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脑洞

1.三国演义里的名字为何都是两个字的?

我看着《三国演义》,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这个问题。然后,上百度,知乎,一串串关于王莽新政,三字名字不讨好的历史不断冒出……哈哈,原来不是偶然啊。这是我第一次对小说里除了情节之外的事情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我突然发现,我终于找到入经典的一条路。
不知道有多少次,当我拿起《三国演义》,想要拜读的时候,读上一两页,总有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尽管我很想爱你,可是源于说书人的那半文半白的文字风格,众多的人物,遥远的战场等等总是将我拒之门外,于是乎不知过了多少年,这本书一直束之高阁,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过来,是缘分未到。
名著和畅销书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不是面向现在的读者的,所以他不会在意你的欲望,所以无法第一眼吸引你的眼球。可是正因为这一点,他就拥有了被反复阅读的可能,就排除了欺骗你的可能,即便有,他的那些“邪念”,早在时间的冲洗当中显得如此纯粹,拿三国来说,“尊刘反曹”“七分史实三分虚”这些在后人出书的各个版本的序言里一定会出现,所以,你自可像是看魔术一般,享受这“被骗”的过程。
所以,当你读到一些常理无法解释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去探求事情的真相,历史的真相,这比起那些枯燥的历史教科书不来得生动?例如,在三国里经常出现的两军开战前,双方的大将先单挑的情形,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现在想来,这可是战争,不是打架,大将的个人武力值作用有那么大吗,关二爷拿那么重的刀,不如拿个砍刀来得实在?然后,关于一些“冷兵器时代作战特点”“明清小说的特点”的著作便会上了你的书单。当然,如果你没有这些疑问,这只说明这些问题,这些知识和你无缘,自然会有其他的问题来代替,如果你真用心读的话。
反观现在的畅销书籍,目的性太强,你以为你读了之后找到了人生导师,致富秘籍。但是你却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这些大道理读上一两本书就能实现,那这世上又怎会有那么多人来买这些书啊!
2.三国演义里的权谋
不得不说,凡是你能想得到的三十六计的计谋,在三国演义里都有不止一次的出现,或是正例,或是反例,或是实用,或是虚用,所以我不得不佩服罗贯中的天才。拿连环计来说,貂蝉在吕布和董卓之间周旋便是实用,庞统献策连环计便是虚用,一个是得连环计之实,一个是得连环计之名,一个中间包着美人计,一个中间包着反间计,虚虚实实,计中有计,真的可以算得上是集古代谋略之大成。反观现在某些书籍,讲三十六计,一个计谋便扯个故事,然后加上一些漂亮话来结尾,真可谓高下立见。
【三国脑洞】3.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
一个大原则:粗线勾勒皆为真,细细描绘多半假。读完三国有兴趣自可去寻《三国志》《魏略》《后汉书》。小说自有小说的世界,历史自有历史的功过之评,作为读者,自然不必太过较真。
4.三国演义的阅读障碍
回答开头的问题,对于文字风格,这是一定要过的一关,可以找些说书大师的《三国》来听听,例如袁阔成,单田芳的。三国故事本就来源于民间说书,听听大师的说书,可以体会到这种文字风格的独特魅力。另外对于人物,大可不必纠结,因为三国一回便是一个故事,读起来自可选取自己喜欢的章节来读,总体的情节把握可以交给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这样也可把你迅速拉到那个世界里,体会各路英雄的万丈豪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