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东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小二就睡不着了。今天是礼拜六,不用上学,父亲说好的带他去赶集。这让他整整激动了一个晚上,以及半夜没有睡好觉。小二从里屋边穿衣服边走出来的时候,门外的夜色依然很浓,只有远处黑暗中此起彼伏的鸡鸣狗吠声显示着黎明即将来临。来到堂屋的门口,一股早晨的凉雾冷冰冰地直袭过来。小二打了一个寒颤,赶紧把衣服裹严实了。
父亲正在忙着喂猪。父亲脾气不好,稍不如意可能就会翻脸不认账,取消本来说好的事情,小二深知父亲这一习惯,所以在紧要的时刻,为了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只得察言观色,时刻应对,手脚麻利起来。猪也知道吃食的时间到了,在砖头累成的猪圈里哼哼地叫,尤其是那十几个猪仔,按捺不住的围着猪圈内侧大声地转圈、叫唤,并不时地往上跳,试图要跳出猪圈来。母猪这个时候到显示出矜持来,依然侧身躺在那里,任由躁动的猪仔们大吵大闹。 父亲在灶屋里已经把猪食准备好了,满满两大盆,里面是蒸熟了的红芋干、玉米渣子,还有麦麸等等,最后,父亲又从厨屋门后的尼龙袋子里舀了两瓢的猪饲料,分别加在两个盆里,搅拌均匀了。
“过来帮我抬一下,愣着干啥?”父亲朝着小二喊道。
“来了。”小二一听父亲这声音就嗅出了危险的味道,赶紧跑了过去,帮着父亲把猪食往猪圈里抬。
“喂好猪咱们就去赶集么?爹。”小二一边卖力地帮父亲抬着盛满猪食的猪盆,一边小心地跟父亲确证昨晚他说过的话。
看到小二抬得很卖力,父亲心不在焉地回答道:“嗯,吃完饭就去。”把猪食抬到猪圈门口,父亲一边驱赶试图往外窜出的猪仔,一边打开了猪圈用钢筋焊制的铁门。猪仔并不老老实实在那里待着等,看到猪盆抬进来,一个劲往前涌,急吼吼地都想先吃为快。父亲不得已,只得一边弯腰抬着盆,一边用屁股和腿往里驱赶猪仔。总算把猪食倒进了椿树木头做成的长长的猪食槽里。父亲退了出来,用袖子擦了几把额头的汗,一边把猪圈关好了。
“等你娘把饭做好,咱们吃过了就去。你去学习去!”父亲命令道。
在农村,有时候猪牛羊的地位,总是在人之上,因为这些不是家里的财产,就是家里干活的主力,每天得先把他们伺候好了,再忙活自己的伙食。“好好。”小二很激动,赶紧跑回堂屋,拿出草绿色军用式样的书包里装着的语文书,拉了一张带靠背的小椅子,端坐在走廊上大声地读起来,同时等待着母亲做好饭,吃过了就可以去赶集了。
农村的早饭很简单,没有炒菜,更没有牛奶、豆浆、油条一类的稀罕物。母亲在锅里倒入剁好的一大盆老窝窝(即南瓜),再在铁锅周围贴上一圈红芋面做成的饼子,盖上锅盖,再用柴草在膛下烧个半小时就好了。红芋面做成的饼子,出锅的时候黑黝黝的,很软也很滑,蘸着自家制作的辣椒酱吃。有句谚语叫“红芋馍蘸辣椒,越吃越上膘”。其实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吃,至于煮好的老窝窝,先是全家人吃,吃不完,剩下的自然是喂猪了。人猪同食在小时候的村子里,是一个普遍的事情。
【赶集】吃了两个红芋馍和一碗老窝窝之后,小二和父亲就张罗着去赶集了。集市在离家十多里地的镇上,一条几百米长的主要街道上,两边是镇上人家开的一个个店铺,有小餐馆、小百货,也有卖衣服、卖布匹、买农具的等等,每月逢单开市。开市的时候,家住在镇上的商人就打开门,在门两边支起摊子,摆上出售的商品,等待着需要的人前来购买。附近的村民,头脑灵活,有时间、有手艺的,就带着自己家种的辣椒萝卜大白菜、散养的鸡鸭鹅,或者制作的日常用品,前来兜售。第一因为离家远,第二也因为家里穷,没那么多东西,也没钱去买东西,所以赶集并不经常。每逢赶集,小二就希望父亲能带自己去,就是不买东西,到处看看也是好的。前来赶集的都是来自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因为这个集市处于国道上,离主要城市也不是很远,所以自然就比其他的集市热闹和繁华,逢集的时候,摩肩接踵,人推着人往前走。
父亲从牛棚底下推出自行车,大拇指使劲摁了摁车胎,不费力气就摁了下去——自行车需要打气了。吃过早饭小二就紧紧跟在父亲后面,好像担心父亲一不小心就溜了而不带自己,因为这样的事情也确实发生过。他跟在后面猫着腰看父亲去检查自行车还有没有气,一看车胎是瘪的,不等父亲发话,立马就返回堂屋里,从堂屋条几的一头拿出打气筒。父亲也不言语,接过打气筒,一边打气,一边愤愤地骂:“这孬熊,昨天骑回来还有气,今天就没气了。”
“可是气门芯坏了?”小二蹲在那里看父亲打气,插嘴道。 父亲没有理会他,继续呼哧呼哧地给自行车充气,但是费了很大的劲仍然打不进去气。父亲只好弯下身子,拔出气门芯,检查气门芯是不是真的坏了。拔出气门芯,父亲放在嘴里吹了吹,吹不动,果然是气门芯坏了,父亲一边用针疏通气门芯,一边庆幸地说:“还好,不是胎漏气了。如果车胎漏气,就麻烦了。”
农村的土路,路上经常有一些蒺藜啊玻璃碴子一类的东西,车胎也经常被扎坏,如果送去让专门修车胎的人去修补,每次都得五角钱。很多人舍不得这个钱,于是就自己动手。毕竟不熟,自己动手修补个车胎,没有个把小时也搞不定。小二开始也担心是车胎被扎漏气了,心里捏了一把汗,如果真是那样,等车胎补好就可能日上三竿了,今天的赶集也可能就泡汤了。毕竟,也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让非赶集不可。 父亲把黑色人造革提包挂在车把上,又在里面装了一个尼龙袋子,然后让小二坐在后座上,就骑车出发了。路上反复叮嘱小二要把腿岔开,小心脚不要插到轮子里面,以免被转动的自行车轮子莂了。
路不是很好走,沿途要经过不少村子,还要跨过村子外约莫两里地的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叫红石桥,河面并不宽,河水也不是很深,只是桥离河面有点高,看起来有点吓人。河上的桥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破烂不堪,但是也不属于古代建筑,两面有水泥做的护栏,一米左右高度的样子,有的已经断掉了。桥面很窄,并且崎岖不平,有不小心掉下去的危险。据说有人曾经不慎骑着自行车,一头就栽了下去。等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气息。因为桥下死过人的缘故,这里的桥就比其他地方的桥多了一些神秘气息和令人畏惧的力量。胆小的人,即使是白天,如果不是结伴而行,也会绕道而尽量不经过这里。晚上,除非是胆大的贼人或者图谋不轨的人,否则是没有人敢靠近这里的。
过了红石桥,再骑行几里地,就到集市上了。今天是初冬的季节,天不算冷,这个时候也不是农忙的时候,小麦已经种到地里,所以赶集的人也多了起来。路上不时遇见同村或者隔壁村子的人。 “赶集啊!” “嗯啊!” 农村人言语少,词汇量也不够丰富。大家就这样互相打着招呼,同时脚下不停,继续瞪着自行车赶路。经过村子的时候,不时会有谁家养的土狗追过来,一路追着叫,似乎要咬人。“狗日的,滚开!”父亲一边骂,一边加快速度。小二可是给吓得不轻,紧紧地抱住父亲的腰,同时把双腿抬得高高的,躲开狗的攻击。
赶到集市上的时候,日头已经很高了。明晃晃的阳光洒下来,照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身上,显出别样的热闹来。俩人下了车,推着往前走。小二很少赶集,再加上大人关于拐卖小孩的恐吓,让他不敢远离父亲,就跟在父亲身后,一只手抓着自行车的后座,一边东张西望,看集市两边摊子上或者商店门口摆满的各式各样的待售的货物。经过小饭店,里面阵阵肉香飘过来,他就只好盯着饭店门口炒菜用的炉灶,一边狠狠地往肚子里吞下几口口水。
这次赶集,父亲按照母亲的吩咐,要买几块布,还有一块猪板油,都是日常吃穿用的东西。天冷了,母亲预备着要给小孩做件棉袄。虽然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农村孩子野气来,也是什么都不顾,爬上爬下,扔着扔那,穿衣服就特别费。去年做的棉袄,一个冬天下来,外面的布套就磨损了,露出里面白白的棉花来。卖布的商店有很多,五颜六色、各种质地的布匹整齐地摆在一家家的店门口,父亲推着自行车,一边看,一边问着价钱。遇到可能会中意的,就停下来,支起自行车的腿,然后详细地问价格,摸布料,跟老板讨价还价。小二对买布没有什么兴趣,虽然知道是给自己做棉袄。
小二最感兴趣的是街中心一个卖书的小摊子或者是吃一碗香喷喷的肉丝面。这也是他兴奋地期盼着赶集的主要目的。 书摊的主人是一个面目黧黑、身材中等、瘦瘦的中年人,看不出有读书人的模样,只是在眼神中偶尔流露出读书人的斯文。摊子上摆满了各类学习辅导书以及课外书。小二最钟情的是连环画,《隋唐演义》《杨家将》之类的。但是他并没有钱来买这些书,父亲也没有多余的钱买给他看,每一次上街,他都只能瞅着机会,在书摊上多翻几眼,过过瘾。实在太想看,小二自然也想出了办法。他把自己家喝完了酒的瓶子收集起来,再留意捡拾别人家扔下的,积攒一阵子,遇见上门收购酒瓶子的就没给他们,把钱小心地攒起来。或者,每天母亲让他剁老窝窝的时候,他就把老窝窝籽收集起来,淘洗干净,放在一块木板上,晒干了,用小袋子小心的装好,等上门收购的商人来。就这样,小二在半年的时间里居然攒了3块多钱,足够买三四本漫画书的了。于是,在知道父亲一大早级出门而且会回来的很晚的一天,他相约了几个小伙伴,连走带跑地就去赶集了。他们跟做贼一样尽量避开任何一个认识他们的人,偷偷地来到集市上,挑选了几本就拔腿往回赶,没有敢耽误片刻,一是担心被人发现告诉了父亲,二是担心父亲和母亲提前回来,发现他没有按照吩咐在家看着鸡仔们,迎接他的,就会是罚跪,以及狠狠打在屁股上的解放鞋鞋底。
今天父亲没有给他时间在书摊上逗留,经过那里时,父亲没有在意还有卖书的,只有小二老远就发现了,因为不能停留,经过的时候,小二就有意无意去摸了几下摆放在那里的连环画书,借以慰藉自己。买完布之后,父亲就打算去买猪板油了。淮河流域的人家,一年四季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红芋。这几样东西,只有大豆适合炼油,但是大豆很贵,一般人家不舍得用来炼油。猪板油相对来说比较便宜,而且炒菜也特别的香,所以深受农家人的喜爱。每过一段时间,父亲或母亲就会赶集,到卖猪肉的摊子上,买一块猪板油回来,在热锅里炼好油,盛在罐子里,慢慢地吃。炼油对孩子们来说,犹如一个节日,炼油的时候,满屋子飘香,炼油剩下的油渣,脆香脆香的,一口吃下去,满嘴生香。 卖板油的肉铺后面,是一家门脸不大的小餐馆。餐馆当街而开,掌柜的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围着一张油光发亮的围裙,在门口的炉灶上炒菜或者下面条。父亲买板油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了,日头正直头顶上方。 “老张,给俺儿下一碗肉丝面条啊。”父亲对坐在门口的老人喊道。 “好嘞,肉丝面还是啥面?”老张回答的声音很洪亮。 “肉丝面,给儿子下一碗肉丝面。”父亲一边回答老张,一边催促小二过去等待。 小二一听这个,本来有点萎靡的精神,立马就生龙活虎起来,两下子就跳到了饭店门口摆放的桌子边,一屁股坐在长条凳上,看着老张开始忙活起来。肉丝都是切好了放在案板上的,老张拿起带把子的炒锅,往里面放一块猪油,然后拉开鼓风机。待火烧旺了,锅里冒出青烟的时候,老张就抓起一把肉丝扔到锅里,一冷一热地交替,锅里顿时冒出一股浓浓的白烟,以及闪烁不定的火苗,香气顿时弥漫了街道。半袋烟的功夫,一碗香喷喷的肉丝面条,就放在在小儿的面前。这对一年到头吃不到几次肉的小二来说,是人间的最美的味道了。他不舍得吃得很快,因为按照他这个年纪,这样的肉丝面,他一口气吃两碗都不成问题。他慢慢地吃,享受着咀嚼肉丝的快感,已经面条带来的丝滑感和充实感。
等他吃完,父亲早就买好了猪板油,装在尼龙袋子里,在自行车上捆绑结实了。可能父亲今天心情比较好的缘故,除了母亲交代要买的东西外,父亲又买了几颗大白菜,还有半袋子的青萝卜。父亲一边捆绑买来的东西,一边催促着小二快点吃,吃完回家。父亲不舍得自己买一碗面条吃,因为一碗面条要花费一元钱,而这一元钱,可以买好几颗大白菜,够全家人吃上半个月的了。 吃饱喝足的小二,用袖子抹了一把嘴,就跳跃着回到了父亲的自行车旁边,等待着父亲把东西都绑好之后,开始准备回家。此时街上的人已经渐渐地少了,赶集的人都陆陆续续地开始回家了。有的店铺已经开始收摊子,街上的香味愈发浓起来,炊烟袅袅升起,人们已经开始做午饭了。
小二就像来的时候那样,叉开腿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父亲从推起自行车,左脚快速地蹬了几下,速度提上来之后,右腿就娴熟地从自行车前杠上迈了过去,开始向着回家的路进发了。小二快活地坐在后座上,虽然心中有些许没有看到连环画的遗憾,但是总体上是开心快乐的。毕竟,这样的赶集并不多见。 “买了不少东西啊。”拉架子车的大爷看到他们父子俩从身边经过,大声喊着打招呼。 “嗯啊,五叔,买了一点菜。你也买了不少嘛。”父亲一边应答着,脚下并不停歇。 小二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两手抓住垫在父亲屁股下面的自行车座椅,一边把两条腿晃来晃去,欣赏着渐渐落到身后的赶集人,或者一掠而过的在风中摇荡的树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