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菩提心 , 如何发菩提心?
1、菩提心的定义:菩提心是“阿默多罗三妙三菩提心”的简称 。“菩提”一词是古印度的梵文 , 翻译成中文就是“觉知” , 意为成佛 。菩提心是成佛的心 。菩萨就是要有最高的正义感 , 也就是要有“求佛之道 , 化众生为众生”的心 。2.菩提心:生活在潜意识深处的菩提心 , 在潜意识中产生了一种求知欲 , 这是一种欲望 。它的指向性变得模糊 , 无法专注于探索人生的真谛 , 容易被各种虚假的表象、虚假的理由、虚假的自证所迷惑 。对知识的渴求进一步激发了意识中的好奇心 。好奇心有主动区分 , 所以变得更加模糊和迷茫;但是 , 当主动权在正确的方向上 , 我们就能剥离自己求知欲的暧昧 , 发现潜意识深处的真正渴望 , 下定决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这种情况叫做菩提心 。菩萨有主动性 , 但根本上是发现 。发现最初的欲望 。延伸1、菩萨缘起:佛教修行中 , 大乘菩萨首先要起始大菩萨 , 佛菩萨的悲智行为也是菩萨成就的 。佛教中所有的佛法修行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 , 任何佛法修行都离不开菩提心 , 所有佛法修行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的 。只有发起大菩提心 , 佛法的正见才有落地之地 。没有菩提心 , 佛学的研究就会变得空洞抽象;无论哪部经典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 , 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从菩提心开始的 , 区别只在于愿不愿意的表现 。比如阿弥陀佛的48大愿 , 药师、观世音菩萨的12大愿等 。诸佛菩萨的一切愿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2.菩提心的分类:(1)世俗菩提心:求无上菩提心的缘起 。就是类似的菩提心 , 可以在普通人的传承中诞生 。分为愿菩提心和修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种 , 就是愿菩提心和修菩提心 。如《华严经》里的云所说“任何众生对无上菩提许愿都是难得的 , 与之相比 , 为无上菩提持之更是难得 。”如果你要去一个地方 , 你要为他人利益得到菩提的快乐 , 那就是你要菩提心 , 如果你真的踏上了得到佛果的正道 , 想修这条道 , 那就是菩提心 。想要实现自我利益的智者 , 通过知道这两个比喻的区别 , 就会反过来理解愿意做两个菩提心的含义的区别 。(2)胜菩提心:实现自心的义离剧论 , 即无分别的智慧 , 这种智慧只有在圣地佛陀的传承中才能找到 。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心(佛教术语)
【怎样才属于发了菩提心 净土如何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很多学者都思考过这个问题 。而浩瀚的经典 , 就像佛经中“盲人摸象”的比喻 , 很难找到根基和基础 。在学习的最后 , 我用自己学佛的感受勉强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是:菩提心!对于初学者来说 , 菩提心是第一位的;对于学佛多年却没有开悟的人来说 , 修菩提心比开悟更重要!首先解释一下:“菩提” , 翻译过来就是“觉知” , 这里指的是“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知” , 就是成佛;“菩提心” , 全称是“阿斐多罗三妙三菩提心”(无上正觉) , 是成佛之心;“菩萨”的意思是“阿普塔多罗三益三菩提心” , 也就是说 , 无上仁义之心等 。简单的一句话 , 就是要表达“求佛道 , 化众生为下”的心 。菩提心的内容是“众生有无量愿 , 无尽烦恼有破愿 , 无量愿学佛法 , 无上愿成就佛道” 。第一 , 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们学佛的首要目的是走出苦海生死 , 不受业障之轮中六大司的影响;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是寻求无上的佛道;芸芸众生之下 。“众生有无量誓愿 , 无量烦恼断誓愿 , 无量学佛誓愿 , 佛道无上誓愿”又叫“诸佛通用誓愿”:诸佛在地时 , 都立此誓愿 。没有这四大愿 , 诸佛不能成佛 , 佛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 无根之木 。以求佛道 , 得佛果 。法尔是如此的自然 。不求佛道 , 如何得佛果?有《华严经》为证:“菩萨是诸佛的种子 , 能生出诸佛的佛法因缘 。” 2.菩萨是区分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菩萨”:菩萨的全称是菩萨 , 菩萨是感性 , 萨其是众生 , 直译为感性;在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众生” 。我觉得这个解释值得探讨 。问:如果你必须开悟才有资格被称为菩萨 , 那么你怎么能说“一个普通的菩萨”?《优婆塞戒经》:“家里人有菩提心 , 胜过一切努力辟邪佛果 。(比两次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菩萨)一个和尚发菩提心不难 , 一个在家的人发菩提心就不可思议了 。为什么?家里很多人都被恶业纠缠 。家里人一显菩提心 , 从四大天王 , 甚至阿嘎尼 , 都是喜出望外 , 所以说:“我今天是天人之师!”!上面的经文不仅明确说:“修菩提心不如修佛果” 。用“天人之师”赞美家里有菩提心的普通人!所以他在学业的最后 , 认为“菩萨”应该解释为“库博特的感伤” , 即“一个行者求佛的道路” 。所以菩提心是菩萨;没有心的人 , 即使有神通 , 甚至慈悲 , 也不是菩萨!也用《华严经》证明:“忘菩提心 , 修善佛法 , 是有名的魔业 。”三 。布施菩提心可以消除一个重罪《普贤菩萨行愿品》:“菩萨自性 。我过去被抢劫过 。因贪婪而诅咒猜疑 。表达自己的感受 。各种恶行无边无际 。如果这种恶业有了物理上的表象 , 在虚荣的世界里是不能容忍的 。”自从抢劫开始以来 , 无边的罪行是阻碍佛教研究的主要原因;罪深福浅的人 , 即使聪明 , 也是“钝根之人” 。所以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 。《优婆塞戒经》云:“善人 , 智者有菩提心 , 即能灭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四 。菩萨与前世净土大师昙鸾《往生论注》:“三代无量寿后 , 虽有利弊 , 皆有无上菩萨 。此无上菩提心愿成佛 。
心 。愿作佛心 , 即是度众生心 。度众生心 , 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 , 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 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 , 为乐故愿生 , 亦当不得往生也 。”彻悟禅师:“真为生死 , 发菩提心 , 以深信愿 , 持佛名号 。”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 。综上所述 , 我们知道:开悟只是漫长的成佛道路上的一个必经之关卡 。而发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是凡夫菩萨的标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 。其体广大 , 其德无边 。一切学人当速发无上菩提心!引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以表发心之重要、发心之急迫:“入道要门 , 发心为首;修行急务 , 立愿居先 。愿立 , 则众生可度;心发 , 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 , 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 , 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 , 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 , 修诸善法 , 是名魔业” 。忘失尚尔 , 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 , 必先具发菩萨愿 , 不可缓也 。”很多学人 , 自念身为罪孽凡夫 , 未受三皈五戒 , 何敢以发菩提心而称“菩萨”?末学此文 , 意在令一切见闻者知道发菩提心的急迫与重要;一切读者 , 若愿意学佛 , 即使一时一处一念之间能持一戒 , 也应当在阅读本文之后的下一秒立即发心 。或者自己挑一个时间 , 于静室之中 , 无论有无佛像供奉 , 皆可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弟子某某 , 于今日起 , 尽未来皈依佛法僧;众生无边誓愿度 , 烦恼无尽誓愿断 , 法门无量誓愿学 , 佛道无上誓愿成 。愿得佛菩萨护持 , 尽未来不失不忘今日之愿 。”如是三称 , 贵在至诚 。末学就是这样发心的 , “尽未来”三字一出口 , 不觉涕泪皆下 。愿以此功德 ,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 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如何发菩提心实贤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译白(未经鉴定仅供参考)不肖而愚下的凡夫出家僧实贤 , 悲伤不已 , 血泪交集 , 礼拜至诚 , 以悲哀之心告诉现前大众及当代专修净业的善男子、善女人等 。希望你们生出慈悲之心 , 化一点时间听一听我的劝告 , 思考审察一下 。常常听说修行佛道的重要门径 , 是以发心为首 。修行最急要的 , 是以发愿为第一 , 发了愿 , 才能度众生 , 发了心 , 才能成就佛道 。如果不发广大的慈悲心 , 不立坚固的大愿 。纵然修行无量劫 , 依旧还在轮回之中 , 虽有修行 , 总是徒劳辛苦 。所以《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 , 修诸善法 , 是名魔业” 。忘失菩提心是这样可怕 , 更不要说没有发菩提心 。所以知道想学如来最上乘的佛法 , 必须先具备发菩萨的愿心 , 千万不要耽误了时间 。然心愿的差别 , 多种多样 , 如果没有指明 , 不知归向何处 。今天为了大众 , 简单地说 , 有八种差别: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 就是这八种 。什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世间有一种修行的人 , 一向以来发心修行 , 不明了自己的真心 。只是忙于外求 , 或求利益滋养、或喜欢名誉地位、或贪求现世的欲望和快乐、或希望来世的人天果报 。这样发心 , 就叫做邪 。如果不求名闻利养 , 又不贪欲乐果报 , 只是为了脱离生死轮回 , 为了自己觉悟和帮助别人觉悟 。这样发心 , 就叫做正 。如果每一个念头都是为了求证佛道 , 每一个心愿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脱离生死轮回;知道佛道修行且长又远 , 不生退怯;知道众生难度 , 不生厌倦 。好像登万仞之高山 , 一定要登上顶峰;好像上九层之塔 , 一定要把顶层造就 。这样发心 , 就叫做真 。有了罪不忏悔 , 有了过错不去改正 , 内心污浊而外表清净 , 开始勤奋而后懈怠 。虽有好心 , 多为名利所夹杂;虽有善法 , 总被罪业所染污 。这样发心 , 就叫做伪 。众生度尽了 , 我愿方尽;佛道成就了 , 我愿才成就 。这样发心 , 就叫做大 。观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如牢狱 , 观察生死如同冤家 , 只想自度不想度人 。这样发心 , 就叫做小 。如果在自心之外 , 以为有众生 , 以为有佛道 , 以为自己可以度众生 , 以为自己可以成佛道 。念念不忘自己的功德 , 执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把一切当做实有 。这样发心 , 就叫做偏 。如果知道自性就是众生 , 所以愿度;自性就是佛道 , 所以愿成 。不会看见一种法 , 离开自性而独立存在 。以广大之心 , 发广大之愿 , 行广大之行 , 证广大之果 , 也无广大之相可得 。这样发心 , 就叫做圆 。知道这八种差别 , 则知道如何审察 , 知道审察 , 就知道那一个要舍掉 , 那一个要求取 。知道舍掉、求取 , 就可以知道如何发心了 。什么叫审察?就是我所发之心 , 在这八种差别中 , 是邪?是正?是真?是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怎么样舍掉、求取呢?就是去邪、去伪、去小、去偏 。取正、取真、取大、取圆 。像这样发心 , 才叫做真正发菩提心(为救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而誓愿成佛) 。此菩提心 , 是善中之王 , 必定要有因缘 , 才能发起 。今天说因缘 , 简单说有十种 。第一忆念佛恩深重的缘故 。第二忆念父母恩的缘故 。第三忆念师长恩的缘故 。第四忆念施主恩的缘故 。第五忆念众生恩的缘故 。第六念生死轮回之苦的缘故 。第七尊重自己本觉灵性的缘故 。第八为了忏悔业障的缘故 。第九为了求生净土的缘故 。第十为念佛教正法得到长久住持的缘故 。什么叫做忆念佛恩深重呢?因为我们根本的老师释迦如来 , 最初发心 , 就是为了救度我们 , 才行菩萨道 , 经过了无量劫的时间 , 备受了种种苦难 。我造作罪业的时候 , 佛悲哀怜悯我 , 采用种种方便的方法来教导我 。那个时候我非常愚蠢痴迷 , 不肯相信接受 。我堕入地狱的时候 , 佛又悲哀痛苦 , 想代我受苦 , 而我罪业太重 , 无法替代不能救拔 。当我投生人道的时候 , 佛以种种方便 , 令我得种善根 , 每一生每一世 , 都跟着我 , 在佛的心中一刻也没有舍弃过我 。佛当初应机出世的时候 , 我还沉沦在三恶道中 , 今世我得了人生 , 佛却已圆满寂灭 。我不知道造了什么罪而生在这个末法时期 , 又不知道做了什么功德才有福出家 , 又不知道是什么障碍我看不见佛的金身 , 又不知道为什么有幸能礼拜供养佛的舍利 。如此思惟 , 如果过去不种善根就不会听到佛法 , 不听到佛法 , 就不知道常常在受佛的大恩大惠 。此恩此德 , 丘陵高山难以比喻 。如果我不是发广大的心愿 , 行菩萨的道 , 弘法利生 , 救度众生 。纵然粉身碎骨 , 此恩此德怎么能报答呢!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父母恩呢?可怜父母 , 生下我非常辛苦 , 十月怀胎、三年乳哺 。夜间便溺 , 浸湿床单 , 母亲宁卧湿处 , 将自己移睡干处 。不好吃的东西父母自己吃 , 把好吃的留给我吃 。才见得儿女长大成人 , 希望子女能成家立业、继承先祖遗志 。以此业绩来宽慰列祖列宗 。今天我等僧众 , 既已出家 , 也称为释家弟子 , 非常惭愧我们也称为沙门(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 , 息灭贪瞋痴) 。没有甘味供养父母 , 没有功夫去祭祀祖先 。父母在世我们没有供养吃穿 , 父母去世我们也不能导其神识归于净土 。活在这个世界白白消耗财富 , 而对于出离这个世间又没有什么利益 。在世出世两个方面都丧失了 , 真的是重罪难逃 。这样想一想 , 只有百劫千生 , 常行佛道 , 十方三世 , 普度众生 。不过需要救度的并不只是这一生中的父母 , 无量劫来 , 生生世世 , 每一生的父母我都要去救度 。也不只是救度我一个人的父母 , 每一个人的父母我都要帮助他们超越三界、往生净土 。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师长恩呢?父母虽然能够生我养我 , 如果没有教学世间法的老师和长辈 , 就不知道礼义;如果没有教学出世间法的老师和长辈 , 就不能理解佛法 。不知道礼义 , 就如同禽兽 。不理解佛法 , 则与俗人没有区别 。今天我们等人 , 粗知礼义 , 略解佛法 , 袈裟披在身上 , 受持各种戒品 。这样的重恩 , 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 。如果只是求证小果(声闻圆觉) , 只能帮助自己 。今天为了求证大乘佛果 , 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 。这样的话世间的老师和出世间的老师都得到了帮助 。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施主恩呢?因为我等僧众 , 每天生活所需要的日用物品 , 不是自己的 。每天三餐粥饭 , 四季衣裳 , 疾病所需 , 凡是身口所需的 , 都是出自施主的力量 , 布施给我们用的 。农夫们竭力亲自耕种 , 尚难糊口 。而我安逸地坐在这里受用饮食 , 心里很不舒服 。纺织女们不停的纺织 , 自己还非常艰难 , 而我安逸地坐在这里受用她们布施来的衣服还常常有余 , 还不知道爱惜 。又茅草为屋的贫寒施主们 , 他们自己一生都不安宁 。而我则在这广宇闲庭优悠自得度过一年又一年 。用他们的劳动来供养我的安逸 , 我的心能安吗?将他们的利益滋养自己的身体 , 这个道理说的过去吗?如果我不是悲智双运 , 福慧二足 , 施主沾恩 , 众生受福 。如果不是这样 , 施主的一粒米一寸丝都要加倍偿还 , 恶报难逃 。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四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众生恩呢?因为我与众生 , 从无量劫以来 , 世世生生 , 曾经相互做过父母 , 彼此有恩 。今天虽然因为隔世而昏迷 , 相互而不认识 。但以此理推测一切众生都曾相互做过父母 , 岂能不去报效呢 。今天的牛马猪羊等 , 你怎么知道过去没有做过它的儿子呢 。今天的蚊虫蚂蚁 , 你怎么知道过去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呢 。常常看到小孩子离开父母 , 长大以后容貌都忘了 。何况过去生中的亲缘 。今天不知道他姓张还是姓王已经无法记得了 , 他在地狱里面号呼哭叫受无量苦 , 宛转于饿鬼之中 , 苦痛谁知 , 饥饿无处可诉 。我虽不见不闻 , 可他一定向他的子孙希求拯救 。不是经典就不能陈说此事 , 不是佛就不能说清此话 。不信因果的邪见之人 , 是不会知道和相信此事的 。所以菩萨看见蝼蚁 , 知道都是过去生中的父母 , 也是未来的诸佛 。常常想要利益他们 , 念念不忘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五因缘 。什么叫做念生死轮回之苦呢?因为我与众生 , 从无量劫以来 , 常在生死 , 未得解脱 , 人间天上 , 此界他方 , 出没万端 。上升和下沉就在片刻之间 , 一会儿天上 , 一会儿人间 , 一会儿地狱、畜生、饿鬼 。早上走出了地狱的黑门 , 因为造罪晚上又回来了 , 刚刚离开了地狱的铁窟一会儿又进去了 。登刀山的时候整个身体没有完整的肌肤;攀剑树的时候 , 身体的每一块肉都被割裂 。热铁不除饥饿 , 吞下去肝肠都烂了;烊铜难解干渴 , 饮之则骨肉都縻了 。利锯割截身体的时候 , 割断之后又重新接了起来 , 巧风一吹 , 死而复生 。猛火城中 , 忍听叫号之惨;煎熬盘里 , 但闻苦痛之声 。冰冻开始凝结 , 样子像青莲之蕊(rui) , 血肉都开裂了 , 就像红藕花开 。一夜之中死死生生 , 在地狱里要经过一万遍 , 一朝苦痛 , 人间已过百年 , 经常不断地劳累狱卒 。谁相信阎翁的教诫 , 受苦的时候 , 虽然悔恨但已经来不及了 。脱离了苦道早已忘记了 , 照样像过去一样造作恶业 。就像鞭驴出血之事 , 谁能知道是母亲的悲哀呢?牵豕(shi)就屠之事 , 又怎么知道是父翁的痛苦呢?吃了自己的儿子而不知道 。就是文王也是这样 , 吃了自己的亲人而不认识 , 凡夫都是这样的 。当年恩爱相处 , 今天变成冤家 。过去是敌人仇人 , 今天成为骨肉兄弟 。过去生中是母亲 , 今生变成妻子 。过去生中是父亲 , 今生变成夫君 。如果你知道过去生中的事情 , 则可羞可耻 。用天眼来观察 , 则可笑可怜 。粪秽丛中 , 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 , 一时倒下可怜(指出生时头朝下) 。少时无知 , 东西不辨;长大了有了知识 , 便生出了贪欲之心;一会儿老病相寻 , 刹那间无常又到 。临终时寒热相逼 , 神识溃乱不能自主 , 精血竭尽 , 皮肉自外干枯 , 无一毛而不被针钻 , 有一窍而皆从刀割 。龟之将烹 , 其脱壳不容易 , 神识要离开身体不知道要难上几倍 。自心没有主宰 , 好像商人处处奔驰 , 身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 似房屋而频频迁徙 。如果把大千世界的每一粒尘点比作你的一次生死 , 也数不尽你的生死往返之身;四海的波涛 , 也计算不完别离之泪;累累白骨 , 堆积胜过高山;莽莽横尸 , 多于大地 。一向没有听佛道破 , 这个事情谁能听见呢?没有看过佛经 , 这个道理谁能知道呢?如果仍然像从前一样贪恋 , 仍旧痴迷不悟 , 只恐万劫千生 , 一错百错 。人生难得而易失 , 良时易逝而难追 , 道路冥冥 , 别离长久 , 三涂恶报 , 还要自己去受 , 痛不可言 , 没有谁能代替 。说到这里 , 能不寒心 。是故应该马上断除生死之流 , 出离爱欲之海 。自他兼利 , 同登彼岸 。旷劫已来殊胜的功勋 , 就在这一个举动 。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 。什么叫做尊重自己本觉灵性的缘故呢?就是我现前一念心性 , 直下与释迦如来 , 无二无别 。为什么世尊无量劫来 , 早成正觉 。而我等昏迷颠倒 , 还在做凡夫 。又佛世尊 , 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 , 功德庄严 。而我等 , 只有无量的业所系缚 , 烦恼生死缠缚 。心性虽是一样 , 迷悟却有天渊之别 。静下来细细的思考一下 , 岂不是很可耻吗?比如无价宝珠 , 沉没在泥土里 , 把它当做碎瓦片 , 不加爱护尊重 。所以应该以无量的善法 , 对治烦恼 。修行得法 , 始觉有功 , 则性德方能显前 。就像污染的宝珠被洗净 , 悬在高处 , 洞达光明 , 映照一切 。可谓不辜负佛的化度 , 不辜负自己的本觉灵性 。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七因缘 。什么叫做为了忏悔业障的缘故呢?佛经说犯一吉罗(译恶作 。属身口 , 不属于意)小罪 , 相当于四天王的寿命五百年(合人寿九百万年) , 堕在地狱中受苦 。吉罗小罪 , 就要获这个报应 。何况重罪 , 其报难言 。今我等日常生活之中 , 一举一动 , 常常违反戒律 。一餐一水 , 常常违反尸罗(译云戒) , 一日之中所犯的 , 就已经是无量数了 。何况终身历劫 , 所犯之罪 , 更不可言说了 。就以五戒来说 , 十人九犯 。犯了之后少有发露忏悔的 , 多是包藏在里面 。五戒还只是在家优婆塞戒 , 都不能具足无犯 。不要说沙弥、比丘、菩萨戒了 , 更不用说了 。问一问 , 说我是比丘 。看一看实际情况 , 还不具足一个优婆塞的标准 。岂不是很惭愧吗?当知佛戒不受则已 , 受则不可毁坏;不犯则已 , 犯则终必堕落 。假如不想自己悲悯自己及别人 , 不是身口并作、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 。则千生万劫 , 恶报难逃 。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八因缘 。什么叫做为了求生净土的缘故呢?这就是说在此土修行 , 修道很难进步 。如果能够往生西方净土 , 在那里成佛很容易 。所谓容易就是一生就能办得到 , 所谓难就是累劫也不能成功 。所以过去的圣贤之人 , 个个都要求生西方 。千经万论 , 处处都指归净土 。没有超过这个法门的 。然而佛经中说缺少善根是不能往生净土的 , 要有多福才能去 。说多福 , 就是要执持名号;说多善 , 就是要发广大心 。是以暂时持名念佛的功德 , 就胜过一百年的布施 。一发大心 , 就超过无量劫的修行 。因为念佛就是为了作佛 , 如果不发大心 , 则虽念没有作为 。发心原为修行,如果不往生净土,则虽发也容易退转,这个发心就好比是下菩提种子,如果采用念佛求生净土的方法来种这个菩提种子,那么道果就自然增长 。这就是乘弥陀大愿之船 , 入于西方净土之海 , 决定往生西方 。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什么叫做为了正法久住的缘故呢?因为世尊 , 无量劫来 , 为了我们 , 修菩提道 , 难行能行 , 难忍能忍 。因圆果满 , 逐致成佛 。既成佛已 , 应化度生 , 功德圆满 , 示现寂灭 。正法、像法 , 皆已灭尽 , 仅存末法 , 虽有如来教法 , 无有信解修证之人 。邪正不分 , 是非莫辨 , 竞争人我 , 都是追逐名利 。举目滔滔 , 天下都是这样 , 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 。衰残至此 , 悲伤不忍言 , 想到这里 , 不觉泪下 。我作为一个佛子 , 如果不能报恩 , 对内无益于自己 , 对外无益于众人 , 生的时候蹉跎时光 , 死后亦无益于将来 , 天地所不容 , 那是极重的罪人啊!如果不能报恩这个罪不属于我那应该属于谁呢?这样一想真是痛不可忍 , 真的没有办法 , 顿时忘记了自己贫贱卑下的身份 , 忽然发了大心 。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 , 也一定要尽力护持正法于来世 。是故同诸善友 , 共到道场 , 礼忏修法 , 仿弥陀如来发四十八愿 , 愿愿度生 , 心心作佛 , 从于今日 , 尽此一生 , 誓归极乐 , 既得往生九品 , 华开见佛 , 得无生忍 , 然后回入娑婆 , 大作佛事 , 令使佛日重辉 , 法门再阐 。众僧如海 , 各各持戒清净 , 无有染污 , 修诸梵行 , 人民悉皆被化 , 劫运为之更延 , 正法得以久住 。此则区区之心 , 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十因缘 。如是十种缘都具备了 , 八种差别都知道了 , 则趋向涅盘城就有门头了 , 修行成佛就有了正确的目的地 。再说我现在这个身体 , 居住在华夏之国 , 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病 , 地水风火四大调和 , 身体轻安 , 具有足够的信心 , 庆幸自己没有魔障 。何况今天我等 , 又出了家 , 受了具足戒 , 又遇到了好的道场 , 又闻到了佛法 , 又瞻仰了佛的真身舍利 , 又修了忏悔 , 又遇到了善友 , 又具有如此胜缘 。不在今日发此大心 , 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唯愿大众 , 怜悯我的愚诚 , 怜悯我的苦志 , 同立此愿 , 同发此心 。没有发的 , 今天发;已经发了 , 令其增长;已经增长的 , 当令相继不断 。不要因为困难而退怯;不要把它当做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轻视;也不可欲速而不能持久;也不要懈怠没有了勇猛之气;也不要萎靡而不能振作;也不要得过且过期待来日;也不要愚钝而不肯进修;也不要以为自己根机浅薄而没有份 。比如种树 , 浅根的树种下去长久了根就深了;又如磨刀 , 磨久了钝刀也会变的锋利了 。怎么可以因为根浅就让它枯死、因为刀钝就放着不用呢?又比如以为修行很苦 , 其实不知道懈怠更苦 。修行则是暂时的勤劳 , 却是永劫的安乐 。懈怠则偷安一时 , 受苦多生 。何况我们现在乘上弥陀大愿的舟船 , 就不要担心会有退转 。花开见佛得无生为忍力 , 则不用忧虑有什么艰难 。就是地狱罪人也在过去劫中发过菩提心 , 我们这些人伦佛子怎么可以不立大愿于今生呢!过去无始以来昏昏迷迷那就没有办法说了 , 而今已经觉悟 , 如果再昏昏迷迷 , 将来就要追究责任 。所以迷惑而未觉悟 , 确实可怜 , 如果觉悟而不去实行 , 非常痛惜 。如果害怕地狱的苦 , 则精进自然生起;如果念念不忘生死无常迅速 , 则懈怠就不会生起 。又必须以佛法为鞭策 , 善友为提携 。不管做什么都不要离开这个标准 , 就不会有退失的忧虑了 。不要说这一念菩提心是那么轻微 , 不要说这是一个虚愿对我没有利益 。心真则事真 , 愿广则行深 。虚空并不大 , 心王才是大;金刚并不坚固 , 愿力才是最坚固的 。诚望大众不要忘了我的话 , 则菩提眷属 , 从此联姻 , 莲社宗盟 , 自今缔好 。普愿同生净土 , 同见弥陀 , 同化众生 , 同成正觉 。你怎么知道自己未来成就的三十二相、百福庄严 , 不是从今日立愿开始呢!愿与大众共同勉励 。幸运到了极点!幸运到了极点!
文章插图
菩提心应该怎样发心?菩提心—是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父母 , 感恩朋友 , 感恩仇人 。因为有感恩才有帮助 。菩提心—是一颗忏悔的心 。忏其过错 , 悔不再犯 。因为有忏悔 , 人心才能正 , 正法才能再现 。菩提心—是一颗无我的心 。是一颗平等心 。而没有前者 , 哪来后者 。菩提心—是我们的一颗真心 。用真诚心去改过 。用真诚心去帮助他人 。帮助我们所有的亲人 。发心就是为了行动 。行动是证明发心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发菩提心并成就菩提心不退转 佛缘网站 佛教网建议你了解一下佛门中的净土宗 , 就是一心念诵阿弥陀佛名号 ,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 在那里 , 每天能有不退菩萨作伴侣 , 每天都能听到佛的教诲 , 努力修行 , 在成佛的道路上 , 有佛菩萨的帮助和支持 。所以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这是发菩提心并成就菩提心不退转和成佛的保证 。如果不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不借佛力 , 只靠自力的话 , 这在我们这个时代 , 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附发菩提心的相关资料:什么叫发菩提心呢?就是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 , 心里清净了 , 它自动发起的那种无相心 , 才能称为菩提心 。这个无相心一旦发出来的时候 , 没有哪个众生和自己不是一体的 。没有哪个众生自己不愿意救的 。没有一个“我牺牲如何”或是“我如何” , 没有这个 。只有一个念头 , 就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布施给所有的众生 。
文章插图
菩提心的奥妙和如何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奥妙和如何生起菩提心要透彻的忏悔业力 , 必须依赖对众生的慈悲 , 因为业力是缘众生而造作 。为了要消业障、累积资粮 , 于是我们观想意念佛菩萨或持咒 , 如此不断地精进 , 最后能慈悲、智慧双运而成佛 。在过程中一切的善巧 , 是为了让纯正的菩提心能够如实生起 , 而且坚固地于心中不断增长 。没有任何法门可以不依赖菩提心便可成佛 , 绝对没有 。如果拥有菩提心 , 持咒持错了 , 观想观错了 , 念经念错了 , 甚至不会念经都没有关系 , 到最后你还是会成佛 , 因为你的心本来就是具备佛性 。念经、持咒、观想这些善巧 , 是为了让我们透过对众生的慈悲 , 以净化自己的内在 , 进而能让胜义菩提心产生出来 。胜义菩提心产生时 , 也就是当菩提心达到遍满一切 , 对每一个众生遍知的智慧及慈悲都是一体双运的 。当你拥有菩提心时 , 无论修任何一种法 , 不管表面是以小乘、大乘或金刚乘的方式来修 , 或是只会持咒、只会观想 , 最后都会成就佛的果位;倘若没有菩提心 , 无论表面修的是大圆满、大手印等深奥的法门 , 或是净土等等法门 , 都无法成就圆满菩提 。甚至最终这些修持 , 可能会变成妖魔鬼怪的来源 , 因为心中没有佛的心、菩萨的心时 , 所修持的一切 , 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世俗的权力、欲望 , 或是某种幻想的境界而修 。然而 , 当一个人具备菩提心时 , 修行自然而然会走上正道 。所以我们可以用是否具备菩提心 , 来观察自己有没有误入偏差的修行道路 。一生中我们最需要去努力的修行 , 就是让菩提心从心中生起并增长 。能产生永恒不退转的菩提心 , 当然最好 , 如果我们目前尚有困难做到 , 就尽量每一天好好地思惟菩提心的真义 。阿底峡尊者的例子藏传佛教的经典里提到 , 对于传授自己菩提心 , 也就是让我们进入大乘佛教的传承上师 , 比任何一个传授其他决窍的上师有着更大的恩德 。阿底峡尊者到西藏之前曾到印尼去学佛 。在现今印尼东爪哇婆罗浮屠的地方 , 有位高僧叫做金洲大师 , 是阿底峡尊者众多的上师之一 。阿底峡尊者到西藏时 , 有人请示有关他的上师们的事迹行谊 。当阿底峡尊者提到上师的尊名时 , 会双手合掌放在胸前 , 但是当有人讲到金洲大师时 , 如果戴着法帽 , 他会将法帽拿下来 , 随后双手合掌 , 放在头顶上 , 一面流泪一面说着金洲大师的尊名 。弟子看大师提到不同的上师有不同的反应 , 就问他:「上师 , 你是不是对你的上师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修行是不是有高低之别?」他说:「没有 , 我每位上师都是成就者 , 他们的修行以及成就没有高低之分 , 但是对我的恩德有大小之别 。我现在心中还能保有一点点的菩提心 , 完全是靠金洲大师传授我菩提心的加持力 。就这一方面来说 , 他的恩德是无与伦比的 。外相是假 , 心是真身为大乘佛教徒 , 我们常常只是口头上自称为大乘佛教徒;然而 , 是不是大乘佛教徒 , 跟外相上是否听闻大乘之法 , 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大、小乘佛教徒关键性的差别 , 在于内在是否生起菩提心 。发菩提心 , 若只用头脑想一想 , 是比较简单的 , 能在心中真实生起 , 的确不容易 。让菩提心能从我们心中真正生起 , 播种扎根 , 并开花结果 , 这是比较重要的 , 否则光用嘴巴说说 , 当成口号 , 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同样的 , 并不是听了密法就是金刚乘的弟子 , 听小乘之法就是小乘的弟子 。当心中有着为了让所有众生成佛 , 而来学大乘之法的菩提心 , 即使外相上持守小乘戒律 , 我们也是大乘修行者;如果内在是具备让所有众生马上离苦得乐 , 即时成佛的密乘式发心 , 外在用小乘式的戒律来约束自己 , 我们还是金刚乘的修行者 。生起愿菩提心的方法「我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 为了让他们能够成佛 , 我愿意去付出」 , 口头上说说 , 只是口号;当我们用头脑认真思惟时 , 形成一种愿力 , 仍须实修 , 才能渐进圆满 。发出了这样的愿菩提心 , 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实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他比自重 。自他平等首先要学会「自他平等」 , 这与「平等舍」很类似 。无始以来直到现在 , 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 , 可是却一直认为有个实有的「我」存在 , 而且是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依赖 , 因此对「自己」特别珍爱 , 会对「我」执着 。打从一出生 , 一直到长大、老、死的过程里 , 无论我们对他人有多少的付出 , 有多大的爱心、耐心 , 其实仔细探究 , 不可否认的是 , 最爱护的还是自己 。如果以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 其实我们想脱离轮回 , 想要成佛 , 也是因为太爱自己 。人最偏袒、最关爱疼惜的 , 是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 无论何时 ,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身心非常健康 , 外在没有生理上的病痛 , 内在没有心灵上的忧恼 , 任何小伤害对我们来说 , 都是最无法容忍的 。想一想 , 如果连别人小小的语言讽刺 , 一些稍稍不客气的恶语言词 , 我们也无法忍受 , 更别说他人的打骂或伤害 。同样的 , 每个众生和我们一样都希望离苦得乐;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 , 无论外在有多凶猛、多恶劣 , 或是多温驯、多慈祥 , 心态上都一样不希望痛苦 , 而希求快乐 , 但问题是不知如何分别什么作为可以带来快乐 , 什么因果会带来痛苦 。我们的愿望与想做的事情 , 在因果关系上不成比例 , 不符合因果逻辑 , 甚至是完全颠倒的 。因为希望快乐 , 所以 , 想方设法让自己拥有 , 但是却在拥有的过程中 , 也想方设法伤害别的生命 。当每个众生都有如此的心态时 , 就会导致彼此在相互伤害中求生存 。轮回中痛苦的这些众生 , 无始以来 , 到目前为止 , 都是依照这种模式在生存 , 因为有无明的存在 , 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舍取因果 。自他无常我们都被自己的贪念、瞋恨、嫉妒、傲慢等等妄念所左右 , 在这些情绪的势力范围之下 , 每个生命都会为了保护自己而犯错 。既然我们要做一个修行者 , 那么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 , 就更不应该去偏袒任何一方 。要一次又一次的思惟 , 也许我现在最不喜欢的人 , 昨天或前世是对我恩德最大的人;现在我很喜欢的众生 , 也许是我欠他很多的冤亲债主 , 甚至可能是前世的仇人;今天的仇人 , 也许明天会是帮助我最多的恩人;今天的情人 , 有可能会是明天的仇人 。因为亲仇关系无常 , 所以我现在要不分亲疏 , 平等地看待 。但是 , 这必须不断地训练自己这样去思惟 , 而不是偶尔或短时间想一想就能做到;如果不愿用心去训练自己接受而慢慢习惯 , 那么就不容易做得到;如果能习惯以后 , 自然就可以慢慢的做到自他平等 。己所欲施于人此外 ,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 , 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让自己满足 , 达到自己的欲望而努力 , 甚至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 不惜牺牲最宝贵的生命 。现在就要想:为什么我愿意为自己这样付出 , 也希望别人对我付出 , 但是却不愿意用同样的方式对别人付出?就像当我们还是小孩子、年轻人时 , 希望长辈能呵护疼惜我们 , 可是当自己长大成人后 , 这些当时我们希望能疼爱、珍惜我们的长辈也步入老年时 , 就开始觉得他们讲话比较啰嗦 , 做的事情也不合我们的意 , 愈来愈讨厌 。想一想 , 我们年老时 , 当然希望别人能帮助我、服侍我、孝敬我 , 可是现在有人需要我们照顾时 , 我们却吝于付出 。就像我们生病时 , 多么渴望有人来探视、来安慰我们 , 多期盼有医生能赶快医好自己的疾病 , 让自己从病痛中得到解脱;可是有人生病时 , 我们就躲得远远的 , 不愿意去接近 , 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会对病房、医院等地方有恐惧感 。我们要知道 , 人的生命都有着相似的过程在循环 , 现在这些我们所不喜欢的 , 或想逃避的情境——病人、老人、啰唆的人 , 其实再过一段时间 , 我们也会走上他们的道路 。这些都必须较为深入去思考 , 才能细细体会 。同样的道理 , 当我们拥有快乐、财富、权势时 , 会非常满足惬意 , 所以 , 在别人拥有时 , 我们也应该感到同样的快乐 。特别是菩提心所要面对的 , 不只是一、两个人 , 而是希望六道所有的众生 , 都可以得到如此的福报与功德 , 同时尽心力为他们付出的心态 。古时候许多高僧 , 都曾经告诉弟子们要学会一个法门 , 就是训练自己将所希望的、想拥有的给予别的生命 , 而自己不希望也不愿意接受的事物 , 不要给予别人 。我们对自己很珍惜 , 所以要学会用同等的心情与方式去对待别人 。因为你付出如此伟大的爱给别人时 , 到最后其实从中享受最多爱的是自己 。因此 , 要学会平等去看待每一个生命 。这是「自他平等」 。
推荐阅读
- ps图形边框加粗 ps里如何合并图层,ps多图排版成一张图
- 德阳博爱耳鼻喉医院 德阳二医院了耳鼻喉科如何,洛阳二院耳鼻喉科咋样
- 胰岛素1小时和2小时参考值 值夜班如何加胰岛素,胰岛素参考值
- 如何答谢吊唁的客人 如何回复吊唁答谢的人,怎么回复别人的吊唁
- 菜品定价公式 知道租金等费用 如何给菜品定价,开饭店菜品价格如何定
- 怎么查淘宝店铺排名 如何在淘宝店提升排名,怎样提高淘宝店铺的搜索排名
- 人要行孝但不要愚孝 自知不孝 如何解脱,一个不孝顺的人怎样可以改变
- 百善孝为先上一句对联 如何反驳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怎么怼回去
- 大魔王如何清洗 向大大该如何清洗,管道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