传统受到负面性的评价和无情的批判,与此同时,琴界本身又将其作为国粹而保护、发展,完全无视外界的冷漠;后半个世纪,古琴虽然经过“十年浩劫”,作为一种精深博大的音乐文化品种,古琴较其它乐器是被重视、推崇的,不仅仅古琴队伍较前半个世纪扩大了很多,其中不少在琴坛有影响的琴家是从音乐院校培养出来,他们同时接受了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关注古琴的音乐理论家也越来越多,他们客观地对古琴的美学、乐学等作出各种角度的研究,给古琴带来诸多令琴人兴奋、自豪的气氛,同时也夹带来另一种眼光的“偏差”,这种“偏差”也不无影响到琴人对琴的认识包括对打谱的认识 。H:打谱的概念《中国音乐词典》六十二页上说得很明了:打谱,弹琴术语,指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 。由于琴谱并不直接记录乐音,只是记明弦位和指法,其节奏又有较大的伸缩余地 。因此,打谱者必须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进行再创造,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 。现存的古谱大部分已经绝响,必须经过打谱恢复音乐 。”这种对打谱做侍孝的概念不是大家都认同的吗?C:大的概念自然都没有分歧,问题是打谱的许多具体情况,如何“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五十年代起,打谱的目的和被打的琴谱的时代都有所变化 。减字谱的形态特征,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要求所必然产生的C:打谱是历代琴人从未间断的琴学活动 。琴人在学琴、弹琴的生活中,有的琴曲有师承,他们从老师那里学来了,有的没有师承,或是琴人身边找不到会弹此曲的人可请教,但有乐谱,想要弹这首琴曲,就必须“依谱鼓曲”,即琴人据谱反复弹奏、琢磨直至句逗清晰,音乐纯稿流畅,结构完整,此时一曲打谈派谱才算完成 。反复弹奏中最需琢磨和费时费力的便是琴曲的节奏安排,当然琴谱本身已暗示许多“大致”的节奏和约定成俗的节奏型 。H:这些“大致”的节奏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节奏型是指哪些?C:传统的减字谱是指法谱,表面上不记形象的节奏符号,但实际上许多节奏是通过指法弹奏动作来体现的,如何动作,就有如何节奏 。例如:右手“历”两或三根弦的节奏必然稍快,有“吟猱” 指法的音必然稍长,“掐起”的音大都在后半拍,“滚沸”的节奏必然急促;有些指法符号有弹奏动作和约定节奏型的双重涵义:“打圆”“”、“掐撮三声”“”、“轮”“”、“琐”“”;明确作为节奏谱字的有“少息”“”、“急作”“”、“缓作”“”、“入慢”“”、“如一声”“”、“同声”“”,还有区分句逗的符号“ 。” 。这些节奏信息,包括还有不少未举出的,对于一个传统的琴人来说已经够了 。他们依据这些,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已经可以安排出一首琴曲完整的节奏 。其中除这些粗疏的节奏表示外,作为构成一首琴曲完整节奏所缺少的那一部分,正是传统琴乐给予琴人的“权利”和“自由”,即在这些乐谱的提示和制约下发挥琴人的理解、创作能力,充分表达出琴人的审美情趣,艺术风格,并以琴人的自我出发,力图恢复乐谱的本来面貌,揭示其内在的精神意蕴、展现谱曲者所要传达的美 。H:琴人在打谱中面对古琴谱节奏记录的粗疏、简约,必然要付出许多劳动,这与西方音乐作品节奏记录十分精细比较,麻烦多了 。减字谱在自唐以来一千多年的历史只是逐渐在这种方式中完善,而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为什么不改呢?C:不是想不出办法不改,而是认为没有必要 。中国琴人视琴谱为琴曲表达的依据,但这个依据仅是个“骨架”,“骨架”中间有许多空隙,这些空隙需要琴人自己的“血肉”填充依附 。琴谱所暗示的节奏并不那么具体、精确,就这些节奏暗示之间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断点,它需要创造性的“物质”来填充,高明的琴家在填充这些空白时,充分体现出他的性情、气质、学养,他对古音乐的理解能力,自身的演奏风格和创造力,减字谱正是这种思维的反映 。一旦古琴记谱方式改成具有五线谱那样节奏具体而明确的记法,那么古琴音乐就不会是以现在的那种流动的方式传承下来,流派也消失了 。一首琴曲只是一个面貌,而不是如今的千姿百态,最重要的是古琴作为传统文化中琴人作为修身养性,寄情、抒怀,以此交友这种功能也会随着琴乐形态性质的改变而改变、而消失 。减字谱所体现出的种种形态特征,正是中国主体文化于传统音乐上的特征,其形态是它的审美要求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它与西方五线谱相比,只是有所不同,而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落后”、“不科学”,正如五线谱并没有能力代替减字谱,我们也不能说它“落后”、“不科学”一样道理 。古人打谱--“依谱鼓曲”仅是历代琴乐的一种传承方式H:你前面谈到“依谱鼓曲”是否就是打谱?打谱是今人对古谱的发掘,那么古人打谱的目的呢? C:古人的“依谱鼓曲”实质上就是打谱,但他们对琴谱主要是使用,也没有“打谱”这个词 。今人打谱,时代间隔久远,困难多,因而增加了对古谱考证、古音乐风格形式发掘的内容,打谱和“打渔”、“打猎”一样,有寻找、求获、作业之意 。中国古代琴人的“依谱鼓曲”实质上是与西方钢琴家看五线谱大谱表弹琴一样的意思,他们认为琴谱的节奏表示粗疏、简略是天经地义的,弹奏古谱时在一定制约下允许自由发挥创造也是天经地义的;西方钢琴家则认为自己必须按照作曲家在五线谱上标出种种严密的音高节奏、强弱记号甚至必须认真对待乐谱上标出的每分钟演奏拍数 。两者在具体操作中有诸多不同,而相同的是各自都认为使用了最有效,最适合各自乐器演奏内容的记谱方法 。因而古人的“依谱鼓曲”有点类似今天“视谱演奏”的概念,古人对无师承而需要“依谱鼓曲”的乐谱,大都为上一代或上数代传留下来的乐谱,时间上较近,谱上的指法、符号都是当时流行的,没有疑难费解的古指法 。古人对于有师承的曲谱,相对地比较尊重原谱,尊重老师的弹法变动较少,但变动仍自然而然地、悄悄地发生着,这是琴乐的性质所决定 。对那些无师承而需要琴人打谱的乐曲,其改动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此刻琴家往往视这些无师亲授的琴曲是表达、发挥自己个性风格和艺术创造最好的机会 。他们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一首琴曲被琴家打出,原谱的精神面貌被琴家再次理解,出现一些不同 。若原谱记谱有误、刻版有误而打不通处,打谱者必须设法勘误或按自己理解的逻辑替代有误部分,这时又可能旁及周围一些无误的谱字,这样又会出现一些改动 。这位琴家又弹奏多年,此曲逐渐成为一首精彩的保留曲目,其间因琴家的兴之所致会不时地对乐曲改动增删,尽管某些变化是他自己并没意识到的 。到他年长时把这首擅弹琴曲重新记录下来,准备传给下一代,这时重新记录的乐谱已和原谱很不一样了,不仅节奏上必然地加以自己的理解,旋律、指法上亦变化增删,甚至段数都不一样了--一个不同版本的曲谱由此产生 。
古琴简单曲谱 古琴打谱如何看,古琴如何打谱

文章插图
古琴如何练一、合理安排时间很重要很多人一时兴起会报名参加个古琴班,然后就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 。想坚持就坚持、想放弃就放弃 。有的推托工作忙、有的推托生活累 。其实,只要按时定点、连续拍哪不断 。只要每天坚持弹,哪怕就是5分钟也好 。就怕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不练了 。所谓“三日不弹手生棘”就是这个道理 。古琴是积手没累的过程(其实不管学什么都是一样的),很久不弹了是技艺会往后退的,你以往的坚持都废弃了,而每天坚持一点点 。技艺虽然不会猛进,但是还是在慢慢累积,向前走的 。古琴学了就是帮助你减轻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的 。>02二、从一开始就要有好姿势的习惯古琴的身体姿势、左右手手指的姿势、使用的力度一定要从刚开始就以准确的姿势去练 。最好请专门的老师纠正 。就拿古琴一般是看左手,很少看右手这个习惯 。很多人就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犯了古琴一大忌—-“左顾右盼” 。还有比如就是右手很多人的手指用的力度方向不对,再往下学难度高的曲子就会力不从心了 。弹琴的仪态是很重要的 。所以,情愿学得慢,也要学得精 。建议隔些时候,请人将自己在弹琴的视频录下来,因为人通常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录下来后就发现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 。或者有条件的话可以装面大镜子,对着镜子弹,就能经常纠正自己的姿势和仪态了 。>03三、多听大师的CD培养古琴乐曲的节奏感古琴的节奏是很神奇的,虽然很多老师打谱安排的节奏,但是因为每个人对同一首曲子意境的理解不同,不可能完完全全按照节拍去弹 。古琴的魅力之一大概就是指尖流淌的是你自己的心境 。弹到熟练后,有许多微妙的变化完全是自由发挥的 。所以建议多听听大师的CD,熟练了 。你在弹曲子时,就能自然而然跟着大师弹出的这首古琴曲处理的节奏感 。就象练书法,先从“描红”练起 。慢慢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情绪也就可以了 。>04四、多看看古琴曲背后的故事在准备学一首新的古琴曲时,建议找些相关的资料 。了解这首古琴曲背后的故事、描写的意境、甚至相关的诗词歌赋,加上听CD 。这样在自己学的时候就更能把握情绪 。容易达到古琴的最高境界“手随心动、心随意动、人琴合一” 。当然,这些知识是要慢慢积累的 。>05五、习惯默背在学好一首曲子后,最终是要享受在弹的时候的一种乐趣,假如一直边看边弹就无法完全沉浸在这首曲子里了 。所以要将喜欢的曲子一定要背出弹 。所以在有空的时候学会默背,比如在地铁里、在等公交毕贺纳车、在开无聊的会等等都是很好的默背时间 。>06六、有计划、有目的地克服古琴指法技巧古琴现在也有了级别之分,很多是随着级别的上升,技法和速度就加多加快罢了 。假如每次一首曲子从头练习,碰到新的难点的技法要练成,很费时间 。建议给自己下目标,比如今天我主要练一个锁的指法,开始的时候可以弹一曲开手小曲,然后就不停地练这一技法 。给自己设定一个计划、将古琴常用的技法一一练就 。以后遇到同样的技法就很快能继续下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