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雷军是不是效率管理大师

投稿|雷军是不是效率管理大师
文章图片

文 | 节点财经 , 作者 | 五行
2018年7月9日 , 小米集团(W 01810)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 此后长期股价低迷 。直到2020年12月23日才迎来关键性转机 , 股价最高达到30.85 港元 , 市值超 7756 亿港元 , 以当时的汇率计算 , 小米的总市值超1000亿美元 。
然而 , 小米没能在千亿俱乐部中站稳脚跟 。目前 , 小米的市值为3443.29亿港元 , 约合438.6亿美元 。相比高点 , 小米的市值已经跌去了近七成 。
小米的估值一直让雷军心有焦虑 。他曾在小米上市前夕 , 喊出了“小米等于腾讯乘苹果” 。调侃也好 , 认真也罢 , 硬件企业用互联网赚钱的模式 , 让小米具备了稀缺属性 , 这是毋庸置疑的 , 也增加了市场对小米的关注度 。
上市后 , 随着小米业务结构、宏观因素出现了变化 , 雷军的效率哲学受到了挑战 。
赚钱效率如何?表面上看 , 小米的业绩是股价低迷的导火索 。但如果回到本质 , 没能讲好故事 , 才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 。
2019年 , 雷军立下了一个flag:每年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手机及IOT和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过5% 。如超过 , 将把超过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还给小米用户 。“雷军舞剑意不在利润” 。此番承诺真正反映的 , 是小米商业模式的本质-追求极致的效率 。
东西要做的好 , 成本就会变高 , 但小米却要求性价比 。此时 , 效率就是这中间的杠杆 , 只要效率提升得足够高 , 小米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性价比利器 。雷军曾表示 , 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中最关键的两个点是用户体验、效率 。“小米真正的护城河就是效率 , 而小米真正要做的就是效率革命 。”
投稿|雷军是不是效率管理大师
文章图片

这也是雷军说“小米等于腾讯乘苹果”的原因之一 。相比其他硬件厂商 , 小米的赚钱手段是硬件产品内的互联网业务 , 该业务的高利润属性 , 让小米有了能讲一个好故事的由头 。
目前 , 小米的主要业务是手机、IoT、互联网 。其中 , 手机业务的占比在2017年-2021年期间逐渐下降 , 不过仍是第一大业务 , 2021年占比高达63.6% 。同时 , 也是增速最快的业务 。
而互联网业务的营收占比 , 已从2019年的30.2%降至2021年的25.9% 。同时 , 互联网业务的增速在放缓 , 2021年之前还能维持在9.7%左右 , 2021年则降至8.6% 。
投稿|雷军是不是效率管理大师
文章图片

在小米的商业模式中 , 互联网业务负责赚钱 。随着互联网业务与手机业务之间的此消彼长 , 对利润的拉动力度开始变小 。
在2021年 , 互联网业务的毛利润贡献率为38.9% , 低于手机业务的42,7% , 这是小米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此时 , 小米的估值逻辑更贴近硬件公司 。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 , 互联网业务自身增长疲软只是其一 。其二在于 , 小米的手机业务通过优化产品组合的方式 , 把手机的ASP(平均售价)从900+提升至1000元以上 , 2021年已经达到1097.5元 。手机业务的毛利率也因此增加至11.9%(2021年) , 对应的毛利润为248.6亿元 , 比互联网业务的毛利润多了39.6亿元 。
但是 , 手机业务的毛利润规模虽然大 , 但毛利率却不高 , 经过优化产品组合后 , 依然是三大业务中最低的 。而互联网业务的毛利率高达74.1%(2021年) 。如果手机业务的毛利润贡献越来越大 , 利润进一步增长就会更难 。
其实小米目前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 。2020年 , 小米手机业务的销售成本为1390亿元 , 对应的毛利润为132.4亿元 , 每支出1元销售成本可以换回10.9元的毛利润 。到了2021年 , 手机业务每支出1元的销售成本 , 只能换回7.4元的毛利润 。
总体来看 , 不管是面对股民的期待 , 还是商业模式的发展需要 , 小米的赚钱效率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
投资效率如何?作为业内较早看到IoT机会的企业掌门人 , 雷军在2013年底就开始在小米内部推动发展IoT业务 。2014年 , 雷军还在中国企业家的领袖论坛上表示 , 5年内要投资100家企业 , 复制小米模式并打造小米生态链 。
在做打造生态链 , 做IoT业务这件事上 , 雷军也在追求极致的效率 。他没有选择让小米去做产品 , 而是通过用投资的方式占位置 , 小米则为生态链中的企业提供渠道、品牌、品控、供应链等方面的帮助 。
这对手机业务还未稳定的小米来说 , 无疑是个一石二鸟的方案:既能不错过机会 , 也不会分散精力 。同时 , 观察小米的生态链布局 , 有两个切入点:业务协同性和收益性 , 小米的投资更看重后者 。
企业亲自下场做投资早已有之 。传统VC的第一目标是为LP赚钱 , 而企业做投资的首要考虑的是公司的业务服务 , 投资活动一般都围绕公司的业务展开 。
雷军为小米安排的投资方向以2020年为界限 , 呈现两种倾向 。在2020年之前 , 投资的主基调是IoT , 比如小米最早投资的企业“华米” , 就是做智能穿戴设备的 , 此后的石头科技、九号机器人、智米、纯米等都是做IoT细分领域的 。2020年之后 , 在高端化战略和造车战略的推动下 , 小米的投资多集中在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 。
回到本质 , 不管投资方向发生什么变化 , 企业做投资最好的衡量标尺 , 还是给业务带来了多大的帮助 , 这也是衡量小米投资效率如何一项关键指标 。
与雷军有关的投资平台包括小米、顺为资本等 。尽管只有小米 , 由于受上市公司身份的规定需要公开信息 , 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探一丝端倪 。
小米投资紧紧围绕业务展开 , 2020年之前的重点是IoT生态链 , 2020年开始重点变为硬科技 。而生态链企业 , 已通过“贴牌”的方式帮小米完成了赛道占位 。
以石头科技为例 , 2016年石头科技开始代为开发“米家智能扫地机器人” 。据奥维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 在今年 4月份 , 石头科技在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占有率为33.7% , 在清洁电器线上市场占有率达到14.65% , 均排名行业第一 。
据小米年报显示 , 截至2020年 , 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为272亿元 。截至2021年底 , 小米累计对外投资390家 , 总账面价值人民币高达603亿元 , 同比增长25.7% 。目前 , 小米持有石头科技4592167股 , 按照最新的股价计算 , 约合28.56亿元 。
投稿|雷军是不是效率管理大师
文章图片

不过 , 小米的投资战略也存在隐忧 。比如 , 生态链企业中出现了逐渐远离小米的现象 , 这降低了小米今后发展IoT业务的效率 , 而直接诱因恰恰是小米采用的投资战略 。
还是以石头科技为例 , 上市前公司的主营业务有50%左右的收入来自小米 , 而小米产品的毛利率不高 , 这导致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低于同行 。华米也存在相似的情况 。究其原因 , 所谓的“去小米化”只是表象 , 根本原因在于 , 这种联盟式的模式后劲不足 。
生态链企业在早期通过小米活下来后 , 就会寻求独立发展 。它们都会推出自有品牌 , 并将之当作运营重点 。
上市前 , 石头科技已经将来自小米的收入占比 , 从90%降低至43.01% , 2021年为1.3%左右 。同时 , 小米生态链内部还存在竞争 , 一些生态链企业在扩张中进入了其他兄弟企业的地盘 。比如追觅、云觅也是做扫地机器人的 , 智能锁企业有绿米、创米 。
从目地和收益上看 , 小米的投资战略效率颇高 , 既达到了占位的目地 , 也拿到了丰厚的财务回报 。但是 , 随着行业从发展逐渐成熟 , 小米投资战略的另一面开始显现 , 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 。
组织团队效率如何?雷军曾有名言:“在风口上 , 猪都能飞起来” 。如今 , 手机行业的风口早已消失 , 小米要如何继续飞呢?
雷军给出的应对之策 , 包括造车和组织管理两部分 , 而后者的难度要大于前者 , 影响也更大 。与造车相比 , 优化组织管理是个更彻底 , 长远来看也更高效的选项 。
投稿|雷军是不是效率管理大师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成立十二年来 , 即便做到了世界第二 , 小米的组织团队仍没有面对过逆境大考 。这并不是说小米没有经历过低谷 , 相反 , 小米在2016年和2018年经历过两次大考验 。而这两次考验 , 均是雷军重回一线带领小米走出低谷的剧本 , 其团队整体没有到最紧迫的状态 。
【投稿|雷军是不是效率管理大师】对此 , 雷军在抽身造车的之前 , 就已经开始“放权” 。
2018年 , 小米在上市后成立了集团组织部和参谋部 , 分别由此前在一线的联合创始人刘德和王川负责 。当时雷军就表示“如果小米要成为万亿营收的公司 , 必须增强大脑能力 。就算我再勤奋 , 可能也不够了 。”
2019年 , 雷军还把手机锁屏设成“能不管的事情一定不管” 。可见他早已有意脱离一线 , 让团队挑重担 。
观察小米的组织效率如何 , 公司目前的几大业务是极佳的窗口 。
在雷军宣布全身心投入造车前后 , 小米的手机业务迎来了多位空降高管 , 他们多数都在此前有多年带队经验 。比如 , 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金立手机原总裁卢伟冰、魅族原首席营销官杨柘(半年后离职)等 。
目前 , 小米手机业务的两位关键先生是卢伟冰和曾学忠 。其中 , 前者执掌Redmi并负责中国区及国际部的销售管理;后者负责手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
在全球市场 , 小米2020年和2021年的市场份额增速是前五大品牌中最快的 , 分别高达17.6%、29.3% 。
投稿|雷军是不是效率管理大师
文章图片

在中国市场 , 小米近两年的表现也堪称亮眼 。其中 , 2021年的增速仅次于苹果 , 高达31% 。2020年 , 小米的增速同样位列前五大品牌中的第二位 。细分的季度表现 , 由于荣耀独立后逐步拿回了市场份额 , 小米的增长在前五名中排在第三位 。
投稿|雷军是不是效率管理大师
文章图片

从小米的市场份额走势看 , 两人的搭配让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 , 在大盘下滑的同时走出了稳中有升的趋势 。
IoT业务已被重新整合为两大部分 , 新生态链部(由80后高管屈恒负责)和大家电部、笔记本电脑部和电视部(三个部门统一由小米合伙人张峰管理) 。互联网业务分为互联网业务部、软件与体验部和业务中台部 。三个一级部门总经理分别是金凡、马骥、仇睿恒 , 三人都是小米的早期员工 。
两大业务一个是承载了小米的IoT雄心 , 有望帮助公司实现万亿规模的目标 , 另一个则是公司的利润担当 。二者的衡量指标 , 一个在于规模增速 , 另一个在于赚钱效率 。
IoT业务的硬件连接设备规模在扩大 , 但速度已经开始下滑 。
财报显示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 , 小米的AIoT连接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筆記笔记本电脑)达到4.34亿 , 同比增长33.6% 。拥有五件及以上的用户(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数达到880万 , 同比增长40.4% 。相比2020年 , 增速分别下降了4.4和12.5个百分点 。
软件方面 , 主要分为MIUI和人工智能助理小爱同学、米家APP三部分 。其中 , MIUI的月活增长在近两年都维持在28%左右 , 小爱同学和米家App都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 。互联网业务的变化是 , 原本应该是最大利润贡献者 , 2021年却被手机业务反超 。
与手机业务团队相比 , IoT业务和互联网业务团队的效率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有言:效率是正确地做事 , 成效是做正确的事 。这句话的前提是 , 你要知道什么是你正确、最重要的任务 , 以及什么活动能让你获得撬动目标的杠杆 。无论是造车还是组织变革 , 都能让小米再上一层楼 。
但与能快速实现从0到1的手机业务相比 , 二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 。因此 , 在进一步提高效率这件事上 , 雷军和市场都需要持有足够的耐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