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少年记忆的受害者)

【郑爽(少年记忆的受害者)】娱乐圈有一类人叫做流量女星,若是提及,听者态度大多呈现两极化的趋势,要么欣赏喜爱,要么不屑尔尔,而其中郑爽尤为最甚。

路人不理解,郑爽明明毫无演技,当初因出演楚雨荨而火遍大江南北,但8年过去,她似乎仍然停留在出道的水平,若当初的《画壁》让人惊鸿一瞥,发展到后来的《微微》则让人槽点满满。
郑爽(少年记忆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进入17年,郑爽开始放飞自我,开通微博小号,人们发现原来一直走少女路线的她似乎并不如此,“疯子,没教养……”等带有贬义的形容词被路人安在了郑爽身上,而她的一言一行似乎也只有粉丝能够理解,外人难以参透。
郑爽(少年记忆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若在知乎搜索郑爽
郑爽(少年记忆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她的负面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爽的粉丝,大部分郑爽粉丝对郑爽极度狂热,郑爽做的每一件事他们都认为有其理由可言,而一旦爆出负面消息不是承认郑爽的错误或者客观看待,而是不断洗刷她的错误,为她的行为找理由,而一旦路人指出,仿佛他做了多么伤天害理的事,私信和回复量大部分不是客观评述,而是肆意谩骂人身攻击,他们似乎相信非黑即白,非夸即黑。
这样的两个群体互相交集,路人缘败坏转黑,而粉丝则将其保护的愈加强烈,从中可以看到粉丝的心理→因为你们都说郑爽不好,所以我更要保护她,而你们这样责备她,都是不理解她,一旦思考角度错误又产生了极端感情必然做出极端行为,“粉圈毒瘤”的恶名由此而来,而如此一来,在路人、粉丝、明星之间产生的必然是恶性循环。
这是两类极端的群体。
路人心理可以理解,但郑爽粉丝的心理则会不断让人质问,为何会产生如此极端的心理?
有一句老话:“你是怎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
放在郑爽身上同样适用,与其从不可控量都太多的粉丝调查,不如从有成长轨迹可寻的郑爽入手。

1991年出生的郑爽,12岁因父母未实现明星梦被送往四川成都求学,而她从东北而来,被同学叫“东北乡巴佬”是家常便饭。
少年在学校的时候,若与身边环境不同,则极容易受到歧视,从而带来语言暴力,身体暴力。
在校园暴行中,以语言暴力占的比例最大,它会随之伴有污蔑,侮辱性等流言,而在身体心理都还尚未健全的少年时代,将对孩童的内心造成难以磨灭的伤痕,其人格成长必然不是健全健康的成长。
从当年的极其有限的资料来看,郑爽的童年时代必然是充满自卑,并处在一个缺爱的少年环境。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间仓库,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和情感,都被一一输送到仓库里,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也许有美丽精致的记忆,也有让人不愉快的记录,而糟糕的,我们将它们贴上封条,放在犄角旮沓处,恨不能闭目塞听,永不开启……这却不是全部的收藏,还有一些最不堪回首的惨烈记忆,被我们深深地埋藏在心灵库房的地下,化作了冰冷僵硬的泥土。”——《二十四重人格》
我们无从知晓当年12岁到16岁之间的郑爽,在学校度过了怎样的时光,只能从寥寥数语的资料里想象临摹她的少年肖像。
这是塑造人格最重要的时期,历经此事,或许就已经奠定了郑爽未来成长的心灵之路。
郑爽(少年记忆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09年,郑爽与张翰相恋。2014年,两人分手。为爱整容,却还是因自卑单方面宣布分手。这场舆论漩涡里,张翰饱受非议,被安上“渣男”。
少年时代的郑爽就没有习得如何去爱人这一课,那么如此成年的她在情窦初开之际,又要怎么突然补上这一课呢?
16岁考上北影表演系的天才少女,似乎从踏进娱乐圈的那一刻,非议就时时刻刻跟着她。
起初是任性,随意推掉合约;
看似为爱退居幕后,但又有不少摊子是张翰收拾;
14年单方面宣布分手;
17年开通微博小号,放飞自我
……
郑爽起初在演戏上是真有灵气,11年凭借《画壁》入围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
郑爽(少年记忆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时候的灵气四溢,似乎已成往日,只剩下因整容和心理原因日渐憔悴的脸庞。

郑爽(少年记忆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她其实一直在逃避,也一直在挣脱,她想逃避日久天长以来内心的黑暗,也想挣脱那些年带给自己的痛苦记忆。
但却找不到合适的出口。
粉丝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郑爽吧,可怜让人心疼的小姑娘,所以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欲。
17年开通微博小号其实只是压抑内心的释放,网络上路人的恨铁不成钢愈演愈烈之时,那些童年里的回忆也随之扑面而来,但她错误的以为只要面对网络,就会根治内心的疮疤,但其实并没有。
“负面能量不会自动消失,如果没有正确的清理和根治,他们会在地下发酵,滋生出越来越密厚的复仇菌丝。终于有一天,它们遏制不住地爆发出来,让人们抑郁、沮丧、烦躁、悲欢、绝望……甚至衍生出陌生而诡异的人格,操控我们的生命。”
这些年来,郑爽如何压抑,压抑成了什么样子已不得而知。
而粉丝因为如此的郑爽生出的怜惜之情,有一部分人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的折射,父母角色的缺失、校园暴力等一系列糟糕事件,感同身受,由此而想护住她,似乎保护她,就是保护幼年的自己。
而产生的情绪一旦形成群体(大规模粉丝),必然会带有放大性,这种心理,一旦经过传染加工,也由最初的简单变为某一种扭曲,路人感受到的极端心理由此而来。
而在最近的《演员的诞生》里,郑爽的表现已经越来越让人惊诧。
郑爽(少年记忆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郑爽在某个程度上她已经封闭了某个自我。她也越来越难以接受建议,似乎不是褒扬便是喷子,非黑即白的理念一旦根深种下,建议更是不可能听进,而成长也无从谈起。
或许现在的暂时性封闭是身体与精神出于保护本主的心理,但若要真正过得越来越好,粉丝也需要渐渐放下这种过度的保护欲,让她去面对与成长。
而路人对郑爽其实也比粉丝心理想象中要宽容,某个程度上,他们只需要看到一个演员演技上的优秀就足够。
“怎么让内心保持澄澈呢?诀窍只有一个,就是敢于正视内心的负面能量,决不退却。”——《二十四重人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