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昭和天皇》(4)——转折在于贪心不足

不从日本自身的角度看这场战争,恐怕真的理解不了二战后期,日军如何衰退的如此厉害。
【读书《昭和天皇》(4)——转折在于贪心不足】以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来看,日本自然败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有国军正面战场的持续抵抗,有红军敌后不断的骚扰反击,时间一久日军自然败矣。即便提到所谓的客观原因,无非也就是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却在我泱泱中华拉开如此长之战线,供给不足,领导不力,最终在国内反抗压力之下终于溃败。
但仔细想来,似乎讲不太通。国军兵力在四零年前后必然是逐渐衰败,如何能在后期突然发力,有效反击(前期若能均衡对抗,也不至于一路失手龟缩山城);红军后期虽实力略有壮大,但与国军尚有较大差距,何况是装备精良的日军;人民群众的反抗在军事打击面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上述客观原因,仍然解释不了,同样是弹丸之地的日本,如何在前期势如破竹的攻城略地,完全不需考虑补给问题,后期建立了各种傀儡政权后反倒失势?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得去日本自身找。而且也很容易找。这个极为简单的原因,总结来说,就是在比较轻松占领了中国本土后,日本不满足于仅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收益,而是打算借着德国在欧洲披荆斩棘攻城略地的东风,接收欧美各大帝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和经济利益,真正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霸主地位。所以,在基本上稳定了中国大陆的基本形势后,日本把一部分军队资源和关注焦点放在了 扩张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盘上,并因此彻底招惹了欧美同盟国利益,并在试图占据先手的太平洋战争中,通过“珍珠港事件”这一步坏棋,彻底惹怒美国这只鹰隼,直接导致了战事的由盛转衰。
个人能力有限,对于二战中后期,各国在具体战役的战术安排上不予置评,但在战略上,不是安守中国大陆、或者甚至更保守一点,安守东北,满足日本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矛盾,为日本后续的发展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皇室也好,军方也好,大陆所取得的利益实在是太轻松,太容易刺激到个人欲望。在西方战事愈发激烈之时,弹丸小国的日本,把眼光放到了整改亚太地区的中心,试图通过海域,划分出可以归属日本国和个人的无限资源保障。想到这一点,裕仁应该就再看不到“不自量力”这个词的含义。
所以这个时候要感谢日本国君的不自量力,如果不是他们盲目的自信与信任,军方把炸弹投到了珍珠港,很快,威力更大、更恐怖的小男孩原子弹被丢到了日本本土。贪心不足蛇吞象,摸不到自己底线的日本,很快就被打倒在地。

    推荐阅读