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三言财经
你多久没去过咖啡馆了?现在咖啡馆里的人们都在聊些什么?
以前的咖啡馆里,人们或激情,或精致 。
创投圈的人们,聊创业、投资、商务合作,动辄数千万、几个亿的融资,估值快要买下整个地球 。你可能经常遇到,特别是在那些创业咖啡馆里,热火朝天,连空气里的灰尘都是躁动的、滚烫的 。
还有CBD的高级白领们,他们或三两一桌谈着业务;或独自一人,坐在窗边,点杯美式,戴着耳机、盯着Mac屏幕,偶尔两手指滑拉一下触板 。就这么半天就过去了 。
然而这几年发生了很多改变,疫情和创投环境等多重影响下,市场环境正发生着改变,一些行业洗牌,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多多少少的变化 。
如今,无论是出入咖啡馆的普通打工人,或还是创业者、投资者,他们谈论的话题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他们还聊融资、合作吗?在生活方面他们又聊些什么?
笔者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辗转7家咖啡馆,也许从他们在咖啡馆的片段对话能够了解一二 。
最早的创业咖啡馆车库咖啡,从座无虚席到空荡无人第一站笔者来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这里的创业咖啡馆、创业空间可谓遍地都是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3W咖啡和车库咖啡分别在创业大街的两头,一个是带有户外空间地面咖啡馆,一个是在2层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先简单介绍下这两个咖啡馆 。两家咖啡馆都是创立于2011年,与普通咖啡馆不同,它们都是定位为创业咖啡馆 。那正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 。
先说车库咖啡,它由11位天使投资人共同创立,2011年4月7日开始营业,号称是全球第一家创业主题的咖啡厅 。
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在2013年曾发文谈及前两年车库的迅猛发展,“第一年换了将近7-8000张名片,最多一天要交流将近30个团队,到目前为止(2013年)一共得聊了上千个团队” 。
另外据2018年一篇报道,当时车库咖啡运营团队称,车库咖啡服务创业者数十万人次,对接投资者数千人,超过1500家创业企业从车库咖啡走出,包括钱方科技、皮影客、魔漫相机、企业湾、墨迹天气等知名创业企业,总融资额超百亿 。
而2018年一批币圈“大腕”频繁出入车库咖啡,掀起一阵所谓的创业浪潮,也将车库咖啡推到一个新高潮 。
不过也在这一年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甩下一句“你们玩吧,我不玩了”,彻底退出车库咖啡 。
比起当时的人头攒动,当笔者再来到车库咖啡,看到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
偌大的车库咖啡馆,应该差不多有近百个座位,但是笔者去的时候仅看到5个顾客,其中一个还趴在桌子上休息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馆内安静的出奇,5个人分散地坐着,有人敲击着电脑,有人在纸上写写画画,或者看手机 。
咖啡馆是开放式的,有点类似于一个中型会议室或者说是图书馆,这与传统的咖啡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
笔者点了一杯龙井,左右打量了许久,确实无法将报道中热闹的创业圣地和现在的安静画等号 。
待了大半个小时,便离开了 。
3W咖啡:大家闲聊生活、工作,没人聊投资创业3W咖啡是由拉勾网创始人许单单在2011创立,稍晚于车库咖啡,获得了包括徐小平、沈南鹏、陈大同、庄辰超、孙陶然在内的约180名互联网投资人和高管在内的种子资金 。
可以看到,3W成立时股东囊括了领军企业家、投资人、知名创业者、媒体意见领袖等多个领域的互联网业界影响力人士 。
不过3W和车库的不同点也很明显,车库创始人都是投资人, 而3W更像是一个圈子,它的人群分布更广 。
体现在店面上也很容易看出差异,3W就和普通的小咖啡馆一样,它在室内只有7个双人桌,估计空间也就最多20平米,可能还不到 。不过它在外面还有几张大的椅子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3W看起来更加休闲,在笔者待的1个半小时里,基本都有人在聊天 。
刚到时,室内有4个桌子是坐着人的,其中两位男士各独坐一桌,另外两桌均是一位男士一位女士 。
独坐的两位男士都面对电脑,全程没有说过一句话 。
其余两桌一直在聊天,其中一桌的话题比较分散,在闲聊生活和工作 。
另一桌谈话中则提及了裁员、资源渠道等词,看起来应该是同事 。
而在外面的长椅上,有三个人一开始谈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库啥的,私心想着终于有人谈创业了 。不过后来又来了几个人,隐隐约约听到在和对方聊产品报价、产品功能,基本确认只是一场销售活动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在离开时,聊天的这两桌都已经走了 。聊创业谈投资的真没看到,似乎和普通的咖啡馆并没有什么不同 。
不过3W咖啡杯子上的标语很有创业感:很想休息,不,你没钱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事实上,在看了这两家创业咖啡馆后,发现聊创业、投资的太少了,就连商务合作也不多,更多的是安静的工作或是闲聊 。
朝阳普通的咖啡馆:刷剧闲聊,鲜有人聊工作第三站从海淀来到了朝阳亚运村一带某咖啡馆,这是一家较为休闲的咖啡馆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从一进门就能看出它与上述两家创业咖啡的不同 。它面积大,但不是类似于图书馆式的通透 。 
刚进门是开放式地摆放几张桌子,有点类似于饭店的普通就餐区 。再往里是狭长的空间,通过过道和矮墙又把空间分成三列,相比于创业咖啡馆这里分布、装修更加休闲,还有一定的私密性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还有这里要热闹多了,几乎全部坐满,独坐的年轻女性居多,她们有的在吃东西,还有刷手机、电脑办公的,还有家长带了三四个孩子过来喝冷饮的 。
笔者在满是男士的旁边座位坐下,不过他们好像也是同事,隐约听着在聊工作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据悉,这里经常爆满,很多人在看剧 。不少家长带孩子过来避暑、写作业 。
看起来这和以前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大家点一杯咖啡,或打开电脑,或玩手机,大多数就那么安静的坐着 。
望京阿里中心的星巴克、Costa:门外人来人往,店内安静松散赶到望京核心地段的时候差不多快6点了,笔者选择了阿里中心附近的咖啡馆作为探访目标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旁边就有两家咖啡馆:星巴克、Costa 。本来想着附近都是互联网巨头,说不定还能听到点八卦消息,但终究是错付了 。
两家咖啡馆都是人极少,Costa目测只有5、6个人,星巴克也不到10个 。
偌大的星巴克寥寥的摆放着一个长桌,还有6、7张双人桌,显得十分空旷 。店里只有几个女生围着长桌聊天,话题无非是饮食、购物 。其他人或独坐,或端着电脑在敲击 。
而在咖啡馆外,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动一静,很有对比感 。

没过一会,服务员就赶人了,原来这里6点半就打烊了 。几个女孩子悻悻离去,笔者也是 。
最后一站CBD咖啡馆:有人谈及创业,有人秀offer,还有人吐槽公司有咖啡爱好者还向笔者推荐了两个地方合生汇Costa、华贸星巴克 。
合生汇Costa比望京的空间要大很多,大概能坐三四十人 。上座率估计有一半,大部分都是闲聊的 。
不过笔者还是听到两位疑似老板的男士在聊各自的公司 。其中一人谈到合伙人给自己一千多万去干某事(这是今天听到的最大的数字) 。他们之后又聊到美股中概股,说公司在美国为了某件事花了500万没做起来,还说杭州的分公司业绩不好 。
另一桌疑似母女的两人则在吐槽公司出差不给审批 。
其中一对男女顾客挺引人注意,男士在聊自己的工作,他称自己收到很多大厂offer,不过女士并没有回应什么,只是表示想先去吃饭,感觉像相亲的 。
再看看华贸星巴克,人不多且基本都是带电脑独坐,十分安静 。
投稿|我在咖啡馆待了一下午,没人谈动辄几个亿的项目了
文章图片

咖啡馆里人们更关注当下花一下午时间跨越了小半个北京,辗转多个不同地点、不同风格的咖啡馆 。能直接感觉到的是咖啡馆的人确实比以前少了很多 。
也有经常泡咖啡馆的资深人士说,聊几个亿融资的话题确实很少了,但是商务合作还是有的 。咖啡馆人流量确实少了很多,也许和限流也有关系 。
在这位朋友看来,大家聊的话题可能还和以前一样,和平时没多大区别,有事还要谈事 。
其实笔者这一圈走下来,感受大概也是如此 。
对于创业咖啡馆,或许过了创业的那波草莽期,随着创业更加专业化、程序化,它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
在笔者看来,创业咖啡馆重要的是它曾见证一群人“星火燎原”,创业咖啡更是一种精神内涵,向前向上才是蕴含其中的魅力 。
我们也许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没有了创业者的创业咖啡,或将回归它的最初本质 。
而普通咖啡馆里,人们还是一样的谈论生活、工作,只是话题中难免少不了疫情,以及裁员等职场生存困境 。充满激情的创业热潮不再汹涌,人们更加务实,更关注当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